陳淑玲 譚祖鑫
(汕尾市人民醫院 廣東 汕尾 516600)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臨床一種較為多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因高血壓引起顱內靜脈、動脈、毛細血管破裂所致[1]。統計數據顯示,70%左右的高血壓腦出血的病變部位是基底節區[2]。臨床實踐發現,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預后較差,具有較高的致殘致死率,必須引起重視,積極治療[3]。顯微鏡下經外側裂入路手術是臨床治療該病的常見術式,可有效清除顱內血腫,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圍手術期結合細致、周到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本研究為了進一步探討顯微鏡下經外側裂入路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的圍手術期護理效果,就本院74 例患者的圍手術期的兩種護理模式的實施過程與效果進行對照分析,見報告如下。
選出本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74 例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治療,根據治療期間不同護理模式將其分為A 組與B 組各37 例。A 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46 ~75 歲,平均年齡(58.53±3.64)歲;高血壓史4 ~16(8.26±2.12)年;出血量40 ~60(48.35±5.26)mL;血腫殼核型21 例,混合型16 例。B 組:男21 例,女16 例;年齡46 ~77 歲,平均年齡(58.58±3.61)歲;高血壓史4 ~16(8.22±2.15)年;出血量40 ~60(48.38±5.23)mL;血腫殼核型22 例,混合型1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可比。
1.2.1 手術方法
患者體位取仰臥位,以翼點為中心,作一約8cm 的弧形切口,有效顯露顱骨,以酰刀銑下骨瓣,弧形切開硬腦膜,展露外側裂中后部,于顯微鏡下游離蛛網膜,順外側裂的自然間隙游離大腦中動脈,切開腦皮層,探查血腫腔,明確血腫部位后以吸引器吸出血腫,活動性出血區域以雙極弱電流予以電凝止血,留置引流管,術畢。
1.2.2 護理方法
A 組施行常規護理,B 組施行圍手術期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1)術前護理:準確評估患者病情,快速建立靜脈通路,予以吸氧、吸痰,遵醫囑予以對癥支持治療;完善相關檢查,做好術前備皮、配血以及儀器準備等工作;實施心理護理,告知手術的優勢、步驟與注意事項,以改善患者的緊張、焦慮心理,提高其配合度;(2)術中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熟練傳遞手術器械,配合醫生順利完成手術;(3)術后護理:持續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定時測量血壓,遵醫囑使用降壓藥,保證血壓低于90mmHg,以防再出血;指導患者取合適體位,一般將頭部抬高15°~30°,以防腦水腫;提醒患者避免大幅度活動,以免引起腦組織過度牽拉,繼而導致再出血;做好引流管護理工作,預防導管受阻、彎折,保證引流順暢;定期更換切口敷料,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定時幫助患者叩背,指導患者有效咳痰,必要時予以吸痰,以防肺部感染;遵醫囑預防性使用質子泵抑制劑,以防腦出血并發神經源性應激性潰瘍,繼而引發消化道出血。
(1)神經功能:運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分,共42 分,得分越低提示神經功能越強[4]。(2)臨床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血腫清除時間、術后住院時間。(3)總體療效:分為①治愈:血腫清除,NIHSS 評分降低>90%;②顯效:血腫基本清除,NIHSS 評分降低46%~90%;③有效:血腫清除不徹底,NIHSS 評分降低18%~45%;④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5]。(4)并發癥: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再出血。(5)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的NIH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B 組護理后的NIHSS 評分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 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NIHSS 評分對比(±s,分)
B 組的臨床指標優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s)
B 組的總有效率高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3 兩組總體療效對比(例)
B 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對比(例)
B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具有較高的殘死率,應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目前,臨床針對該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目的是快速吸除顱內血腫,控制顱內壓,減輕腦組織損傷[6]。顯微鏡下經外側裂入路手術屬于微創術式,具有療效確切,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的優勢[7]。但是,此類患者的病情嚴重、變化快,且術后恢復慢,因此應重視圍手術期護理,以促進患者盡早康復[8]。
我院針對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實施圍手術期的綜合性護理,通過術前的病情評估、手術準備、心理護理,術中的生命體征監測、手術配合,以及術后的血壓控制、導管護理、并發癥防護等圍手術期護理措施,有效保證了手術的順利進行,并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研究對比結果顯示,B 組的護理后的NIHSS 評分、臨床指標、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A 組,提示B 組的護理效果優于A 組,即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的施行效果優于常規護理。
綜上所述,顯微鏡下經外側裂入路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的療效確切,配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臨床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