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進 王榮瑞



摘? 要:高中化學知識點多、容量大,復習課不僅要讓學生能夠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還要能使學生形成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基礎差、能力弱,以及教師單一、常態化的復習形式,使高三化學復習課效率低下。為改變這一狀況,以類題式教學替代傳統的逐章、逐節復習課型,分解、細化考點知識,尋找類題題組,通過解決問題歸因建模理解知識本質,達到知識的結構化、網絡化,促進學生主動、高效復習。
關鍵詞:高三化學;復習課;類題式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筆者所在學校是福建省寧德市一所二類學校,生源學業水平在地處于中上水平,高一、高二化學成績也能在當地排名前列,但是進入高三復習后,進步步伐嚴重放緩,甚至出現倒退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缺乏突破舊有的教學模式,復習課采用最簡單的“講記背練”模式,教師受教輔材料的牽制,復習課往往只重面的鋪開而不重點的突破,課堂上幾乎就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記的形式,這樣的復習學生缺少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的機會,無法形成自我診斷與拓展知識的習慣。通過問卷與訪談調查,大部分學生反映高三化學課記不住、做不來、學得累,復習效率低。筆者提出合理地采用類題式教學方法,試圖通過按照考點逐個突破的復習形式,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復習效率。
二、類題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類題式教學是一種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也是一種研究性課程開發模式,更是一種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學習模式。它是指教師根據知識的重、難點,問題的易錯點,內容的可創點和思維的困惑點設計相應的題型,使學生在解題后反饋問題,進行歸類、歸因,尋找到類題解題的相關規律。其方式包括習題的歸類變式和訓練方法的變式,教師通過同類題組層層遞進的引導,使學生通過不同的練習形式和變式的訓練方法,逐步地建構、完善知識結構體系,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解題模式而達到學力的提升。
三、類題式教學模式的建構
類題式教學模式倡導以“學”為主,打破了傳統的“灌輸式”和“題海式”高三復習模式,通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潛能。建構“歸類習題—解題析題—建模運用”的教學模式,它包括“解題—析題—思因—尋規—建模—運用”六個階段。該過程可由圖1表示。
四、類題式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求
類題式教學模式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組題,這是類題式教學實施的基礎。全國高考化學考試大綱是高考化學試題的命題依據,它對考試內容、考試范圍、試卷結構等都做了具體規定,教師要深度研究考試大綱,明確考試的內容和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考試內容做加法,分解、細化各考點,對每個考點能編組出系列類題進行復習教學。二是用題,這是類題式教學實施的關鍵。教師收集學生作業反饋的問題,根據知識的重、難點和易錯點,對習題內容進行編創重組變式,在課堂上采用一題多問、問問遞進的教學,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發現類別錯因,尋找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能夠達到自主變式,開拓思維,這無疑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運用能力的提升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三是變式,這是最后要達成的目標,是學生在理解所學知識之間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運用實踐力的體現,建立思維模型后能夠對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能將實際問題進行分解,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分析、類推、計算、表達或論證,提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五、類題式教學模式的課型探索案例
類題式教學是以發現學生的問題為導向,圍繞問題的解決和思維模式的建構為目標的教學模式,能夠真正體現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文章以“隔膜在電化學裝置中的運用”專題課為例,初步探索類題式教學實踐的運用。
1. 教學內容與目標分析
帶交換膜的電化學裝置是近幾年的高考熱點,也是高頻題目。交換膜的使用使操作更加簡約,生產更加高效。由于情境真實、新穎,造成了學生對此類題目感到困惑棘手,解答耗時長、準確率低,通過對這類題目的歸類研究和解法指導,引領學生建構合理的認知模型,有效幫助學生提高答題的準確率,加快解題速度,節約答題時間。
2.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根據類題式教學流程的“六階段”“三環節”展開設計。
(1)解題、析題環節,即發現問題環節。
本節課以一道習題引課,對工業上電解法制備高錳酸鉀的裝置(如圖2)設計如下四個問題:① 寫出陽極的電極反應式。② 該裝置選擇哪種交換膜?③ 電路中通過1 mol電子時,陰極室溶液中離子變化?④ 若出液口中KMnO4,K2MnO4和KOH物質的量之比為a∶b ∶c,進料口的溶液中K2MnO4和KOH的物質的量之比是否為[a+b]∶[c+a ?] 通過四個思維量層層遞進的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學生產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機。
(2)思因、尋規環節,即解決問題環節。
進入回歸教材環節,展示教材中氯堿工業的裝置圖(如圖3),設置以下四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交換膜的相關問題。① X,Y分別是什么物質,判斷依據是什么?它們混合會有什么后果?② 由左室生成X,判斷進料口a和出料口c分別為什么溶液?③ 由右室生成Y,判斷進料口b和出料口d分別為什么溶液?④ 該裝置選擇陽離子交換膜,說明哪些離子可以通過?這些離子通過后對兩室的溶液起到了什么作用?
問題①復習了電解的電極和離子移動等核心知識,理解交換膜能阻隔兩極物質接觸,防止發生反應;問題②、問題③引導學生會用元素變化去發現分析問題;問題④則是引導學生會用電荷變化去發現分析問題。通過四個問題的分析,初步建立了運用電荷守恒和元素守恒思想分析隔膜的作用,以及隔膜類型的選擇。此時,再去思考、討論解決電解法制備高錳酸鉀四個問題,便能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解題的方法。這種遞進式的問題,既復習了教材知識,引發了學生的深度思考,又能使學生在解答過程中找到問題的內在聯系,以及邏輯推理的本質特征和規律。
(3)建模、運用環節,即提升實際運用能力環節。
初步掌握了分析隔膜問題的方法,通過課堂練習鞏固引導學生遷移運用,這個過程應該重點關注培養學生能夠提出新角度的問題,學會對習題進行變式或再編制,以鞏固、深化思維模型,提升運用模型去解決該類問題的能力。
這個階段建議用高考試題去檢驗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一是真題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高三學生對高考試題有征服欲,自身的內驅力能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再通過一定量的類題鞏固,繼續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內化認識角度,完善、升華認知思路,實現學生的能力進階,進而形成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六、結束語
類題式教學是對考點的難點知識進行分散、細化,使重點知識復習更加凸顯、集中,用“習題問題”為載體進行知識的復習,能降低難度,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識,而且課堂提倡相互討論與合作互助,注重思維的發散與模型的建構,強調知識的運用與鞏固提升,更能夠體現復習課的精準教學。類題式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不同學校、不同班級學生存在的問題不同,復習側重點也應該不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練習、測驗、考試中要善于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根據學情有目的、有側重地編制“類題”,幫助學生建構解題模式,提高解題效率。
參考文獻:
[1]殷國俊. 一題多問教學模式的作用和操作案例分析[J]. 中學數學,2019(14).
[2]李曉明. 基于思維模型建構的高三化學復習:以“核心反應的條件控制”為例[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9(15).
[3]肖宏偉. “素養為本”的化學教學設計與實施初探:以“鹽類的水解”為例[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