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國 張玉祥
摘? 要:小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其身心健康成長需要國家、社會和學校的高度重視。文章對農村特殊家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對于如何做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作為一位小學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早地干預和引導,通過將家庭共育、課堂教育和社會指導的策略融入其中,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溫暖,促使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特殊家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新時代青少年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精神支撐。因此,從小學教育階段開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和指導,已經成為教學改革和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偏遠地區父母進城務工比率逐年升高,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孩子數量也在不斷上升,這些孩子受家庭環境變化的影響,容易在心理和情感上產生較大的波動。基于這種現狀,教師要積極尋求適當、高效的解決策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認知,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 重視學生考試成績,輕視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雖然人們逐漸意識到學生思想和心理健康對其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傳統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師仍然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評判標準,這一思想在農村偏遠地區尤其嚴重。考試結束后,教師還會將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公布和排名,這會在無形中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和壓力。而農村小學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顯的輕視,在課堂上只是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和相關概念的教學,違背了教學改革的初衷和目的,沒有起到改善學生心理現狀的效果。
2. 亟需解決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在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的勞動人數逐年攀升,在無形中造成了單親家庭孩子和留守兒童越來越多。這些孩子由于缺乏家庭和父母的關心和教育,再加上來自家庭環境的變化造成心理上的影響,導致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出現叛逆心理。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教育,不能僅依靠單純的理論說教。但是,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素養還有待提升,其無法有效解決學生的相關心理問題。
二、農村特殊家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1. 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
農村地區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家庭的關愛,以及經歷了家庭環境的變化,再加上小學生年齡較小,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對事情的看法還不夠成熟,面對家庭環境的變化有時難免無法接受。在幫助學生紓解心中的煩惱時,教師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和產生的原因,進而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例如,教師可以利用電話訪談或者走訪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特殊生活環境,并將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情況和個人表現與家長溝通,鼓勵家長多與孩子進行語言和心靈上的交流,多帶孩子參與親子互動游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
2. 以課堂教學為依托
面對農村單親家庭孩子和留守兒童,在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時,教師應該加強依托課堂教學的方法,借助教材中的知識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覺悟。例如,對小學生可以開展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觀的主題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不足和缺憾,逐漸改變自己的自卑心理,多與同學團結互助,認識到父母進城務工的艱辛,自己更要不斷努力,更加熱愛學習和生活。
3. 借助社會教育形成健康品質
教師還可以借助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生活體驗,逐漸認識到家庭的關愛。小學心理健康教師要學會以實踐活動為引,幫助學生認識到社會的力量,進而培養學生團結、自立、自強的高尚品質。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關愛老人”的社會公益活動,在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熱愛家庭、正確看待家庭問題的觀念。或者邀請兒童心理健康輔導師來學校進行專業授課,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心理問題,進而得到及時的解決。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教師從小學教育階段就加強對學生健康心理的疏導和教育。面對農村地區單親家庭孩子和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要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家校合力、依托課堂及借助社會實踐教育的力量,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心理問題,重新感受到溫暖和關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基金項目:武威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研究(WW[2020]GH051)。
參考文獻:
[1]陳花. 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學周刊,2020(1).
[2]劉彩籠. 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有效對策[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6).
[3]羅蓮. 淺談西部農村小學生特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應對策略[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