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廣州理工學院
在影視藝術中,紀錄片指的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圍繞日常的人或事,對不同表現對象進行藝術化講解的表現形式;而“新媒體紀錄片”,指的則是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純網生的紀錄片類型,它具備了碎片化、扁平化的藝術特點。
而不論哪一類紀錄片,解說詞作為一種包含真情實感的影視藝術元素,能夠實現紀錄片在藝術范疇上的全面深化,在新媒體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紀錄片中的解說詞對影片的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解說詞在對紀錄片上下的穿綴、文化的闡述、情節的闡述、思想的深化、氛圍的烘托、情感的體現上,都體現出重要的作用。通過探討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的設計,能夠準確把握其中凝聚的意義。創新紀錄片解說詞,有利于強化作品設計風格,增強紀錄片的藝術效果,更好地反映出畫面的本質和內涵。
在新媒體紀錄片的拍攝中,生動形象的解說詞能夠為作品賦予更多的生機和特色。同時,簡潔凝練、流暢自然的紀錄片語言,能夠賦予紀錄片更加深刻的韻味,讓觀眾能夠在其中體會到“身臨其境”“自然流暢”的觀賞之感,達到對紀錄片藝術的深化提升。
在網絡視域中,新媒體紀錄片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以獨特幽默的解說詞,表達創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將設計者自身的深刻感悟融入影視作品之中,傳遞不同的畫面語言,達到對多樣信息和情感的全面融合,讓觀眾能夠在影視作品中獲取更多的審美感受,達到對紀錄片解說詞審美情趣的全面設計和研討。
紀錄片之所以具備較強的感染力,和解說詞風格特點有深刻的關聯。從總體上說,紀錄片的解說詞在風格上更接近散文,在解說詞語言的融合上,具有抒發情感的特點。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設計師需要結合寫意、意境等不同的藝術特點,使紀錄片能夠呈現出一種超乎現實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能夠讓每個觀眾都體會到紀錄片之中的深刻內涵。
紀錄片中所蘊含的思想理念十分深厚,結合全域影視傳媒的發展特點,創作者可以強化受眾對事物的觀察,深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感悟和思考,有利于彰顯超現實的藝術價值,實現對影視紀錄片的全面塑造。
新媒體紀錄片和傳統的紀錄片相比,具有更加獨特的發展方向。新媒體紀錄片具有較強的生活氣息,在解說詞的呈現上,以“沉浸式”體驗為主,結合不同的新媒體紀錄片性格和風格,設計出更加大膽和靈活的風格,達到對各類型紀錄片的個性化體現。
近些年來,隨著《舌尖上的中國》《老廣味道》《尋味順德》等優秀美食紀錄片的大火,美食類紀錄片在新媒體視域的涌現更為突出。對于新媒體之中涌現出來的大量優質紀錄片,觀眾都抱有較高的關注熱情。相比之下,美食類紀錄片的解說詞不同于單純的電視新聞配音,它的發音更加穩定、力度強、用氣靈活,并且語言上也更為自如和多變,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技巧性。同時在表達形式上,也更為豐富,充分發揮了對一般語言文字的提煉和升華。以視頻網站嗶哩嗶哩和旗幟傳媒聯合出品的“爆款”網絡紀錄片《人生一串》為例,作為一檔以展示各地燒烤文化為主題的美食紀錄片,它的播放量已經突破了1.5 億,解說詞呈現出獨特的演化氣息,實現了對人生百態的記錄和探索。在解說詞的綜合風格上,通過自然、放松的生活語態,實現對影視作品的深刻解讀,使解說詞和畫面語言、情感分寸充分融合,完整地傳達出影片想要向觀眾傳達的信息。
從大量的實時報道類紀錄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類紀錄片的解說更具政治性,它的解說具有較強的氣息和力度,語言感受更為嚴肅和莊重。同時,在解說詞的寫作設計上,通過聲音和文字畫面的相互補充,能夠以文字補充畫面實際欠缺的信息,進一步擴大紀錄片的包容量,更加完整地傳遞給觀眾信息。例如在紀錄片《人間世》之中,圍繞“生死”的原點,《人世間》聚焦醫生與患者雙方面臨病痛、生死考驗等重大抉擇的大型醫療全景化深度紀錄片,通過真實的拍攝手法,記錄了一個個發生在醫療行業的感人故事,圍繞社會備受關注的醫患關系,進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同時,在解說詞的價值深度上,抓取的不單是沉重的病痛,更是平凡人面臨絕境時的勇敢樂觀和向死而生的態度,使解說詞呈現出更加突出的哲學內涵。
對于歷史傳記類紀錄片,解說詞的設計需要更加厚重、沉穩。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資源,因此對于該類紀錄片,畫面的呈現需要和解說詞相互搭配,通過相應的文字補充,擴大影片的包容量。確保觀眾能夠在解說詞之中,感受到更加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例如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有一段解說詞是這樣設計的:“這里是故宮博物院東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經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讀書的地方。故宮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這里辦公。這位叫耿寶昌的老人,已經84 歲了。他已經在故宮工作了將近50 年。在這50 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鑒定瓷器、撫摸這些瓷器。”通過解說詞的輔助,能夠達到對觀眾信息的有效傳達。使受眾能夠讓觀眾接收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表達的含義,對被解說對象的潛在思想進行深入補充,進一步擴大片子的信息量。
在聲音、畫面的相互融合中,紀錄片解說詞締造了非凡的視聽空間,對視頻畫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從根本上說,解說詞對紀錄片畫面中上下的穿插、故事的闡述和背景的呈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想提升新媒體紀錄片解說詞寫作的創意,視頻拍攝者必須要改變傳統的解說方式,設計更加形象生動的解說詞,通過簡潔凝練的視頻解說,給受眾帶來無窮的韻味。創作者要用擬人化的設計手法,制作形象性的解說,通過形象生動的描述,起到對畫面的補充、點染和深化。
例如,獲得新媒體紀錄片票房冠軍的《四個春天》中,影片講述了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富有極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從整體結構上看,解說詞的設計平實無華,但十分深刻。圍繞這個家庭中每一段故事的呈現,都體現了當代社會文化和社會現實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彰顯了一種國際化語境里的中國教育現狀。在作品中對形象的表達上,創作者也采取了一系列符號化的解說,將一個家庭中父母、孩子之間的形象變得更為鮮活,通過“真實+情感+思考”的解說方式,能夠樹立鮮明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間,幫助觀眾獲得更多的觀賞感悟。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紀錄片解說詞要想獲得更多觀眾的認同,就必須要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創作者的深刻情感,在傳遞畫面語言的同時,清楚地表達出受眾的思想,讓觀眾能夠在“審美空間”之中,得到感染,獲得更多的滿足。在將講解詞變得幽默的過程中,創作者要注意語言的質樸和本真,要不留痕跡地展現獨特的藝術個性和情感,使解說詞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實現畫面、聲音、音樂等紀錄片多種元素的相互結合。
借助幽默的語言,能夠積極傳遞出鮮明的藝術個性和思想情感,設計師必須要具備獨特的幽默感,要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發揮獨特的聯想,達到對畫面情感的注入。例如在紀錄片《北國紅松》中,創作者在為紅松附加解說詞時,是這樣說的:“紅松用美味的種子作為報酬,雇傭動物們作為免費的農夫”,充分表現了紅松和動物們之間互利互惠的關系,傳遞了鮮明的藝術個性和情感。而在紀錄片大型新媒體原創文化紀錄片《講古仔:媽祖》中,創作者通過歡快的音樂搭配集聚民族特色的解說,體現出了廣東省惠州市本地域獨特的民族和宗教文化,通過廣東省惠州市本地民俗文化理事會會長甘玉明的講解,體現出了媽祖文化之中凝練出來的深厚價值。同時,從他的個人視角出發,講述了一些留存于老人記憶里的幼時故事,以輕松的解說和獨特的幽默方式,使祭拜媽祖的古老儀式充滿文藝性、象征性與回憶性,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其中孕育的深刻內涵。
紀錄片通過對事物敏銳的觀察,實現了對紀錄片內容的多方詮釋和深化,也揭示出了一種超乎現實的思想意義,充分發揮了紀錄片的教育功能。要想創新紀錄片的寫作形式,設計者就需要打破傳統的思路,以較強的故事轉折,達到對紀錄片作品的別樣塑造。例如,在2020 年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推出的一檔新媒體紀錄片《生死金銀潭》中,深刻地講述了在金銀潭醫院疫情期間每天發生的真實故事,面對鏡頭,這里的醫護人員會在疲憊的工作中樂觀地開玩笑,會在生死的巨大壓力下為自己打氣。紀錄片開篇運用同期聲采訪作為紀錄片的開場,先是從無數的真實旁白講起,以一種溫暖、平淡而又深刻的紀錄片設計形式,展現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時金銀潭醫院內無數醫生、患者和病毒之間進行的搏斗。影片之中,大量運用了真實的旁白,通篇采用醫生的旁白,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解說詞”。這樣的設計讓影片變得沉穩有力量,使影片透露出一種沉重、深刻、含蓄的真摯情感。同時,改變傳統的話題切入點,將善良的醫護人員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來對待,他們會說:“別提我女兒,一提我就哭”“我估計我待在這里都有抗體了”“這件事情總有人來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展示了醫生這個平凡職業背后的不平凡故事,讓讀者感受到別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綜上所述,新媒體紀錄片的拍攝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系統,它具備著強大的受眾群體,獲得了廣泛的受眾和極高的收視率。從整體上看,新媒體紀錄片解說詞寫作的設計有其固有的價值規律,體現出生動性、情趣性、感染性和哲理性四個方面。因此,在新媒體發展背景下,新媒體紀錄片解說詞要想獲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須要結合紀錄片的設計和寫作,充分發揮藝術創作者在個性、思想、藝術素質方面的影響,在駕馭題材和體裁的過程中,運用更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通過更加獨特的文學講解,使觀眾能夠感受到更加獨特的視覺享受,達到對新媒體紀錄片的創新和探索,給觀眾留下更多聯想和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