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福泉市文化館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團體是社會普遍存在的自然屬性,人無時無刻不在群體內活動,團體作為一個學習、生活場域,是個體高效成長的空間,它承載著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潛移默化地牽引著意識行為的變化,而人不可能拒絕所處團體環境對自己的影響,但是可以選擇一個較好的環境,為自己提供一個良好的知識來源。就音樂學習而言,在團體內,個體不僅能充分利用不服輸的志氣和精益求精的欲望激發奮力拼搏的精神,也能在無意識下增強個體知識技能,提高學習成效。為此,為深入了解團體互影規律,合理利用團體空間效能,筆者深入福泉市文化館兩個合唱團隊對音樂學習的作用和影響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調查研究。經過調查實踐顯示,個體能在他人的行為刺激下,產生學習回應,并產生自主學習行為,達到音樂知識、技能技巧學習的目的。
團體動力學又名群體動力學,起源于20 世紀30 年代,是團體成員之間的行為表現和心理驅動的重要理論來源,以“小團體”為主體,旨在研究團體之間人的社會行為、潛在動力和發展規律。
從歷史的角度反觀團體動力學,團體動力學自身含有三個層次的意義。在廣義上:“團體動力學涵蓋著對小型群體的廣泛研究……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把群體的生命力看作是需要認同,并且可能的話需要準確衡量許多不斷變化的力量(或者進程)的合力①”。關于研究內容,瓦伊尼在《心理學史第3 版》寫道:“它包括研究團體對個人的影響和個人對團體的影響。團體改變個人的行為和知覺,個人改變團體的行為和知覺。勒溫關于團體的研究視角拓展到社會各個團體,如工作團體、教育團體、臨時興趣團體等②”。
由上可知,團體動力學作為意識形態和管理技術,以“小團體”為主體,“其本質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一種影響團體過程,促進團體效能發揮的途徑;二是作為一種對于團體進行科學研究的手段。”③而本文團體動力學在老年團隊中的運用主要側重于前者,是對團體動力學效能的成果展示,主要闡述團體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高效學習過程,展示團體中成員的音樂學習成效、知識掌握情況、行為規范情況。
“藝友同樂”合唱團,興趣團體,成立于2019 年,隊員主要為福泉及周邊地區工作和生活的老年人,年齡在50 至75歲,現有成員21 人,女生14 人,男生7 人。每周一、周三、周五進行常規性訓練,學習內容主要包括合唱技能技巧、樂理知識、視唱練耳、樂器演奏等,演唱方式以合唱、獨唱為主。團隊由趙傳興老師擔任常任指揮,團體在提高歌唱水平的同時,還參加各類演出、比賽,并以節目匯報的形式向文化館和群眾進行學習成果展示,以檢測學習成果。
“夢之緣”合唱團,興趣團體,成立于2015 年,由高低兩個聲部組成,年齡在55~74 歲,現有成員40 人,女生33人,男生7 人。每周二、周四進行常規性訓練,學習內容主要包括歌唱技能技巧、樂理知識、形體姿態、視唱練耳、樂器演奏等,演唱內容以紅歌為主。團隊由鄭玉蓮老師管理,成員大多擁有一定的基礎和技能,該合唱團自組建以來,一直活躍在各種合唱比賽及展演活動中,演出經驗豐富,深受觀眾喜愛。
在貴州省福泉市,除以上兩個藝術興趣團體外,還有谷龍陽戲志愿團、花燈藝術志愿團、天生橋燈夾戲表演志愿團、王卡苗族跳月表演隊志愿團、三豐太極協會表演隊志愿團等27 支團體,團體存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團體視域下的老年音樂學習應用,就是以團體環境為場域,以老年人為主體,以團體為動力來源,就所處團體環境所激發的學習效能、作用進行分析探究,讓音樂學習在團體實踐應用過程中充分展示效能。為最大化發揮團體效能,筆者借助團體動力學理論、方法,就團體中老年人的音樂認知、音樂基礎知識、技能、音樂行為習慣等進行應用闡釋。
在團體內,經過長期的相互傾聽、互助互敬、互習互逐,不僅讓老年人能有效地對他人的學習行為刺激產生回應,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增加了自我認同感,還在無形中收獲了知識,提高思維和行為能力,安撫了老年人孤獨、寂寞的心理。同時,團體成員逐一技能的展示和對其他成員演唱的觀摩學習,也為團體成員提供了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激起團體成員對知識技能掌握不足的反思和學習意識的加強,激發了老年人不甘落后、精益求精的進取精神,達到了團體技能互補,知識互凝和行為互應的效果。
經過筆者一年觀察研究,加入興趣團體后,通過老年人持續性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視聽視唱練習和對曲譜的試唱、記憶,通過對團體內其他優秀個體的模仿學習,團體成員對音樂的認知不斷加深、音樂思維更加活躍、記憶容量不斷擴大、視覺、聽覺感知速度得到提高,精神力、表現力、想象力、創造力也有很大提升,達到了潛移默化的音樂學習行為目的。并且,個體對于生活中的音樂刺激動能,能有效地對其進行注意、接收、消化、運用。
加入興趣團體后,成員之間音樂知識的分享、技能的展示,不僅為團體成員提供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也促使個體產生模仿學習、自主更新知識儲量的動力行為。而每堂課前成員的自主歌唱練習,不僅使個體掌握到了基本的音樂知識,也養成了自主預習、練習、復習、學習的好習慣,對音樂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入,運用更為靈活,促進了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和感知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時,通過一段時間的知識共享、情智互補后,成員既獲得了良好的識譜能力、堅實的樂理基礎、豐富的情緒表現能力、專業的鑒賞水平和優良的創新能力,也能更好地抒發音樂情感,表現音樂元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身體和心理會發生很大變化,記憶力下降、心智功能減弱等現象普遍存在,致使老年人產生心悸、恐慌、焦慮等緊張心理。此時,尋求精神慰藉和心靈棲息成為解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措施,而加入自己所喜歡的興趣團體,便是老年人精神寄托場域之一,不僅能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延緩身體機能衰退,還能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減少孤獨感、焦慮感。自加入興趣團體后,老年人通過歌唱呼吸活動增強肺活量,保持血壓穩定,促進血液循環,進而緩解高血壓、中風、抑郁癥狀,延緩老年人的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衰退問題,加強和協調老年人對事物控制和大腦運轉能力。同時,增添了老年人的生活樂趣,加強了老年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改變了老年人的心境和精神面貌,增強了老年人的存在感、幸福感、成就感、價值感。
四帶四培,即以興趣團體為導,以負責人為領導者,根據成員個體在知識、技能、交往上的不同需要進行培育幫帶,形成領隊帶骨干,培帶一批德才兼備的后備歌唱骨干;黨員帶群眾,培帶一批品行兼優的歌唱模范標兵;骨干帶新兵,培帶一批知識技能的表率;先進帶后進,培帶一支奮發有為的合唱團隊的模式;讓團體成員在相互幫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內化教育氛圍中,增長知識,提高技能。
資源共享平臺,即以一人一藝為學習目標,以領隊拋出學習內容為主題,讓老年人自主地在課后學習該知識,學習后在指定的資源共享平臺逐一進行學習成果分享,經過循環往復的知識共享,成員可以輕松愉快在該平臺中收獲豐富的知識,實現知識由量的積累向質的內化目的。以此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知識技能學習、行為規范的平臺,從而有效激發團隊成員潛能,配置音樂學習知識,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共用,幫助成員實現自我價值。
根據不同個體的音樂需求、知識基礎,明確學習、活動目標,制定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則,理清學習思路,制定學習計劃,壓實學習責任,細化學習任務,檢查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格局。通過團體準則制定和加固興趣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讓老年人積極參與到各種音樂學習和音樂活動中,充分享受音樂給他們帶來的收獲和快樂,從而在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的音樂活動中收獲音樂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提高音樂審美能力,豐裕精神世界,增強歸屬感、價值感。
互評互鑒空間,就是組織學員交叉檢查學習成果、相互評定學習內容、相互點評學習方式方法、相互進行經驗交流、找出差距、列出問題清單的自評、互評、自學、互習、自省空間,通過座談、評議等形式進行活動,從而能有效地點評、學習優秀的經驗、亮點和特色,找到自身的差距、不足,催促成員共同進步、提高、成長,為團隊的進一步發展進步找到抓手,摸清問題改正不足,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引動成員的自主學習和自省意識,從而增添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質量。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正如老前輩所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自主學習、自覺學習的不竭動力,而團體是社會存在的自然屬性,是潛移默化知識學習的來源,是成員之間思維啟迪,優勢互補、知識共享、高效創收、知識互識、生活互習的便捷通道,能有效地激發人的行為動力,增強學習自信,滿足精神需要,強化學習成果、活化學習內容、優化學習方法、量化學習效率、凈化學習思維、同化動作行為、美化致美心靈,能讓我們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同化過程中釋放壓力、得到精神慰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到美的感受。
注釋
①讓·梅松納夫.群體動力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②(美)瓦伊尼,金郭本禹等譯.心理學史 第3 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