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婉瑜 佛山電視臺高明分臺
根據中國互聯網相關調查報告顯示,截止2020 年6 月,全中國網民總數量達8.54 億,較之去年年底增長了2598 萬,互聯網的普及程度達61.2%,較2018 年底提升1.6 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 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1%。“這一增長體現出了國內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速度之快。”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曾宇表示,“與5 年前相比,移動寬帶平均下載速率提升約6 倍,手機上網流量資費水平降幅超90%。我國用戶月均使用移動流量達7.2GB,為全球平均水平的1.2 倍。”智能手機的普及有力地推動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借助于當前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新興媒體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兼具了趣味性與娛樂性的優勢。但這卻對傳統的新聞攝像記者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當前攝影技術不斷成熟的時代背景下,新聞攝像記者只有努力迎合時代的發展,不斷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才能適應這個風起云涌的時代,并成功完成轉型與蛻變。
在現實生活中受時空限制,我們接收信息往往涉及面較窄,信息單一且價值較低,這種情況下媒介就成了人們較為信賴的知識、信息、經驗的來源之一,自覺或不自覺接收媒介所傳播的信息已經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日常。媒體所具備的覆蓋面廣、傳播時效快、涉及信息多的三大特點,更是使信息的傳播能夠成功突破物理邊界、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時空限制等阻礙信息傳播的壁壘,對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思維習慣、心理情緒產生著極大的影響。而媒介素養則是指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對海量信息的沖擊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個人的素質和能力。主要包含有以下內容:對繁雜信息的篩選分析能力;發布高素質信息的生產能力,即是能夠做到對自己在網絡之上的言論真實性有保障,負責任的發布和傳播媒體信息;對自我信息在網絡媒體上的保護能力,即在網絡虛擬空間能夠做到保護個人隱私,不侵犯他人隱私,做到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有效地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作為新時代的新聞從業人員,我們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為人民呈現出更多符合他們需求的新聞,這樣才能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人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新聞事件也越來越關心,這就導致了信息數量的持續增加,海量良莠不齊的信息資源充斥在我們的身邊,并且每時每刻都有新的信息出現。新聞記者只有提升自我的媒介素養,加強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有用的部分,進而對其進行跟蹤報道,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好奇心,為他們奉獻出更多接地氣的新聞事件。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媒介傳播的載體數量也持續增加,報紙與新聞等系列的傳統媒體早已不再是人們獲取消息的首要選擇。與這些傳統媒體相比,數字化的傳播途徑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手機與電腦成了新的傳播媒介,這也使得人民群眾能夠更加迅速地接收到自己想要了解的訊息,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閱讀體驗。
在互聯網技術持續發展的今天,人們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于那些視覺沖擊力比較強烈的新聞標題,新聞報道的呈現方式也開始向著多樣化進行轉變。部分新興媒體也開始通過制作微視頻或網絡劇等一系列的方式,來對某些情況比較復雜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這種報道方式能夠對事故發生的現場與經過進行很大程度的還原,并且趣味性也比較強,因而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此外,由于群眾已經逐漸接受了當代碎片化的傳播模式,自身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程度的改變,相比那些需要進行深入思考的作品,人們更喜歡選擇那些直觀的信息進行閱讀,這同樣對部分新聞記者造成了影響。
在當前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各類信息的傳播渠道增加的同時,它們的傳播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在過去傳統的新聞報道中,人們只能通過報紙或電視臺了解到新聞記者所獲取的信息。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飛速提升,人們能夠足不出戶便在微信、微博或知乎等一系列互聯網平臺上了解到事件的最新消息,充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結合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新媒體時代下的互聯網為新聞記者們提供了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傳統的模式而言更為方便與快捷,使用者可以在上面發布問題,獲取答案。但由于媒體功能逐漸向娛樂的方向異質化,新聞記者群體對網絡媒介的使用程度仍顯不足,他們可以熟練地應用網絡來進行信息的收集和歸納,也會偶爾利用網絡來完善自己、尋找資料、提高學習能力。但他們卻忽視了網絡謠言的存在,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是一味地看中了互聯網所具備的非常強大的信息抓取和搜集能力,但這些信息實際上是良莠不齊的,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必須能夠從大量的信息中篩選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但就目前的新聞記者對其使用情況而言,他們對網絡媒體功能的開發度和利用度相對較低,不能主動使用網絡媒介使其為自己服務,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還被其“拷上了鐐銬”,缺乏利用網絡主動參與到社會性公共事件中去發表自己看法的意識,只是一味地照搬別人的看法,無法撰寫出人民滿意的新聞報道。
近年來,隨著4G 甚至5G 網絡的不斷鋪設和完善,數據網絡傳輸通道不斷拓寬,智能手機不斷迭代,上網沖浪越發便捷。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國內居民群體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逐年不斷攀升,移動終端上網的主導地位逐漸強化,由于手機端相對于專業攝影設備來說,具有攜帶方便、操作便捷的特點,更多的人選擇運用手機來對一些新聞事件進行拍攝,新聞行業逐漸發展到了“人人是記者”的階段。但部分傳統的新聞攝像記者卻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現在的時代是屬于新媒體的時代,“全民攝像”已經成了當前的發展趨勢,反而故步自封,一味地追求專業性的設備,卻沒有認識到伴隨著移動設備技術的發展,手機同樣可以拍攝出符合需求的相片與視頻,同時他們也沒有意識到媒介素養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對自身的發展造成了影響。
網絡世界中的信息良莠不齊,網絡謠言、垃圾信息更是層出不窮。在某些既得利益者的推波助瀾下,一些未經證實的謠言極易借助網絡強大的傳播能力和滲透能力在互聯網上瘋狂轉載。這些信息對于部分媒介素養較弱的新聞從業人員來說具有極大的危害。由于他們的媒介素養能力比較差,對外界的了解大多來自于網絡媒介,思考、辯證、鑒別的能力較弱,無法客觀真實地了解哪些是網絡謠言、哪些是真實信息。由于此類原因,導致了這些新聞記者不自覺地成了網絡謠言的“接收器”和“轉載器”。長此以往,就造成了人民不再信任他們所發表的新聞事件,而這同樣也是他們媒介素養能力較弱的表現之一。
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二者并不分離,相反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響和滲透,而新聞記者的線上活動極有可能影響現實表現,因此在對新聞記者的媒體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既要注重現實,又要把握網絡世界,將二者綜合利用,達到提高新聞記者媒介素質的目的。必須明確互聯網的基本功能,重視公眾號、百家號、抖音等自媒體的作用,集中力量做好網絡平臺的建設,為新聞記者提供更多符合他們需求的網絡信息,以此來加強新聞記者對網絡媒介的深層次應用。
對新聞記者媒介素養的培養提升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是一項極為浩大的系統性工程。首先,應該需要國家予以根本性的保障,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互聯網治理工作的領導核心地位,不斷地完善網絡管理體系和制度。其次,應當減少新聞記者對專業設施的使用頻率,鼓勵他們通過移動終端來獲取第一手信息,幫助他們樹立符合新時代的發展理念,拓展他們的思維,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提高新聞記者對移動終端的應用水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對整個民族的行為準則作出了規范。同時它也應當被應用到新聞行業從業人員的教育當中,它為教育提供了立德樹人的根本動力和最終價值,是新聞記者思想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因此要大力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為傳統的新聞記者在網絡媒介方面提供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守則,提高他們鑒別網絡謠言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三觀,走在正確的道路之上,這樣才能為人民群眾奉獻出更多優秀的新聞報道。
在互聯網技術持續發展壯大的社會大背景下,新媒體以其快速、自由、互動與便捷的強大傳播優勢迅速占領了傳統的新聞行業。但新媒體在帶給新聞記者海量信息的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對他們媒介素養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負面作用。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記者應綜合運用各種信息傳播媒介,不斷加強自身對網絡媒介的深層次應用,并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與對移動終端的應用水平,以此來達到提高自身媒介素養能力的根本目標,為人民群眾奉獻出更多符合他們需求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