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渭文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610059)
研究區位于德陽市,主要集中于什邡及綿竹市周邊鄉鎮。什邡市坐落于四川省德陽市西側,東部與綿竹市一河之隔,西部與成都彭州市為邊界,北部與阿壩州的茂縣接壤,南部和廣漢相鄰。分別在南泉鎮(T1)、隱峰鎮(T2)進行了土壤樣品的采集。
對于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測定,采用高溫消解密閉進行樣品處理,處理后的樣品使用ICP-MS 進行含量測定。分別依次提取弱酸融態重金屬、可還原態重金屬、可氧化態重金屬以及殘留態重金屬。其中弱酸提取態對環境變化敏感,容易在中性或酸性條件下釋放,移動性較強,這一形態對環境變化較敏感,在中性或酸性條件下便可導致其結合的重金屬釋放。
為探究淋濾液的pH 值對淋濾結果的影響,配置pH為3、5、7、9 四種淋濾液。考慮到研究區屬于燃煤型降雨,酸性降水主要為硫酸根及硝酸根離子,硫酸根與硝酸根之比為6.42,將淋濾液中硫酸根與硝酸根之比控制在與研究區相同的比例之內。分別將120g 土壤加到淋濾柱中,每天固定時間加淋濾液25mL,淋濾時間持續半個月。根據實驗得到的數據,得到T1、T2 兩種土壤的日淋出量如圖1 所示。
通過圖1 中可以看出,T1、T2 兩種土壤中的Cd 釋放過程表現出相似的共性:解吸過程分為快、慢兩個階段,即先快速淋濾出大量的Cd,隨后淋出量快速降低并以相對固定的差值緩慢遞減。這是由于土壤中的Cd 釋放經歷了兩個不同的階段:首先被釋放出來的是靜電吸附狀態的Cd,這部分Cd 很容易被釋放出來;隨著淋濾時間的延長,土壤中專性吸附的Cd 也被釋放出來,最終達到最大解吸量。
對于不同pH 條件下,在pH=5、7、9 時,具有較為相似的釋放特征,即在淋濾開始2 天后日淋出量開始降低,第7 天后淋出量逐漸趨于穩定。而在pH=3 時,Cd 一直保持較高的淋出量,略有降低但減少很小,淋出量也很快趨于穩定。隨淋濾液酸度的增加其解吸量增加,并且達到平衡的時間要提前,這可能是由于強酸條件下更有利于重金屬離子的釋放。
目前,描述土壤中化學反應動力學的方程最常見的有四種:Elovich 方程、雙常數方程、拋物線方程、表觀一級反應方程。Elovich 方程:Ct=a+b·lnt、雙常數方程:lnCt=a+b·lnt、拋物線方程=a+b·t0.5、一級動力學方程:lnCt=a-b·t。上述方程式中,Ct是時間t 時土壤溶液中重金屬的濃度,單位為mg/g;C0是t=0 時土壤溶液中重金屬濃度,單位為mg/g;k、a、b 分別是擬合常數。
對不同pH 條件下T1 土壤的淋濾結果進行動力學擬合,得到結果如表1 所示。

圖1 T1、T2 土壤日淋出量

表1 T1 土壤四種動力學方程相關系數表

表2 T2 土壤四種動力學方程相關系數表
在T1 土壤中,四種動力學方程對不同pH 條件下的淋濾擬合結果顯示,雙常數方程為Cd 在土壤中解吸過程的最佳模擬方程,這表明在T1 土壤中,Cd 的解吸不是一個單純的過程,是多個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一級動力學的擬合程度較高說明該過程主要為化學反應過程,拋物線方程和Elovich 方程的擬合效果較為一般。
對不同pH 條件下T2 土壤的淋濾結果進行動力學擬合,得到結果如表2 所示。
根據四種動力學模型對各pH 條件下的結果進行模擬,根據表格數據可知,不同pH 條件下,雙常數方程的擬合程度均為最高,可以推斷土壤對重金屬Cd 的解吸是一個復雜的動力學過程。在T1、T2 兩種土壤的淋濾動力學中,不同pH 條件下的解吸擬合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最適模型為雙常數方程,其次為一級動力學方程,拋物線方程有些條件下擬合程度也較好,Eloviche 方程的擬合程度均較低。其中雙常數方程a 是解吸速率常數,可以判斷農耕土解吸Cd 的速率相對較高。
土壤對Cd 的解吸過程分為快、慢兩個階段,即先快速淋濾出大量的Cd,隨后淋出量快速降低并以相對固定的差值緩慢遞減。對于不同pH 條件下,較酸性條件對Cd的淋濾影響較大,淋出量較多且較早達到淋濾平衡。
總體來說兩種土壤不同pH 條件下最適模型為雙常數方程,其次為一級動力學方程,拋物線方程有些條件下擬合程度也較好,Eloviche 方程的擬合程度均較低。表明土壤對Cd 的淋濾是一個多種過程同時影響的復雜反應,主要以化學反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