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蘭月 周小玲
“五育”并舉 ,德育為首。新課標也要求根據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想要突出德育實效,作為學科教師,要在全學科、教學各個環節中滲透德育。
在教學中如何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聽評課所學,談一下自己的粗淺認識和幾點體會:
一、課堂教學,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陣地
(一)在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學校德育滲透工作的關鍵
學校所有開設的課程中,語文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課要在備課的時候先找準每篇課文的德育滲透重點,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內容,設計好滲透方法,有計劃地滲透,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比如在學習《趙州橋》一課時,結合趙州橋的精美課件,這樣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走近一座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的古橋——趙州橋。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在已成為中外游客的旅游勝地。這座千年古橋有什么獨到之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它。”這樣的導語加上抑揚頓挫、突出重點的講解,就很容易激發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也會以更加飽滿的情緒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
那些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也是一塊情感天地,使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蘊含的真、善、美,從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積極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學生愛祖國、愛自然、愛生活的真摯情感,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掌握語文知識技能,而且得到思想熏陶,提高了道德情操。
例如在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播放桂林山水的宣傳視頻,優美的風景將學生帶進如詩如畫的桂林,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山的奇、秀、險,水的靜、清、綠。使學生萌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示范作用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方法
上課時,教師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我每次板書都像在田字格里一樣標準,所以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書寫都很規范。課堂上要注意發現有突出表現的學生,大力表揚以激勵其他同學。某節課上有個同學聽講特別認真,積極發言,我就馬上表揚他:“小明同學這節課都回答兩個問題了,聽課的時候眼睛都放光,眼睛一直跟著老師走。”全班同學不約而同給他鼓掌,剩余的時間班級紀律就不用整頓了,都想好好表現,學習效率特別高,出錯的也很少。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學科的人文性。
二、抓住課堂中的隨機滲透,實現德育滲透效率的最大化
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學生的思想情感、動作行為,在教師講解中、在小組合作中、在周圍環境刺激下會瞬息萬變。在課堂教學中,我會隨時注意觀察,及時發現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捕捉教育契機,對學生施加最及時的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德育滲透到各種形式的活動中去
(一)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是對課堂德育滲透的有效補充
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古詩背誦、詩歌朗誦、成語接龍。既能豐富學生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
(二)搜集名人成功的事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受到感動,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憑著驚人的刻苦鉆研精神,終于成為舉世公認的大數學家;陳景潤廢寢忘食地研究哥達巴赫猜想的科研精神,讓學生明白一個事實:學習中會遇到困難,有一定的艱苦性,但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學生明白道理,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結合課文的思想內涵,隨課堂教學潛入心,潤學生心田于無聲。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提升品德修養,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