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彤
作業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和補充,是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應用的一個重要標準。樹立科學的練習觀,做好作業的優化設計,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為此,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體會,就初中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吃透政策,提高認識,優化作業設計
“雙減”政策的落地引發社會的極大關注,給廣大學生和家長釋放了利好的信號,同時也給學校和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落實好“雙減”政策,在減負的同時做到增效,作業的優化設計是重要的抓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效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初中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就是正向的幫助學生形成良好語文素養的工具。
二、作業設計內容要體現分層性,讓人人都體驗成功
?有針對性的、因人而異的作業是讓學生在同一個層次上進行較量,它可以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抓住學生的學習上進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做作業的效果,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中獲得成就感。
首先,按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分組,這既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彌補學生知識上的不足,更好地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也能讓學生更多地體會到學習上的收獲。
其次,布置分層作業的目的要明確,選擇作業的內容應精要。在選擇內容時要考慮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考慮學生每天完成的各學科的作業量。在內容的選擇上必須精當,要切實符合每個小組的需要,并且盡可能選擇一些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內容。
第三,有效的分層作業,還建立在學生作業后的督促上。學生的作業交上來后,老師要進行認真的批閱,了解他們完成的狀況和質量,并對學生完成的情況進行記錄,對有典型問題的學生要及時過問,了解并重視他們完成作業時的感受,對他們作業完成的情況要盡量加以鼓勵,不能輕易加以指責,對學生的細微進步都要加以肯定和表揚,而且盡可能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加以表揚。
最后,對各小組成員隨時加以調整是非常必要的。一段時間過去后,每個學生會有不同程度的進步,但進步的程度會有所不同,人員的調整就顯得很有必要。在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上,老師也要隨時調整,如果不注意內容和形式的調整,學生就容易感覺單調、枯燥,也會影響作業的效果。
三、作業設計要有自主性,提高創新意識
現代的教學理念不僅注重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更注意挖掘學生的潛能。“自主”應當成為學生語文課后作業設計的主題。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教給學生自主布置作業的方法,以減少作業布置的盲目性。教師先設計作業題型,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自行設計適合自己需求的作業題內容及數量,發揮特長,挖掘潛能,有針對性地彌補自己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查漏補缺,攻克難關,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作業設計要多樣靈活,體現大語文觀回歸生活
學校小課堂,生活大課堂,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是回歸生活,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實踐中運用語文,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尤其是作文,要讓孩子們走進自然,融入生活,體驗生活,將生活中的所見、所思、所悟同自身的成長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做人,這也是教育的延伸。
讓學生的家庭作業走進社會,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既符合學生好動好玩的天性,也利于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創新能力。比如讓學生從書報雜志、廣播電視以及網絡中去搜集一些名言警句、趣味常識,還可到群眾中去搜集諺語俗語、至理名言等。這些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具有豐富的趣味,對我們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要聚焦在“作業效能”上,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創新的作業設計需要教師們轉變觀念,克服作業布置的盲目性。創新的作業設計通過分層性、自主性、多樣性,在減輕作業負擔的同時,又讓學生在多元的知識內容中體驗實踐的快樂,樹立大語文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