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芳 福建師范大學
研學旅游,廣義上指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暫時離開常住地,到異地開展的文化性質的旅游活動,是以研究和學習為目的的專項旅行;狹義上指學校組織的,由青少年學生作為旅游主體而開展的具有獲取知識、體驗生活的校外集體活動[1]。本文所研究的研學旅游是后者。近年來,國家政府相關部門圍繞研學旅游出臺了《教育部等11 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旅行服務規范》(LB/T054-2016)等行業標準、政策措施,為研學旅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場所,其豐富的地方文化為研學旅游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2]。因此,如何合理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街區的研學旅游資源,設計出優質的研學旅游產品,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于福州中心城區,占地40 公頃,始于晉朝,于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因有“七巷”在東,“三坊”在西,中間以南后街為中軸線,故名“三坊七巷”。自1991 年,在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的主持下,以圍繞三坊七巷中林覺民故居保護為起點的“四個一”機制建立后[3],三坊七巷的保護與開發逐漸走上正軌。目前,三坊七巷是國家5A 級旅游景區、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4]。作為福州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坊七巷匯聚了建筑文化、園林文化、街巷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商業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種地方文化資源。
三坊七巷豐富的文化資源為研學旅游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按照國家旅游局2017 年實施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LB/T 054-2016)要求,結合三坊七巷文化資源優勢,研究認為三坊七巷的紅色文化、建筑文化、非遺文化及名人文化等研學旅游資源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
1.紅色文化研學旅游資源
三坊七巷現存有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福建學生聯合會舊址、中共福州地委聯絡處舊址、鄧拓故居、林覺民故居等紅色文物。這些紅色文化資源保存完整,質量高,具有較高的研學旅游價值。
2.建筑文化研學旅游資源
三坊七巷被稱為“明清建筑的博物館”,現存古民居建筑270 余處,其中,150 處被列為保護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 處,省、市、區級保護單位19 處。三坊七巷建筑文化在建筑構造、布局理念、裝飾細節上具有地方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和美學價值。
3.非遺文化研學旅游資源
三坊七巷非遺文化內容繁多、種類多樣,包括傳統工藝(漆器工藝、制傘工藝、制燈工藝、角梳工藝、制茶工藝等)、表演藝術(十番音樂、禪和曲、閩劇、伬唱、評話等)、民俗(做夏、擺塔、搓九等)等。
4.名人文化研學旅游資源
三坊七巷被稱為“閩都名人聚集地”,名人數量眾多,領域廣泛,如禁毒先驅林則徐、船政之父沈葆楨、思想家嚴復、翻譯家林紓、教育家冰心、黃花崗烈士林覺民等,皆屬于知名度較高的名人。
2019 年,由中國旅游協會親子游與青少年營地分會聯合華漢文旅集團研發出品的《中國親子游與研學旅行年度發展報告》顯示,研學成為在校學生的剛需,未來3~5 年內研學的學校滲透率將迅速提升,研學市場總體規模將突破千億。近年來,福建省充分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及毗鄰港澳臺的地緣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據福州市統計局最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旅游對GDP 的綜合貢獻在2019 年(9392.30 億元)已至15.44%,且全年接待境內外游客(含一日游)9654.17 萬人次,較2009 年全年游客接待量增長了十倍。隨著福建省旅游業繁榮發展,其旅游產品向多樣化方向發展,研學旅游是旅游專項產品的又一發展。
據福建省教育廳統計,2020 年福建省在校學生840 多萬人,其中中學生(中等職業教育、高中和初中)230 多萬人,小學生330 多萬人;福州市在校學生約173 萬,其中中學生(中等職業教育、高中和初中)43 萬多人,小學生約6 萬人,如此龐大的學生群體為研學旅游的發展提供最堅實的受眾群體。此外,家長在教育方面的投資逐年增加,據福州市統計局最新全國經濟普查公報顯示,近五年來,全市教育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分別比2013 年末增長28.1%和16%;在主要經濟指標中,教育企業法人單位資產比2013 年末增1180.6%,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5.71 億元。在研學旅游這一以室外實踐學習為主的游學方式出現之前,家長對孩子教育方面的投資往往只能選擇以寒暑假輔導班或興趣班等室內學習形式為主的教育,缺乏對孩子課外綜合素質的培養,這也為后續研學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1.公共交通基礎設施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區,其“非”字型的街區開放特性與地理位置中心性使得三坊七巷具有得天獨厚的可達性和易達性區位優勢,地鐵、公交站點充足,公共交通便捷。
2.公共衛生基礎設施
景區目前共有公共廁所6 個,內部建設現代化,但外部建筑風格與坊巷一致。為了應對景區內龐大的游客量,三坊七巷引進景區物管,將對景區出入口和人流集中地段的廁所實行專人專管、不間斷保潔,做到地面無污漬、無積水,廁位無異味,全天候保持干凈整潔。同時,景區內排給水設施鋪設合理,垃圾桶數量充足,且融入街區特色文化符號,與整體街區相得益彰。此外,在游客中心設置醫務室,以應對突發情況。
3.游覽休憩基礎設施
三坊七巷景區游客中心提供專業的講解員、電子講解、志愿導游等導游服務,針對多種游客類型提供旅游講解服務。休息空間主要設在南后街,在街頭有休息長廊,街尾有休息木凳。
4.環保綠化基礎設施
傳統建筑內的園林景觀和古樹植物基本都被保留保護起來,在此基礎上,景區又引進古樹名木,改善景區綠化面積。圍繞著三坊七巷的環護河——永泰河,景區設有專人定時清理河中的垃圾雜物、控制水草蔓延,保證河流水質。
5.安全基礎設施
由于三坊七巷內古建筑大多是木質材料,景區在消防方面尤為注意,設有專業的消防中心,滅火器、消防栓等設施基本覆蓋每一座古建筑,景區人員也定期舉辦消防演練。此外,由于建筑內部宅院多設有水井,景區在防溺水方面也尤為注意,為保證水井景觀外貌和建筑結構及風格完整展示,景區管理人員在水井內部設有防溺水網,安全性有保障。
三坊七巷擁有豐富且集中的研學旅游資源,紅色文化、建筑文化、非遺文化及名人文化是其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學旅游資源。研學旅游資源是開發研學旅游產品的基礎,要深挖研學旅游資源內涵,探究其背后蘊藏的豐富意義,揭示其在當今時代中蘊含的不可磨滅的精神文化,引起參與者的共振共鳴。如對名人文化資源的開發,不能僅僅只停留在展示名人事跡、講述名人故事、保持名人生活環境原真性上,而要尊重史實,貼近現實的情境化名人故事,將名人的特質與風范展現出來。
當前,研學旅游產品結構單一,體驗性、互動性和知識性不足是研學旅游發展中的普遍問題。研學旅游是游中有學,學中有游的新型旅游方式,這就要求在設計研學旅游產品時,突出“研”的特點。現階段,三坊七巷的研學旅游產品以走馬觀花式的體驗為主,推出的研學旅游產品主要有“坊巷研學·古厝記憶”中小學生夏令營等,主要研學內容和主題是“了解古厝文化、名人故事,體驗非遺手作”,旅游過程中需要參與者動腦、動手的實踐探究學習被觀光游覽、聽取講解取代,重游輕學現象嚴重。為此,研學旅游產品設計者應該認識到研學旅游是通過“行萬里路”來“讀萬卷書”,是國家推行素質教育改革的載體之一,也是推動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結合、在現實中彌補書本知識不足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設計者打破以往旅游產品設計只追求“游”的體驗,根據現有研學旅游資源,對標不同研學旅游主體(中學生和小學生)的現階段知識學習標準和需要,設計出具有地方特色和符合參與者知識需求的研學旅游產品。
研學旅游作為“旅游+學習”的結合體,意味著它的順利發展需要多方主體共同發力配合。在旅游產品設計時,景區或研學旅游基地負責人更加了解本地所擁有的研學旅游資源及配套服務設施;學校更加了解學生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教學階段需要的研學主題及研學深度;旅行社等承辦企業則在線路規劃、產品推廣上更有經驗;而這多個主體之間的協調與對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引導。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提升和素質教育推進,三坊七巷研學旅游的發展是一種必然,既可以促進現有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也能夠充分利用突出的研學旅游資源滿足游客情境化學習的需求。但三坊七巷研學旅游產業發展尚存在不足,如何變優勢資源為優勢產業,需要政府、街區管理者、學校、旅行社等多方主體共同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