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鉆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濕地為題材的繪畫藝術,作為當下中國美術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其顯現的不僅是地理的自然屬性,更是文化場域與創作者再構的審美空間。濕地繪畫本身承載了文化地理的多元性與復雜性,使其研究無法脫離對地域文化、創作主體等因素所展開的綜合性討論。本文對于黑龍江濕地繪畫藝術研究,同樣離不開上述的文化屬性與地理感知,但其中更為重要的是從文化的視角切入藝術研究領域,探索以本土文化為根基的黑龍江濕地繪畫藝術,在其不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濕地文化對繪畫藝術創作的影響,從而歸納與提煉黑龍江濕地繪畫藝術風格創建的可能性與途徑。
關鍵詞:黑龍江 濕地繪畫 文化表征 地方性意象
一般來說,濕地題材的繪畫出現,與現有的自然生態相關聯,尤其在2007年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國策的推進,濕地題材的繪畫在不同類型的繪畫中凸現出來,從而重估人與自然的關系。而黑龍江的濕地繪畫不僅是圖景的藝術呈現,積極參與到社會經濟文化生產中,顯現出地方性的知識文化表征。
一、文化原點:黑龍江濕地繪畫的價值趨向
黑龍江地處我國東北部,濕地資源豐厚,呈現出種類多樣、風貌獨特的自然生態優勢。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自然生態決定了人類認識環境、改造環境的文化和方式,龍江人與濕地共生發展,塑造、傳承了濕地文化的多樣性。黑龍江濕地文化,具體來說分為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山地森林、松嫩平原濕地文化區域。從歷史角度看,濕地文化推動了當地狩獵、農耕文明的發展。“科學、藝術、語言、神話等都是人類文化的一個方面、一個部分,因此,它們內在地相互聯系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類文化。”1文化是人類長期創造所形成的產物,濕地承載了自然環境、傳統文化底蘊、社會變遷的歷史信息,此類資源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豐碩的素材。
當今,黑龍江地區的繪畫藝術發展較快,從事繪畫的群體龐大。就當地的中國畫、油畫、版畫創作而言,地域文化資源是藝術作品構建人文關懷的重要因素。在黑龍江濕地文化影響下的繪畫創作,充分展示了濃厚的藝術內涵。藝術家的創作理念源于對文化的認知、選擇與提煉,離不開對濕地文化的深入研究。在濕地的文化結構語境中,可分為自然物質層面、民俗特征層面、人文精神層面等。各層面相互獨立,又構成濕地文化的有機整體,為濕地繪畫創作提供文化、哲學的思想根基。物質層面可視為自然生態的屬性,它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也為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的保障。這一層面給予創作者“師法自然”的可能性,換言之,濕地資源提供的自然物象、景觀,成為藝術家的描繪對象和靈感來源,在題材、內容等方面拓展其創作面貌。民俗層面則是居于濕地的人群,經過長期的生活、生產經驗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特征。黑龍江江水而得名,廣袤的土地上世居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為創作提供了民族、民俗、傳統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層面,是指人化的自然,即濕地文化所展現出的人類精神文明,給予藝術創作最具創造力、深刻的要素,主要反映在作品的審美品格方面。濕地繪畫是傳承文化的藝術載體,在濕地文化發展、延續的過程中,給予繪畫創作深厚的文化積淀與審美內涵。
黑龍江濕地繪畫藝術是黑龍江文化的重要構成與表征之一,其獨特的文化面貌與美學風格展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黑龍江濕地繪畫藝術的創作者秉承繪畫傳統,立足當下時代環境,以黑龍江濕地為創作對象,探索出具有濃郁北方地域風格的作品。
二、地方性意象:黑龍江濕地繪畫的藝術風格與特質
黑龍江濕地文化歷史內涵底蘊豐厚,外延涉及較為廣泛,從而促進繪畫的空間格局,形成以自然生態、人文環境為主的創作群體。從濕地之景轉化為創作之意,即創作者從濕地文化中汲取各種認知材料,通過自身思想情感體悟繪畫對象。創作者對濕地文化進行關照,基于自然的想象、民俗風情的體味、傳統資源的重拾,塑造出繪畫的價值取向與審美風格,構筑了多元協調發展的藝術生態。
濕地繪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詮釋了一個地域的風貌,更提供了創作者對歷史與社會的回應。“只有把藝術視作社會的生活功能之一,看到它同所有其他社會生活領域的不可分割的聯系,看到它的具體歷史制約性,藝術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2繪畫強調主體與社會生活的依賴、互動,從而形成藝術作品內涵的多樣性,審美意象的豐富性。審美意象在“言、象、意”的關系中形成一個結構,為了更好地認識濕地繪畫的特質,我們對其進行結構分析。首先,濕地的自然場域為畫家提供創作靈感。濕地繪畫遠離了真實的描摹與理性的參悟,源于現實性與藝術理想化之間的協調,作品是被藝術家作為還原自身意識的投射,詮釋著內心的審美理想。如肖景志的油畫《北國邊疆濕地寫生》作品,展現黑龍江人文與自然的蘆葦濕地題材,呈現浪漫與現實主義繪畫風格,創作的表現形式具有高度概括的特征。換言之,創作者對自然與人文的領悟中,強調追求個體精神體驗與超越。一方面,表現于繪畫樣式,從寫實描摹中抽離出來,以強烈的固有色入畫,凸顯意象性的表現語言,構建獨立、純粹的形式風格;另一方面,繪畫形式語言印證文化屬性,就客觀現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而言,濕地文化內容向藝術形式的轉化,是創作者藝術意識形態視域對現實世界進行整理的結果。“藝術總要反映現實生活,要接受和吸收它、修正它或拒絕它。藝術必須服從現實,但在現實面前又是獨立的。”3因此,肖景志對濕地景象乃至意象的創作構思,是基于濕地的立場進行的審美創造,深度介入主觀體驗話語,其繪畫語言為契合所表達的內容,探索實踐出油畫質感強烈且精煉的形式意味。作品凝聚了他對地域文化的情感,旨在塑造出黑龍江濕地藝術之平和、博大、靜謐的藝術審美體驗。
其次,濕地文化孕育出的民俗風情,是社會生活與人類情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審美主體通過對民間的體驗進行藝術再創作,與一般的“寄情于自然”不同,兼具“尋根”情節。楊松杰的國畫《房前屋后》作品,創作者致力于鄉土民間的塑造,他借用新的筆墨方式,從鄉土美學的敘事角度表達對精神家園的無限憧憬。畫作具有歸納與創作性構圖的特征,景物呈現出符號化趨勢,筆墨間滲透著傳統文化的脈搏,畫面整體表現出率真、大度的視覺體驗。他用筆墨表現自然,既未脫離傳統繪畫筆墨的根本,又非傳統山水筆墨形式,而是采用單純、統一的筆墨風格,使得作品呈現出幽暗的灰色調。介于客觀真實與想象之間的藝術表現,畫作采用較低的視點,將大面積的畫面留給麥田,構圖與墨色渲染的結合,給人以厚重且神秘的視覺體驗,這種含蓄性的意境表達是畫家與觀眾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創作者對藝術的關照潛藏于濕地鄉村,以現實生活中的物象作為創作對象,通過作品題材中的象征性符號作為自身的精神寄托。畫作是楊松杰依附尋根意識塑造的心象世界,源于他的家園情懷與鄉愁情結。如“一望無際的麥穗”、“簡易的房舍”、“木船只”等帶有農業社會屬性的符號,以此闡釋濕地對社會發展、民俗習慣、人文變化的認知。換言之,房前屋后作品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尋根,對民間的濃厚興趣,在某種程度而言是對民俗審美趣味、民間價值觀念的認同。
再次,創作者認同濕地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將民族風情納入自身創作的視域,形成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濕地繪畫作品。如劉榮彥的版畫《赫鄉雪》作品,以北方少數民族場域為題材,通過濕地、樺樹、馴鹿及赫哲人構建出原生態的敘事生活空間。藝術家將情感形態融入作品之中,以象征或隱喻歌頌濕地文化所孕育的生命形態。畫面中展現的黑龍江密林,頗有民間美術構圖的特色,借助滿構圖語言隱喻原始自然生態的生命力。作品強調地域性的同時,避免審美疲勞導致觀賞視野及想象力受到局限,赫哲人物與載物的馴鹿藏于畫面一角,表現出生動、活潑的藝術特征。作品傳達的不僅是藝術家對赫哲生活與北方風光的體悟,其物像呈現出文化的象征。由自然到人、由人到民族,由民族到歷史,畫面由表及里地把龍江沃土提升至文化的維度,傾注了黑土地深厚的人文精神。藝術家將歷史風貌、人文特色與民族傳統相鏈接,蘊涵了作者對少數民族理想生活狀態的想象,以現實關懷的創作情感詮釋民族文化生活的抒情氛圍。
?結語
在基于文化經驗的藝術重構中,黑龍江濕地文化可視為重要的繪畫創作資源,將自然、人文與藝術家之間建立起持續性的關聯。創作者對濕地資源進行不同層面的關照,彰顯出自身多元的價值取向及審美訴求,自然景觀給予了他們全新的視覺感受,拓展了畫家對濕地的認知范圍,從而創作出地域景象鮮明的繪畫作品。濕地文化凝結著鄉土民族風情與生活圖景,基于藝術家多樣的文化參悟,創作呈現出具有北方地域民俗文化經驗的繪畫作品。隨著黑龍江濕地繪畫題材、風格的逐步確立,帶有黑龍江民族、民俗、傳統內涵與審美特征的繪畫風格,豐富了北方藝術的意蘊與圖式經驗。黑龍江濕地繪畫在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中的應用研究,對于地域文化價值,尤其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現與推廣,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1【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2【蘇】列·謝·維戈茨基著,周新譯.藝術心理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3【匈】阿諾德·豪澤爾著,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M].學林出版社,1987.
注:本文系黑龍江藝術科學重點項目“黑龍江濕地繪畫研究”(項目編號:12A00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