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思政課在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材體系、教師隊伍以及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同時也看到,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思政課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在我看來,最根本的、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評價。道德與法治是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思政課。在一些地方調研時,我們發現,有的地方和學校對道德與法治課不夠重視,原因就在于這門課不考試。然而,在一些地方,我們又發現,道德與法治課一旦考試,就成為相關知識的記憶、背誦,異化為“德育應試”。其實,考試成績充其量表示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的掌握,不能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道德品質的實際,與課程目標相距甚遠。這就出現了一個難題:道德與法治課不考試,就不重視;一旦考試,就又變成了應試,背離了課程的目標。破解這個難題,關鍵是評價。評價是打通道德與法治課程“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堅持正確育人導向”。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德育范疇。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在于通過掌握知識而促進智力的發展,知識可以通過考試而檢測。但德育是促進人思想道德的發展,思想道德具有情感性和內隱性,難以通過考試而檢測。鑒于德育評價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要真實反映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形成與發展的實際狀況,能夠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提供積極的幫助,應該走出應試教育的評價誤區,以學生思想道德與法治素養為核心,強調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和多元性評價。
第一,以素養為目標,全面考察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狀況。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把“雙基”課程目標轉向“三維課程目標”,增加了“情感態度價值觀”之維。但“三維目標”的三個維度是分開的。為此,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中,進一步提出了課程核心素養。課程核心素養是本門課程在培養學生核心素質中的獨特貢獻,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超越了“三維目標”,是對學生發展的整體反映。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無論是采用考查還是考試,都應該以課程核心素養為目標,反映學生素養的整體發展,而不是其中的道德知識或其他某一點。因此,要基于核心素養設計生活性、情境性、綜合性問題,考察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
第二,把課程評價與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結合起來。道德與法治只是直接德育的一個部分,不是德育的全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成績也只是評價學生道德發展的一個尺度,不是唯一尺度。課程的成績反映的是學生學習的情況,學的目的在于應用。學生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日常行為表現,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結果,也應該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之中,做到學以致用、知行統一。所以,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從“一門課”轉變為“一育”,把課程學習納入到德育之中,考察道德與法治學習所帶來的效果,包括課堂學習行為、文明行為習慣、道德水平表現、德育活動表現、社會服務成果等。①
第三,關注學生道德發展,把過程性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起來。長期以來,道德與法治課程多在期末考察學生的情況,重視的是結果評價,不能全面反映學生道德發展變化的過程,也不符合德育的長期性和反復性。道德的發展不是一堂課能夠完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因此,應該重視道德發展的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包括對學生學習生活、道德養成過程的觀察、記錄、描述和分析,這些過程性的記錄比考試、考查更能夠反映學生的道德發展,對評價來說,更有價值和意義。正如有學者指出的“記錄促成長,功夫在評外”②。評價的目的在于通過評價發現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第四,開展多元性評價。多元性評價包括多個方面。從評價標準來看,倡導多元評價標準。過程評價不需要給學生的發展區分高低,但需要對學生的行為作出底線要求,不能突破底線。在底線要求的基礎上,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讓其個性化地發展。因此,對學生的評價要尊重差異,實行多元性評價。從評價主體上看,以往評價多局限于教師,忽視了學生自己及其同伴。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學生是自我發展的主體。學生發展中的問題,出在學生身上,也只能靠學生自己解決,因此,必須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讓學生在評價中反思、成長。從評價的方法看,不只是課程考試中的紙筆測驗,更要重視過程性評價中的質性評價方法,如“檔案袋評價”等。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全面記錄學生思想道德發展中的關鍵事件、作品和行為表現,動態反映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及品格養成過程。
編輯 _ 李剛剛 ? ? 配圖 _ 陳孟宇
馮建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教材委“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理事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出版《當代主體教育論》《生命與教育》《教育的人學視野》《公民身份認同與學校公民教育》《當代道德教育的人學論域》《回歸本真:“教育與人”的哲學探索》等。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青年獎、明遠教育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