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琳 劉御廷 電子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5 年,國家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相關系列研究報告首次以“工業和信息化藍皮書”的形式公開出版,每年均圍繞當年的熱點焦點,如工業信息安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興產業、消費品工業等獨立成書。叢書主題覆蓋范圍廣、內容翔實豐富、前言探索頗有見地,積極為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各界人士帶來全球視野的數據和分析。本文以“工業和信息化藍皮書”為例,介紹報告類圖書在出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報告類圖書一般由總報告和分報告組成,總報告總覽全局,對整個行業的布局、發展進行概括性的分析和預測;分報告一般包括分行業報告和相關政策,細分行業報告從各細分行業角度詳細分析過去兩年的細分行業發展情況,相關政策一般介紹的是上一年與本書所述行業相關的政策和法規。
《出版管理條例》第25 條規定了任何出版物中不得含有的十條內容,俗稱圖書出版的十條“高壓線”。報告類圖書經常遇到的是“高壓線”中的第二條和第三條。
1.第二條: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內容
在報告類圖書的初稿中,第二條“高壓線”常以地圖、圖表等形式出現。
地圖一般用來進行地域性數據分析,表示某地區某項數據的分布情況。如果報告類圖書的初稿中出現了地圖,可將地圖刪除,并選擇用表格或其他形式表述地圖中體現的內容。如果該地圖表述的內容無法用其他形式表述清楚,也不能做刪除處理,可以在“標準地圖服務”(網址:http://bzdt.ch.mnr.gov.cn/)網站上利用“自助制圖”功能繪制所需地圖。注意:利用“自助制圖”生成的地圖,在公開使用前需要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審核。因此,在書稿內容完全確定后,應將書稿送審,獲得審圖號后再進行印刷。地圖送審周期較長,應合理安排圖書出版進度。
圖表中涉及第二條“高壓線”的內容一般是港澳臺地區的叫法或者分類錯誤。報告類圖書中引用的數據可能其他國家的研究機構統計的,直譯成中文很容易發生這樣的問題。例如“中國”“香港”“臺灣”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同時出現在一個圖表中時,應表述為“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如果“香港”“臺灣”與“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北京市”等國內省份同時出現在一個圖表中時,則無須在“香港”“臺灣”前加“中國”二字。
2.第三條: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或者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內容
本文主要對涉密情況進行介紹。常見的秘密類型主要有國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商業秘密。報告類圖書中的涉密情況主要有兩種:一是引用的政策文件僅在機關內部傳閱,未公開發布;二是引用的分析數據過新,尚未公開發布。第一種情況,編輯可以在加工時查閱相關政策文件,并提出問題,請作者修改;第二種情況,需要作者將書稿交給專業的保密審查部門,進行保密審查并出具不涉密的相關證明。責任編輯應提醒作者對書稿進行保密審查,避免出現相關問題。
報告類圖書會大量引用公開的報告、政策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難免會有重復。編輯在進行初審時,應格外注意此類問題,因為總報告總覽全局,是對分報告的概述,所以允許總報告的內容與分報告中的部分內容重復。
報告類圖書應該注意前后內容對應一致,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正文中的表述要與圖表中的內容對應。對應的內容包括文字內容和數據,文字內容對應一致即可;檢查數據內容對應時,要注意有些數據不是圖表中直接給出的,需要經過計算得出,此時還應注意計數法引起的小數錯誤。
報告類圖書在初審和編輯加工時,應重點核實政策文件名稱及內容、領導人講話內容、新聞事件等。
政策文件的名稱及內容、領導人講話內容均可在官方媒體中查到,如中國政府網、人民網、新華網及各部委官方網站等。政策名稱和領導人講話內容要嚴格與官方媒體發布的內容一致;政策文件內容可根據原文內容或官方解讀進行摘錄,但不得斷章取義、歪曲內容;領導人講話內容引用時必須連續,不得間斷,更不能隨意解讀;書中引用的新聞事件,應注意核實時間和事件內容是否屬實。
大事記的主體一般由時間和事件兩部分組成。報告類圖書中的大事記部分記錄的是上一年行業內發生的重要事件,這部分內容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時間錯誤和事件重復。現在通過網絡獲取內容十分便捷,但得到的信息量也十分龐大,輸入一個關鍵詞會出現很多對應的內容。由于引用的文獻不是一手資料,而是經過多次轉發的二手信息,所以就很難根據引用文獻中的“昨天”“今天”等詞確定事件發生的正確時間,從而導致大事記的時間錯誤;時間錯誤會間接導致大事記中記錄的事件重復。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關鍵是找到一手資料,確定事件發生的真實時間,并按時間順序排列,重復的內容刪除即可。
優秀的編輯應能指導作者寫作,提前告知作者寫作規范,以及報告類圖書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提醒作者注意避免此類問題。在作者寫作之前,編輯應就上一小節中涉及的內容與作者進行溝通,讓作者知曉報告類圖書在寫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從源頭把握稿件質量。
圖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初稿質量,初稿質量較高的圖書進入出版流程后,編輯會將更多精力放在書稿內容本身上,能提高整個流程的效率;而初稿質量較差的圖書進入出版流程后,編輯會將大多數精力放在改錯上,無法專注于內容本身,如果想提高圖書質量,勢必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整個流程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因此,編輯應重視初審工作,將常見問題和書稿中的共性問題提出來,反饋給作者修改,直至稿件符合要求再進入出版流程。
編輯校對過程中經常用到黑馬校對軟件,黑馬校對軟件除了可以校對錯別字、多漏字,還可識別重復內容。它能幫助編輯查找書中重復的內容,減輕編輯的工作量。
編輯加工是控制圖書質量的關鍵環節,這是一項系統性、技術性的工作。報告類圖書的編輯加工,除了要關注編輯加工中常見的語句、錯別字、序號等問題以外,還應重點關注以下內容:
(1)政策文件及領導人講話內容。前面已經介紹過如何驗證核實此類問題,此處不再贅述。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連續引用領導人講話時,講話的原文部分應使用引號,不連續的部分使用兩對引號,兩對引號中間用逗號或句號等標點符號隔開;跨段的引用,可直接分段,無須使用引號。這種情況需要遵循一個重要原則,即不能歪曲原文含義。
(2)圖表內容。報告類圖書中,常用圖表的形式展現數據分析內容,這時應注意正文中的數據應和圖表中的數據一致。餅圖等表示各部分占比情況的圖,要計算占比總和是否為100%。由于計算取舍問題,經常會出現總和為99.9%或100.1%的情況,所以此類圖片務必要計算核實。表中有匯總數據時,也應計算核對。在某一節或幾節介紹同一內容時,會涉及多個表格的聯合計算,這時不要害怕麻煩,需要前后對照,合并多個表格計算核對數據,如果數據有誤,需請作者查找原始數據改正錯誤。
復審和終審主要負責對書稿質量進行把關,除了要把握書稿的文字關,還應重點把握書稿的政治關、知識關,從全局把握書稿內容。復審和終審還負責從專業的角度對稿件的社會價值和科學、文化、藝術價值進行審查,保證書稿的思想政治傾向、學術質量、社會效益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規定。
完成每次審讀工作后,均需要由排版人員完成改錯和排版工作,然后將清樣和原稿交由專業的校對人員進行校對。校對人員要對照原稿,對清樣的全部內容進行審查,確保原稿上的改動能正確體現在清樣上(即校異同);并對文稿中的內容對錯予以把控(即校是非)。編校聯動配合,能大幅度提高書稿質量。
一本高質量圖書不是僅靠作者或責任編輯就能完成的,需要作者與責任編輯協作,責任編輯與各流程編輯、校對配合,共同完善書稿,互相補充,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