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何若冰,孫承宇
(沈陽市肛腸醫院普外科,遼寧 沈陽 110002)
結直腸癌為消化道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有研究報道,結直腸癌發病率僅低于胃癌與食道癌[1]。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與生活壓力的提高,結直腸癌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由于疾病發生的早期階段并無特異性癥狀,因此,容易出現誤診,耽誤治療時機。以往臨床上在對結直腸癌進行治療時以開腹手術為主,可有效切除病變組織,但會對機體造成較大的手術創傷,術后恢復速度慢,且容易導致多種并發癥。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同時憑借手術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勢,腹腔鏡手術逐漸取代開腹手術,在結直腸癌治療中應用率不斷提高[2]。研究顯示,結直腸癌手術開展中易導致膀胱、尿道及盆底植物神經損傷,從而使術后性功能受到損害,且手術損傷可能影響機體免疫系統功能[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3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性功能和免疫系統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3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為男性,其中接受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開腹組(n=40),接受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作為腹腔鏡組(n=43)。開腹組年齡33~65 歲,平均(45.8±4.9)歲;腫瘤直徑2.2~4.6 cm,平均(3.4±0.6)cm;結腸癌22 例,直腸癌18 例;TNM分期:Ⅰ期12 例,Ⅱ期16 例,Ⅲ期12 例;病理類型:腺癌37例,鱗癌2 例,鱗腺癌1 例。腹腔鏡組年齡31~65 歲,平均(453±4.6)歲;腫瘤直徑2.4~4.7 cm,平均(3.5±0.8)cm;結腸癌23例,直腸癌20例;TNM分期:Ⅰ期13例,Ⅱ期18例,Ⅲ期12例;病理類型:腺癌40例,鱗癌1例,鱗腺癌2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病理檢查確診;具備手術治療適應證;年齡≤65 歲。排除標準:病灶遠處轉移患者;術前存在性功能障礙的患者;免疫系統病變患者;肝腎功能明顯異常患者。
1.2 方法 開腹組接受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后取截石位,氣管插管后切開腹部皮膚,探查病變位置,依據腫瘤位置應用相應手術方式,并確定是否保留肛門。手術治療過程中提取病變組織開展病理學檢查,對相關區域淋巴結進行充分清掃。術后采用0.9% 氯化鈉溶液沖洗腹腔,止血后采用引流管留置,并關閉切口。腹腔鏡組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氣管插管麻醉后取截石位,通過臍孔對二氧化碳人工氣腹進行建立,氣腹壓力維持12~15 mmHg,根據病變大小取合適操作孔數,對腹腔情況進行探查,鈍性分離結腸系膜,對腸系膜周邊淋巴結開展清掃,使疏松結締組織中的神經與血管得到分離,采用塑料夾Hem-o-lok夾將腫瘤供血血管離斷,采用超聲刀銳性分離腸系膜,注意保護相鄰組織,依據腫瘤的具體情況選用相應的手術治療方式,并決定是否保留肛門。手術治療過程中采集病變組織送檢,術后采用0.9% 氯化鈉溶液對腹腔開展沖洗。兩組手術治療后均采用抗生素進行感染預防。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包括CD3+、CD4+與CD8+水平;隨訪6 個月,觀察兩組術前與術后6 個月的國際勃起功能指數問卷調查表(IIEF)評分與射精功能障礙發生率。IIEF 應用5 級評分,評分越高表明性功能越好[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CD3+、CD4+與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 d,兩組CD3+、CD4+與CD8+水平均低于術前(P<0.05),且腹腔鏡組CD3+、CD4+與CD8+水平明顯低于開腹組(P<0.05);術后7 d,兩組CD3+、CD4+與CD8+水平較術后1 d明顯提升(P<0.05),且開腹組CD3+、CD4+與CD8+水平明顯高于腹腔鏡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s,/μL)Table 1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s, /μL)

表1 兩組手術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s,/μL)Table 1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s, /μL)
組別開腹組(n=40)腹腔鏡組(n=43)t值P值CD3+術前61.8±11.5 61.5±11.3 0.120 0.905術后1 d 21.9±6.6 31.8±5.9 7.214 0.001術后7 d 53.2±9.3 60.5±10.2 3.399 0.001 CD4+術前59.3±10.8 59.1±11.2 0.083 0.934術后1 d 21.8±6.9 35.2±9.3 7.410 0.001術后7 d 50.6±8.4 61.1±14.8 3.935 0.001 CD8+()術前33.7±7.9 33.2±7.8 0.290 0.773術后1 d 12.5±4.2 19.5±3.8 7.971 0.001術后7 d 29.9±5.8 38.2±5.8 6.514 0.001
2.2 兩組手術治療前后性功能比較 與開腹組比較,腹腔鏡組術后IIEF評分明顯更高(P<0.05),射精功能障礙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治療前后性功能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exual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結直腸癌病變未發生遠處轉移時,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應用可有效清掃腫瘤組織與淋巴結,但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的創傷,術后恢復速度慢,且容易導致多種并發癥,因此,臨床應用率較低。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應用能夠取得與開腹手術相似的效果,同時對機體造成的手術創傷小,有利于術后恢復,受到患者與醫師的青睞[5-6]。
由于盆底神經和結直腸所處的解剖學距離較近,因此,在結直腸癌手術開展的過程中,容易對盆底神經造成損傷,從而影響患者的術后性功能,導致患者出現射精功能障礙[7]。傳統開腹手術開展過程中,由于對粘連組織的分離無法實現精細處理,容易損傷盆底神經,而腹腔鏡手術開展時對操作空間的要求降低,因此在開展淋巴結清掃時,能夠有效保護盆底神經叢[8]。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開腹組比較,腹腔鏡組術后IIEF 評分明顯更高,射精功能障礙發生率明顯更低,提示在對結直腸癌開展手術治療時,腹腔鏡手術可減少對患者性功能的影響,避免患者術后高發射精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d兩組CD3+、CD4+與CD8+水平均低于術前,術后7 d,兩組CD3+、CD4+與CD8+水平較術后1 d 明顯提升,且腹腔鏡組CD3+、CD4+與CD8+水平明顯高于開腹組,提示手術治療開展對機體免疫系統的影響無法避免,但相較之下腹腔鏡對結直腸癌患者免疫系統的影響低于開腹手術,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腹腔鏡手術對機體造成的損傷更小,應激反應小,免疫抑制持續時間更短,有利于術后恢復,與以往研究報道相符[9-10]。
綜上所述,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性功能和免疫功能產生的影響較小,有利于術后恢復,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