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漫雙
【摘要】數學課程中的“解決問題”是指在數學學習中把解決問題與現實情境相融合,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利用數學的相關知識、技能、經驗去解決問題。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要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強應用的意識,提高實踐的能力。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情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解決問題的教學是當前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從一年級開始,數學教師就要關注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結合多年的一年級教學實踐,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淺談基于課標的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策略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
讀題是審題的前提,是解題的基礎。學生要想準確理解題目意思,理清題目的條件和要求,仔細認真地讀題很關鍵。從一年級開始接觸解決問題就要注重去培養他們的數學讀題能力和讀題習慣。
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有限,要想讀懂題目的意思對于剛踏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簡單。在平時培養學生讀題,審題能力的過程中,可以這么做:
(1)老師帶領學生一起讀,學生跟著老師讀,讀題過程認識一些生字,理解題目意思;
(2)孩子嘗試自己獨立讀,邊讀邊思考;
(3)讀后與同學相互交流,將自己讀后的見解與給他人交流。通過這樣的三個步驟,反復訓練,讓學生在讀題中認識新的生字,并逐步理解題目所表達意思。
培養一年級學生好的讀題習慣,我們還需要培養學生一字一字點讀習慣。一年級許多問題以圖文形式或者對話形式出現,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可能出現漏讀情況,沒有注意到題目中所有的信息,點讀可以減少或者避免漏讀情況的出現。
二、注重培養學生提取有效數學信息能力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注重以多種形式呈現解決問題的情境,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情境的信息經常以各種各樣形式呈現,對話式、圖文結合、表格或文字。蘊含信息多,學生需要進行信息提取、篩選出對解題有幫助的信息。 因此教師要有培養學生提取有效數學信息能力的意識。
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教材中情境圖畫有許多跟教學內容無關的物體,類似學校,教室,草地等等,這些無關的物體只是為了反映現實的情境,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根據所問的問題來尋找對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信息和條件,引導學生用筆做標記或者圈出關鍵詞,化繁為簡。對于一些對話式圖畫情境題,教師可讓學生上臺扮演題目中的角色,身臨其境,進而理解題意,提取有效的數學信息。沒有參與扮演角色的學生也可以直觀地體會情境中發生的事情,從而提取對解決問題有用的數學信息。
對于擁有豐富多彩情境的題目,根據一年級學生注意力的特點,他們可能會將注意力放在某一個他感興趣的點上,或者只注意到情境圖中色彩較艷麗的圖,進而沒有注意到其他相關的事物或者文字。這個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有序地去觀察情境圖,一般選擇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進行觀察。不斷地讓學生進行這種有序的觀察的訓練并進行總結。
三、注重培養學生提數學問題的能力
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在一開始不會提數學問題,相當部分學生以為列出一道沒有算出得數的算式就是提出了一個數學問題,還有的學生提出了與數學無關的生活問題,有的學生不能很完整地表述一個數學問題。有的學生喜歡老師提問題他們解答,不愿意花時間動腦思考自己提出一個數學問題。那么教師應如何讓學生提高提數學問題的能力呢?
一年級的一些情境圖內容豐富,教學時可先學生在邊觀看情境圖邊思考:你找到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由于觀察目的、角度、水平不同,程度不同,提出的數學問題也各式各樣。 這時,教師一定得適時引導,使其從數學角度來對圖畫進行觀察。 對于剛開始接觸提數學問題的一年級學生,老師可以先示范如何提一個數學問題,讓學生學著老師的問題來提出其他對應的數學問題。 對于一些后進生,還可以舉一些簡單的數學信息,例如小紅有5顆糖果,小明有4顆糖果,讓學生根據這兩個簡單的數學信息來提數學問題,他們不難提出: “他們一共有幾顆糖果”“小紅比小明多幾顆糖果 ”“小明比小紅少幾顆糖果”等簡單的問題,提高他們提數學問題的信心。在每一次的解決問題情境教學都讓學生思考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再互相。 通過老師耐心的引導,不斷地訓練,讓學生體會到一個情境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慢慢地提高他們提數學問題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多形式化復述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讀完題目不一定理解透徹題目的意思,這就導致他們不能很好理清題目數學信息和條件。因此,可以先讓學生獨立讀題,再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語復述題目,一年級的孩子,如果他真的能用自己的話語把題目復述一遍,他對題意的理解應該是比較透徹的。同時也要注重家校配合,把這種方法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平時在家也這樣訓練孩子,這道題目你能否講給爸爸媽媽聽是在說一件什么事?有什么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
除了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把問題復述一遍,也需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幫助理解題目。通過擺小棒,擺圓片,做一做,折一折,圈一圈,數一數等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尋找解題的線索,明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在動手操作中直觀地體會到題目中的各種數量關系, 幫助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另外,畫圖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正處在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過渡階段,如果學生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題目中各種信息,通過這種直觀方式,將自己思考過程和解決方法躍然于紙上,可以更好地幫助解決問題。
以上,是在我多年的一年級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和總結。解決問題的教學是一個長期且連續的過程,只有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反思、總結解決問題教學的策略,再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策略,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通過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使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思維去觀察、思考和解決現實問題,也相應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體現義務教學課程標準當中關于解決問題的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桂香.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02).
[2]張艷茹.養低年級學生從情境圖中獲取數學信息的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3(07).
[3]王春麗.怎樣教小學一年級學生提數學問題.
[2020-08-09].https://wenku.baidu.com/view/36d7302e27284b73f3425054.html.
(責任編輯: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