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輝
(福建省糧油科學技術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共中央多次強調要做好“六穩”和“六保”工作,提出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弱項和風險挑戰要有前瞻性謀劃,聚焦公共衛生、生物、糧食、能源、金融、網絡、防災備災、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預防預備和應急處突相結合,抓住時機,主動作為。 福建省地處祖國東南部,與臺灣省隔海相望,是我國三大缺糧省份之一,全省糧食產量僅494萬t[1],自給率不足30%。近十多年來,省內各級地方儲備糧數量不斷增加,保障省內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但作為一個缺糧大省,如何更加有效地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糧食安全抗風險能力,如何落實中央提出的“預防預備和應急處突相結合”的工作要求,仍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本文結合我省實際,談談對提高我省糧食安全抗風險能力的一些粗淺思考和看法。
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2014~2018年我國每年糧食進口數量穩定在1~1.3億t,在國內糧食連續穩產的情況下,2019年糧食進口數量仍達1.06億t[2],其中進口谷物1785萬t,進口大豆8851萬t。按照公認的世界糧食貿易總量4億t計算,我國糧食進口數量占世界糧食貿易量比例達25%左右。雖然我國進口的糧食主要是大豆等油類品種,但每當中國增加從國際上采購糧食,都引起國際糧價的大幅度上漲,比如,2007~2008年期間,2011~2013年期間國際糧價大幅上漲(見圖1、圖2)。一旦出現疊加氣候或地緣不穩定因素,比如現在正在遭遇的全球新冠疫情,國際糧食供應總量和供應鏈穩定性都將影響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和供應穩定,也勢必影響我省的糧食供應和糧食安全。
有學者研究提出,到2030年我國糧食消費量將達到峰值7.5億t[3]。考慮到印度等一些人口大國未來糧食消費量也將增加,未來10年國際糧食需求量將保持增長趨勢。按照中共中央十九大提出的戰略安排,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現實現代化,205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國必須確保持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一個不能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不能保障自身糧食安全的國家將難以建設小康社會,更無從實現現代化。

圖1 2005年至2013年CBOT玉米走勢圖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19年福建省糧食總產量為494萬t,其中稻谷389萬t,其余為花生、薯類和少量玉米等作物。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局統計,我省糧食總需求量已達2100萬t,糧食年缺口在1600萬t以上,糧食自給率逐年走低,已從2015年的36%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23%。
從品種結構看,我省百姓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所需要的糧食中,稻谷(含大米)需從省外(或國外)調入約300萬t,小麥(含面粉)需調入約300萬t,100%省外或國外調入,玉米約1000萬t也是近100%需從省外或國外調入(圖3)。從運輸方式看,調入福建省的大多數稻谷和近一半小麥以公路運輸為主,玉米和大豆以海運為主。
絕對單一的農業產品結構與我省發展輕工食品產業、壯大糧食產業的發展戰略以及我省飼料、養殖行業較發達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一旦遭遇全球或國內糧食供應緊張,遭遇自然災害或海上突發事件,我省的糧食供應和糧食安全將受到重大沖擊,進而將影響到我省經濟和社會穩定。

圖3 福建省年糧食消費結構圖
糧食市場化改革后,我省國有糧食加工企業大多關停并轉,而民營加工企業整體呈現“弱、小、散”的格局,并且多以家族式管理為主。據統計,我省日加工能力在50~200 t的糧食加工企業數占全省糧食加工企業總數的70.3%;日加工能力200 t以上的糧食加工企業數占全省糧食加工企業總數29.7%,發展水平偏弱。
以大米加工企業發展較好的福州地區看,22家大米加工企業中,日加工稻谷能力最高的僅有300 t,日加工稻谷能力100 t以下大米加工企業7家,日加工稻谷能力100~200 t的企業6家。各家企業無一例外從事農產品初加工,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企業間競爭十分激烈,與此同時,受國內糧食連續增產和沿海產業經濟轉型的影響,糧食產品需求放緩,銷售不暢,企業經營舉步維艱。而國內糧食主產省逐步加大對糧食加工業的政策扶持,原糧就地加工為成品糧后銷往銷區,減輕了企業運輸物流成本,幾年來我省從省外直接調入的成品糧數量逐年增加,對省內米面加工企業產生明顯影響沖擊。為求生存,部分糧食加工企業不得不走上轉行從事擔保、房地產、瓷磚建材等不熟悉的行業,個別企業因轉型失敗,陷入困境,殃及主業。
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供給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矛盾。如今,如果我們走進各大超市、商場,或者登錄京東、天貓、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各種品牌的糧油產品琳瑯滿目。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推動著我國糧油產品消費結構升級,品質消費、品牌消費、綠色消費已成發展趨勢,與此同時,網上下單、網上消費、直播帶貨等供應鏈創新模式層出不窮。
然而,我省糧食供給能力與水平同不斷擴張和升級的消費需求不匹配,導致需求潛力和消費潛力得不到完全釋放。目前,我省尚沒有在全省范圍內有一定知名度的糧油品牌,能夠同時開展線下和線上營銷的糧油企業也寥寥無幾。我省糧食企業應當適應消費形勢變化,在“提品質、創品牌”上多做文章,著力增加優質產品供給,不斷拓展產品營銷渠道和營銷模式,通過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我省糧食安全體系建設。
197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世界糧食大會上提出糧食安全即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為了生存與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基于我省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本人認為,在耕地資源有限并有可能進一步減少的前提下,提升我省糧食安全抗風險能力,首先要提高全省各級糧食儲備行政管理和業務實操部門依法管糧的能力水平,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的要求,把管好儲備糧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確保各級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管理規范,確保在國家需要時調得動、用得上。此外,省級糧食和儲備管理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的協調和完善,提高儲備糧預防預備和應急處突能力,建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發力。
福建地處高溫高濕地區,安全儲糧成本較高。經過近幾輪的國家投資建設,儲糧倉容、儲糧技術和儲糧規模已大幅度提升。隨著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居民消費需求變化和各級財政收入的增長,為了更好發揮儲備糧“保供穩價”的壓艙石作用、保障軍需民食,確保各級儲備糧在需要時“調得動、用得上”,建議:
⑴ 適當增加優質原糧儲備、適當增加省內需求量較大的玉米儲備數量,并按最新需糧人口重新測算儲備規模,使谷物儲備數量能滿足全省需糧人口六個月的消費需求;
⑵ 按照“應急處突”的要求,調整增加省內成品糧儲備比例;
⑶ 在原有核定最低庫存的基礎上,用建庫補助、稅收減免和利息補貼等辦法與企業簽訂企業動態儲備協議,增加存儲于企業的儲備數量;
除此之外,還可以采取扶持、補貼等辦法鼓勵糧食加工和貿易企業開展相對靈活的企業商業儲備,形成“國家儲備、企業動態儲備、企業商業儲備”三個層次的應急儲備體系,增加政府可調控的糧食數量,進而提高全省糧食抗風險能力。
由于成品糧保管周期太短,儲存成本也遠高于原糧,各級儲備糧以原糧為主,但家庭消費者購買的產品必須是加工后可食用的糧油產品。因此,要提高糧食安全抗風險能力,必須保證有一定規模的“調得到、用得上”的糧食加工轉化能力。
儲備糧庫與糧食加工廠是糧食產業鏈中緊密聯系的上下游關系,可以通過改善管理,使儲備糧庫糧食輪換和加工廠采購糧源之間產生互相協調、良性發展的“溢出效應”。加工廠在與儲備庫業務合作中,得到加工所需要的“理想”糧源,儲備庫在糧食輪換時“以銷定儲”,在確保糧食新陳輪換的同時,還可以節約糧食輪換差價。因此建議:⑴ 進一步增加廠、庫結合的品種和規模,密切國有糧食儲備企業與民營糧食加工企業的聯系;⑵ 以廠庫業務結合為媒介,用簽訂協議的方式,在國家緊急需要時,按協議征調企業全部或部分加工能力,彌補國有應急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
4G、5G通訊技術的應用使糧食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建設成為現實可能,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并實現精準調控,在前期糧食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建設數字糧食、智慧糧食已勢在必行。數字糧食、智慧糧食是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運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依托部署在糧食產、購、儲、加、銷各個現場傳感節點,結合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與糧食有關的數據采集、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等,實現精準、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按照糧食流通的環節來分,數字糧食、智慧糧食系統建設主要包括:糧食倉儲、糧食物流(含質量追溯)和糧食市場(含價格預警)等系統建設。
當前我省已全面部署糧食倉儲信息化系統建設,下一步我省應推進全省糧食物流信息化系統建設,實現對全省糧食購銷、調運和社會糧食庫存等數據的實時準確采集,并融合我省推行的“一品一碼”建設,在糧食物流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同步建設糧食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在糧食市場和價格預警系統的建設方面,可以以現有我省各級糧食競價交易平臺為基礎,結合原有的各地糧油價格采集點數據,以糧食價格的采集和變化預警為主要建設內容,及時、準確地掌握全省糧食市場交易數量、交易價格情況,按照政府的管理控目標和專家建議,設定糧食市場和價格變化風險等級,并最終實現智慧決策。
如果說各級糧食儲備和糧食應急加工能力建設解決的是糧食“預防預備”問題,那么建設糧油供應網絡解決的是糧食的“應急處突”問題。忽視糧食生產的內部結構問題尤其是現實中實際存在的糧食在地理空間上的“可獲得性”,對糧食安全將是極大威脅[4]。供應網絡不健全正是近二十年來,我國糧食在供給總量總體充裕的情況下,仍然發生個別局部區域“搶購”糧食的主要原因。
2.4.1 我省糧食供應網絡
據統計,2019年度底全省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以及84個縣(市、區)共有1109個鄉鎮街道,按照上級要求,基本實現每個鄉鎮、每個社區供應網點全覆蓋,福州、廈門人口集中的社區每3萬人至少有1個應急供應點的要求。按照可控可管的程度,現在市場糧食供應商店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軍供糧店和部分國有糧店;第二層次是經糧食行政管理機關或行業協會認定或簽訂協議的應急供應點;第三層次是各種食雜店和社區便利店。
2.4.2 現有糧油供應網絡的主要問題
三個層次的市場糧油商店總體有以下幾個特點:⑴ 第一層次軍供糧店或國有糧店數量有限,分布不均衡,在應急情況下,無法滿足社會購糧需求;⑵第二次層次認定的糧食應急供應網點,通過簽訂協議明確權責,主要認定其經營面積和無違法無違規記錄,但對應急情況下的糧油供應、庫存和價格等制度等尚需要進一步完善;⑶ 對數量眾多的食雜店和社區便利店缺乏管理,沒有扶持,也沒有發揮好這些商店星羅棋布、貼近千家萬戶的作用。
2.4.3 完善糧油供應網絡的建議
為了做好在應急和突發事件下的糧食供應工作,建議:
⑴ 保覆蓋面、保供應能力
制定網格化糧食應急供應商店布局計劃,按照網格化分布要求,在保證每個街道(鄉鎮)都有一家國有糧店或者經認定的應急糧油供應商店的基本要求下,根據區域人口密度和購糧人口比例,適當增加應急供應商店的數量,解決部分商店覆蓋人口數量過大,應急供應能力不足的問題。
⑵ 規范管理、加大扶持
進一步完善對糧食應急供應糧油商店的庫存、價格和衛生等管理制度,并將這些商店向全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提高該類商店的公信力和市場影響力。同時,應從稅收減免、貸款利息補貼、用工制度等多方面加大對糧食應急供應商店的扶持,作為這些商店在應急情況下服從調控需要、完成政府應急供應任務的政策補償。
⑶ 加快建設應急供應信息系統
結合數字糧食、智慧糧食系統建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把以上應急供應商店的糧食購銷存和價格變動等信息納入省級乃至全國智慧糧食信息系統,為各級政府宏觀調控提供及時準確參考,縮短各級政府應急反應時間,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⑷ 建設線上應急供應網絡
以糧食應急供應商店為基礎和線下配送點,建設省級糧食應急供應線上銷售和配送網絡,適應糧油商品銷售形勢變化,提高糧食應急供應商店的市場占有率,發揮這些商店在日常供應和突發事件下市場供應和價格的定海神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