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學校統籌利用校內資源,制定了《長安新城小學秋季課后服務工作方案》,把課后服務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進行系統設計。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精心準備課后服務內容,動員干部教師積極參與,豐富和改進已有的課后服務菜單式小課程,開展課后社團和興趣小組活動,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
學校開展“小場地走班式體育課堂模式”的研究,教研組精心安排教學內容,讓不同班級的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都充分動起來,既把體育教師各自的專長有機融合,也豐富了學生的活動項目,提高了體育課教學效率和學生運動質量。
每天下午,師生都到操場上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后體育鍛煉。前半段由體育教師集中組織學生做準備活動和體質提升練習,后半段以班級為單位,由全體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技能、競賽和游戲類活動。很多非體育學科教師也發揮自身運動優勢,指導學生開展體育技能練習和游戲競賽活動。比如,一位教數學的女教師從小喜歡并擅長跳皮筋運動,就把對跳皮筋感興趣的學生組織在一起,教給他們跳皮筋的動作和技巧,師生還合作創編了新的玩法。
學校把課后作業輔導和綜合素質拓展作為學生校內學習的拓展延伸進行系統設計。輔導教師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或興趣特長,并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特點,提供素質拓展菜單式小課程。例如,學科類的數學游戲、英語對話;動手類的折紙、線條簡筆畫;鑒賞類的古曲欣賞、影片鑒賞;技能類的口語訓練、朗誦;故事類的故事分享、中國民間故事等。豐富多彩的小課程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后學習生活。
學校合理調配教師資源,定期進行班級、年級間的小輪崗,打破教師原有的學科專業界限,發揮教師顯性和隱性特長,將美育、德育、勞動教育等有機融合,盡可能地給學生課后加餐提供營養豐富的“石鍋拌飯”。比如,語文教師讓學生們收集不同的落葉制作樹葉畫,并配上詩句或成語,根據自己的樹葉畫給大家講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將傳統文化、科學知識、美育、勞動教育等進行有機融合。
學校認真研究骨干教師參與課業輔導的答疑方式,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專業特長。第二時段前半小時,學生完成當天作業,看班教師、骨干教師和優秀教師以及學校領導提供答疑輔導。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遇到不會的問題,看班教師直接幫助學生進行答疑輔導。骨干教師在這個時間段可以到各班教室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骨干教師在輔導過程中也可以發現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及時反饋,便于教師及時改進教學工作,這樣也打破了年級、班級的界限,發揮了骨干教師的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