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利


她主導建立了我國的時間系統,被稱為“北京時間之母”。
她是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奠基人之一,我國首位女天文臺臺長。
她提出建設中國甚長基線射電干涉測量(VLBI)網,推動建成“天馬望遠鏡”,大幅提升我國射電天文觀測能力,為我國的探月工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她還推動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陣列(SKA)的七個創始成員國之一,并爭取在上海建立SKA區域中心。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名譽臺長、《科技創新與品牌》雜志社編委會主任葉叔華。1994年,國際編號為3241號小行星被命名為“葉叔華星”。
前不久,葉叔華受邀出席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與其他數十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士一道,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她以自己從事的研究領域為例,闡述開放、合作在全球科研工作中的必要性。并且以親身經歷鼓勵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鼓勵更多女性投身科學研究,用實際行動破除看似“約定俗成”的常規。
事實上,葉叔華自己就是位大力提倡開放國際合作、鼓勵男女平等的科學家。“如果你想要獲得什么,就必須努力去爭取。”她的語氣溫柔而有力。
有主見的女子更有魅力
1927年6月出生于廣州的葉叔華,童年和青少年時代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941年12月8日,日軍轟炸廣東令她記憶猶新,經過戰爭逃亡之苦,所以更知道祖國的寶貴,更懂得青年科學工作者的愛國熱忱,她當時立志要從事航空航天工作。
從小喜歡閱讀的葉叔華,讀完初一就跟校長申請要跳級,而且跳級后成績依然是年級第一。日軍投降后,葉叔華恰巧趕上中山大學文理學院同時招生,很有主見的她沒有聽從長輩建議,自己選了數學天文系,并最終以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中山大學。由于受到當時一位女教授鄒儀新的影響,葉叔華迷上了天文學,而且當時全國只有中山大學有天文學專業,也是在那時,她認識了從武漢大學轉學來的同學程極泰,后來成了她的丈夫。
1949年6月,葉叔華大學畢業時正值廣州解放前夕,難以謀職。她與丈夫一起返回香港,任教于葉叔華曾經就讀的中學。但是,一心想做學問的夫妻二人由于在當時的香港找不到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會,于是輾轉回到內地。
1951年,程極泰經人介紹前往復旦大學數學系任教,順便替夫人去咨詢正在招人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得到的回復是:只招男士。這讓專業課成績一向很好的葉叔華火冒三丈,隨即給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寫了一封長信,條理清晰地羅列了自己的優勢以及男女平等的建議。最終,葉叔華敲開了上海徐家匯觀象臺的大門,成為了徐家匯觀象臺歷史上首位女性研究人員。70年來,風雨無阻。
據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趙銘回憶,“初入徐家匯觀象臺的葉叔華,第一份工作是觀測恒星。當時的天文觀測工作很辛苦,因為是露天工作,冬天特別冷,每次觀測最短要四個小時,長的話就要八九個小時,而且為了便于操作還不能戴手套”。每天這樣的重復勞動其實就是為了提供標準時間,因為標準時間是地圖測量制作所必要的。
葉叔華發現科研工作不是像觀星星那么浪漫,“我曾想過逃離這份枯燥的工作。后來想到自己堅守的工作是國家需要的,就這樣堅持下來了?!彼f,在枯燥的數字記錄中逐漸理解了天文工作的意義,自己也希望能摘掉中國天文落后的帽子,和國際同行進行比拼。
為了把誤差縮到最小,葉叔華拼命想把工作做好。但囿于當時國家經濟落后,研究設備很破舊,面對測繪部門對徐家匯觀測臺的質疑,葉叔華意識到如果要完成國家需要的精確的地圖,僅靠這些舊設備的測試數據肯定是不行的。1954年,當時專門開會討論比對中國、蘇聯、日本訊號測得的結果,發現中國的數據偏差有點大,這深深刺痛了葉叔華。事實上,當時全世界公認的是國際時間局,這個系統大概有39個天文臺,蘇聯有14個天文臺,中國僅有2個天文臺,系統越大,相互間的誤差容易被抵消。為此,她試了各種辦法,試著不以天文臺為單位,以觀測人員為單位,把人、儀器、方位的偏差扣掉,人數越多,可靠性就越大,她提出了關于“綜合時號改正數”的制定辦法。最終,葉叔華的堅持換來了成功。
1963年,我國標準時間測量精確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自1964年起,我國世界時測量精度便躍居到世界第二位,并在此后一直保持國際先進水平。1965年,我國“精確授時”系統通過國家鑒定,正式作為時間基準向全球發布,“北京時間”就此誕生,對國民經濟乃至國防建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防、軍事領域的應用,“你只要有一點點疏忽,數據上就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北热绨l射導彈時,如果差一秒鐘可能就會出現幾公里的誤差。
與葉叔華一個辦公室的上海天文臺研究員羅時芳回憶起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時值特殊歷史時期,葉叔華每天在座位上看看寫寫,雷打不動,她一直專注于自己思考的課題。
從1957年到1969年,蘇聯和美國先后發射衛星、載人飛船、火星探測器。直到1970年,剛從“牛棚”解放出來的葉叔華,見證了我國使用中國世界時系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升空。不甘落后于人的葉叔華趕緊查詢國際最新消息,無意中,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技術和激光測距等空間技術進入了她的視野。這些空間新技術將測量精度一下子提升了一個數量級以上。葉叔華真切地感受到:隨著這些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出現,再墨守成規,遲早要被世界所淘汰。
贏得國際尊重的中國女臺長
“在科學領域,女性與男性的機會是均等的,且女性有著精細、敬業的先天優勢,只要你鍥而不舍地去做,總會有屬于你自己的成就?!?/p>
作為我國VLBI技術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從1973年提出建議到2003年VLBI網二期工程通過驗收,整整30年時間,葉叔華一直擔任我國VLBI工程建設的主要負責人,在爭取立項和經費支持、開拓和發展國內外合作、工程組織管理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起到了關鍵主導作用。
“做一件事遇到的關口很多,不順的概率十之八九,但要時刻反思自己是否盡力”。1973年,葉叔華大膽提出要在我國發展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技術,但當時面臨著對新技術沒有經驗、歐美國家對我國禁運高檔的電子元器件和測量儀器、科研經費不足等諸多困難,葉叔華想到了“請進來、派出去”的策略,即走國際合作路線,不僅親自前往國外向同行學習先進經驗,同時也邀請國際著名專家來華講學,從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VLBI課題研究工作的進展。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曾說,“葉先生真是一位戰略科學家,如果沒有VLBI參與的話,我國探月工程至少要推遲五年?!?/p>
1981年,葉叔華出任上海天文臺臺長,成為中國天文界第一位女臺長。她出國率團赴法訪問,和法國的臺長初次碰面時擦肩而過,“竟然是女臺長?”對方很驚訝,后來在送別宴會上,法國科學家舉杯說:“為女臺長干杯?!比魏尾煌念I域都有女性參與,為什么在天文學界,女人不能成為重要參與者之一呢?“我當時年輕氣盛,說若干年后女臺長跟男臺長數量恐怕會一樣多,不用專門為女臺長干杯?!比嗄赀^去,葉叔華的目標并沒有完全實現,但她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與葉叔華共過事的人都說她具有女性少有的戰略眼光,她自己卻說:“機會就在你的眼前,怎么可以不抓住它”!在以男性為主的天文研究領域,葉叔華通過努力贏得了國際的尊重和贊賞。
1985年11月,中國天文學會組團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19屆IAU大會,葉叔華被選為本屆IAU財務委員會主席,她是這個國際天文學最權威機構有史以來擔任此職位的首個中國科學家。從此,在IAU的各種學術會議上有了來自中國的聲音。1988年至1994年間,葉叔華連任第20屆和第21屆IAU副主席,在此期間,她抓住時機,與各國開展了一系列國際合作觀測與研究項目,不斷提升我國天文事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在葉叔華的帶領下,上海天文臺1986年1月完成了“關于發展中國VLBI網的建議書”,規劃了中國VLBI網的概貌:新建烏魯木齊VLBI站、改建昆明10米天線為VLBI站、升級上海VLBI數據處理中心等。該建議經過天文委員會推薦,中國科學院同意立項,確定為天文口“七五”期間重大項目。正是由于工程總負責人葉叔華的戰略眼光,1987年建成25米射電望遠鏡,次年即開始參與美國NASA、歐洲網及中日VLBI合作項目等國際聯測,引起國際關注,也讓上海天文臺和中國天文界迅速趕上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天文從經典觀測轉向空間觀測的潮流。
此外,考慮到亞太人口密集,地質構造復雜,自然災害頻發,急需國際合力研究。葉叔華1991年聯合中科院、國家測繪局和國家地震局等單位,主持了國家攀登項目“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開展我國在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大大推動了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學科的發展。終于在1995年第21屆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IAG)上,葉叔華舌戰群儒,正式提出了“亞太地區空間地球動力學計劃(APSG)”,并通過據理力爭,正面回應了各方提出的質疑,得到該聯合會第四號決議支持。
隨后,她趁熱打鐵于1996年5月在上海召開了APSG計劃的成立大會,將APSG中央局總部設在上海天文臺。共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與專家參加了該計劃,這是國內極少數幾個以我國為主的大型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之一。葉叔華連任APSG執委會主席至2008年,至今仍然關心著APSG的進展及各項任務和研究計劃的落實。
葉叔華還抓住上海天文臺參與“嫦娥一號”衛星任務的機會,于2012年建成亞洲第一的6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天馬望遠鏡,不僅圓滿完成了嫦娥三號的測軌任務,更在國際VLBI網中發揮著主將作用。
關注女性和下一代科技工作者
作為女性杰出人物,葉叔華對女性問題尤其是女性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女性成才等方面的問題,格外關注。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葉叔華以著名科學家的身份出任社會工作。在人大、政協,葉叔華都憑著科學家的嚴謹深刻和女干部的通情達理、善解人意,成為公認的具有一定影響力與權威的領導者。
1995年9月,她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非政府論壇會議,對世界婦女現狀和發展滿懷關切的葉叔華認為,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的提高,女性沖破“玻璃天花板”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能不能沖破“玻璃天花板”,關鍵還在于個人。
在擔任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女性人才研究會理事長期間,葉叔華先后成功組織召開了第二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面向21世紀女性人才發展高級研修班”“中國西部女性人才開發研討會”,并作為代表出席國際研討會。在她的帶領下,女性人才研究會蓬勃發展,也努力為女性人才開拓了發展空間。
女性是社會中非常強大的一股力量,在科學、技術和其他領域都應如此。葉叔華強調,女性的特質能夠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和美好。事實上,女性承擔的家庭負擔更大,同時作為職場人、科學家或工程師是很不容易的。值得高興的是,現在在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越來越得到改善。其根本原因就是女性獲得平等的機會,并為之奮斗,努力工作,兢兢業業,積極展現科研能力和專業素養。
步入鮐背之年的葉叔華,絲毫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她積極支持我國成為世界最大望遠鏡列陣(SKA)的創始國,推動上海建設SKA數據中心,推動我國天文觀測向太空、向月球,甚至是向火星、木星以及更遠的太陽系邊緣不斷拓展。
“每個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都是一份很珍貴的貢獻?!睆娏业纳鐣熑胃校沟萌~叔華十分重視青少年科普工作。她曾擔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上海市科協主席,并身體力行地組織科普活動、開展科普講座,投入了很多精力。葉叔華說,“如果把科學家的工作認為是380伏的電壓,而普通大眾只能接受220伏,那么科普工作就是要把380伏電壓轉換成220伏電壓,讓普通大眾都能接受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青少年科普更大的意義還在于培養未來的科技人才?!?/p>
“要自力更生,不要用洋拐棍!雖然很難,但不是不可能。我這一生沒有白活?!比~叔華勉勵現代女性和科研工作者,并淡淡總結了自己90多年的科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