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茜
(沈陽市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遼寧 沈陽 110002)
唇腭裂屬于先天畸形,也屬于頜面部的畸形,占先天畸形的9%~14%。統計資料顯示,唇腭裂發生率已經上升至胎兒畸形的第4位,1/2的患兒屬于合并腭裂,1/4的患兒屬于單純性腭裂,多數患兒不合并其他部位畸形[1-2]。該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治療,但術后患兒的恢復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會產生不同情況的構音障礙,如果不加以糾正與引導,對患兒的生活質量與心理狀態均會造成一定影響[3]。本研究旨在探討言語障礙矯治及訓練方法在腭裂修補術后有言語障礙的患兒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6 例腭裂修補術后有語言障礙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 例,女7 例;年齡3~6 歲,平均(4.2±0.5)歲;療程4~9個月,平均(6.2±0.9)個月。所有患兒均手術成功,但均存在腭咽閉合不全的情況。
1.2 方法 所有患兒接受腭裂修補術后進行專科檢查,檢查患兒是否有舌系帶短、聽力障礙及智力障礙等缺陷,測定患兒腭咽閉合功能情況,使用肺活量測定儀器改良后的腭咽閉合功能測定器進行判定[4],測定方法:囑患兒深吸氣后捏住患者鼻孔,引導其用力吹動肺量計,吹3次后記錄平均值,使用同樣的方法,記錄正常深呼吸之后的肺活量計數,計算漏氣率。使用漢語語音清晰度測量表測定患兒語音清晰度,將測試過程錄音,且記錄結果,訓練結束后判定患兒的語言等功能。
測定時需要至少2 名以上專業聽審,判定患兒的吐字、發音,按照4 級評價[3]。1 級為患兒經過語言訓練后鼻音重且吐字難以聽懂,發音的準確率低于50%;2級為患兒經過語言訓練后鼻音較重,但是在仔細辨別之后能夠聽清大多數,患兒的發音準確率為50%~70%;3級為患兒經過語言訓練后發音基本準確,大部分吐字均清晰,發音的準確率為71%~90%;4級為患兒經過語言訓練后發音與同齡人無差異,發音的準確率高于90%。
語言訓練前對患兒的語音能力進行判斷,①對患兒口部肌肉進行評估:引導患兒完成上、下、左、右運動,并引導其完成舔唇角的動作,不能咂舌、不能抵住上齒齦;引導患兒進行唇部運動,并說出口腔內部的知覺情況,再對其行為完成狀況評分。②對患兒構音能力進行評估:使用語音測評表在干預前后進行判定,患兒是否有軟腭下降無力、鼻音功能亢進的現象,是否存在咽反射減弱、左側軟腭活動限制的情況,再評估患兒的音量是否較小;對患兒的語音功能進行檢查,引導患兒采用拼音字母發音,比如聲母、韻母的掌握情況。
語言訓練方案,①口部運動法,根據患兒的年齡及具體病情制定課程規劃,將發音訓練與游戲結合,提高患兒的積極性,并在游戲過程中設定獎勵等以鼓勵患兒;在游戲過程中要著重強調口部運動技巧,積極改善鼻音化情況,注重患兒口腔感覺的測定;指導患兒練習舌運動的速度、力度及與發音的關系,基礎練習尚可的患兒可以與其家屬一起練習繞口令,由簡單至復雜增加患兒的積極性;1 個療程定為3 周,一般練習2個療程后對其進行評定,并記錄研究結果。②腭咽功能的訓練,訓練師使用中指指腹對患兒的口腔軟、硬腭進行按摩,一般由瘢痕邊緣向硬腭輕撫;指導患兒做吹氣訓練,通過吹氣球、吹泡泡的方式進行,初期可以將患兒的鼻翼捏住,使氣流通過口腔呼出,之后患兒正常吹氣,等到熟練后通過對吹泡泡的大小進行控制,來控制氣流。③唇舌運動功能訓練,指導患兒練習圓唇、展唇、張口、撮唇、卷舌、伸舌、吞咽、鼓腮等動作,為構音訓練做準備。④節制呼氣訓練,教患兒練習笛子、口琴等可以吹的樂器,以控制其節律的呼吸,課程由簡單到復雜,逐漸進行。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分析干預前后患兒口部運動功能情況,采用本院自制的評估量表,對舌、唇、下頜的狀態進行評分,各項自然狀態的評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兒恢復越好;②觀察并評估患兒干預前后的語音清晰度分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級別評分用Z 表示,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口部模仿運動評分比較 干預后,患兒的唇、下頜、舌模仿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兒口部模仿運動評分比較(n=16,±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oral imitation movement score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n=16, ±s, scores)

表1 干預前后患兒口部模仿運動評分比較(n=16,±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oral imitation movement score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n=16, ±s, scores)
時間干預前干預后t值P值唇81.32±1.00 99.23±0.52 63.520 0.000下頜75.36±3.69 98.66±0.14 25.319 0.000舌69.36±2.14 94.56±1.02 42.520 0.000
2.2 干預前后患兒語言清晰度評分比較 干預后,患兒的語言清晰度級別情況優于干預前(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患兒語言清晰度級別比較(n=16)Table 2 Comparison of children' s speech intelligibility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n=16)
人的大腦在活動時具有很強的整體性,能促使環境與機體之間的平衡,兒童語言構建需要以上因素進行制約,因此,對患兒進行語言矯正時,需結合整個機體的活動與個性特點,對語言障礙進行分析后做出判定,給予一定的訓練計劃,從而有目的的進行矯正,矯正不僅要作用于語言障礙的某個癥狀,應結合患者的癥候群對其進行訓練;矯正時也不能單純針對語言問題本身,而需在基礎訓練的同時結合患兒興趣,從而克服語言障礙,對患兒多加鼓勵,不能打擊其積極性,培養其樂觀的心態極為重要[5-6]。
言語訓練需要6個因素構成,即發音、共鳴、構音、呼吸、神經系統的聽力及支配,各因素之間相互協調、共同作用,因此,訓練患兒時需結合各因素,首先使其肌肉放松,練習呼吸的控制,慢慢糾正因腭咽部閉合不完全導致的口腔、鼻腔共鳴失調的問題,雖然唇腭裂的患兒已進行手術治療,嘴唇的解剖形態也逐漸恢復,但是發音不標準,呼吸控制不穩定將對患兒造成一定的影響[7]。研究顯示,患兒經過語言訓練后效果顯著,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患兒的唇、下頜、舌模仿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干預后患兒的語言清晰度級別情況優于干預前(P<0.05),通過針對性有目的的語言訓練可以有效改善患兒吐字不清等問題。
語言矯正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使患兒能夠準確發音,且將發音說話的模式運用于生活當中,克服發音、肌肉構造等障礙,正常的兒童也會有聲母、韻母相互影響的問題,所以在糾正時要選擇便于發聲和區別的字母開始訓練,說話語速可以慢,但是發音一定要準確,節奏一定要明顯,再將聲母、韻母等比較容易混淆的、鄰近的詞進行訓練,最后運用于實際生活中[8-9]。再者借用游戲的方式,使語言訓練成為患兒的自主活動形式,患兒在交流過程中發揮言語的基本功能,并不滿足于當下的發音情況,不斷自主學習、模仿,從而在患兒有濃厚的興趣狀態下,維持長期的訓練計劃,也更能促進患兒語言表達[10]。
綜上所述,對腭裂修補術后伴有言語障礙的患兒進行語言訓練,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能訓練患兒的口腔肌肉等功能,促進發音的準確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