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玲 孫蘭月
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到后面的課堂學習中。
一、課堂導入的概念
導入中的“導”有引導、啟發的意思,它指的是學科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學情有目的地啟發學生去思考,精心設計的一小段三分鐘左右的課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呈現出積極的狀態,能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入”有進入其中的意思,它指的學生從一節課的伊始注意力就被教學內容吸引,能主動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
二、小學課堂導入的作用和原則
1.課堂導入的作用
好的課堂導入像一塊磁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習慣。好的課堂導入更像一劑催化劑,幫助教師和學生明確教育目標,溝通師生情感,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果。
2.課堂導入的原則
課堂導入的目的首先是要為教學內容服務,同時要聯系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知識基礎、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其次要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進行真正有效的腦力勞動,為深度學習做好準備;最后要運用新穎有趣的各類課堂形式和技巧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達到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質效性、趣味性。
三、小學課堂導入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1.復習舊知導入,為新舊知識架起橋梁
通過復習舊知,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探究新知識,能夠實現知識從舊到新的遷移和貫通,找準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銜接點、生長點,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做“引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推動小學生學科知識體系的建立和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
例如,學習《雪梅》一課時,引導學生回憶學過、背誦過的與梅花有關的名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詩詞的聯想積累,喚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因勢利導,帶領學生繼續來賞梅花、品梅花,開始新課的學習。
2.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導入,讓課堂更加生動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教學中利用情境導入新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未知的欲望,促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讓情境導入更加生動,瞬間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快速投入課堂學習的效果。
例如,學習《陀螺》一課時,播放一段孩子們玩陀螺的視頻,有趣的畫面瞬間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教師語言引導:玩具是我們喜歡的東西,許多人成年以后對玩具仍情有獨鐘,久久不能忘懷,那么玩具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玩具,而是演化為一段難忘的經歷,一段縈繞于心的感悟。今天高洪波老師的《陀螺》就是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讓我們來學習吧!
3.故事、游戲導入,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課的伊始,使用故事、游戲等導入形式,充分立足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跟課堂相關的講故事、玩游戲等活動內容,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例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一課時,用猜謎語導入,教師出示謎語第一條: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打一種植物。第二條,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藤上掛。也打一種植物。學生猜出是葡萄和絲瓜,教師引導:看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緣的植物。今天我們來認識一種在植物,它長著腳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接著引入課題。
4.生活經驗導入,在應用中體會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小學各學科知識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在教學過程要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導入環節,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學習《雪孩子》一課時,剛好是冬季,教師問: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冬季)在冬天下雪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什么?(堆雪人、打雪仗)今天,老師給帶來了一位好朋友——雪孩子,引入對新課的學習。
課堂導入是一種教學手段, 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要了解學情,圍繞學科課程標準、課堂教學內容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的課堂導入方式,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喚醒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為高效課堂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