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起源于德國,由德國音樂家卡爾·奧爾夫所創,在音樂教育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并獲得世界各國教育界廣泛認可與使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追求音樂教育中展現音樂“原本性”。奧爾夫認為音樂最初是人們表達自身情感與思想的方式,其與舞蹈、語言等多種人類表達方式有機緊密結合。只有當人表達自身情感與思想時,原本性音樂才會產生。因此,原本性音樂的產生總是以人為主體,而不是聽眾。人只有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中才能感受到音樂“原本性”,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以人為本”的特性使其在激發人體潛能、開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素質等多個方面具有獨特優勢[1]。
我國教育改革正在大力推行,音樂教育改革是實現國家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點。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學生思維、素質等多方面起到促進作用,與我國音樂教育改革方向不謀而合。
在我國應試教育大背景下,音樂學科在我國整體教育環境中面臨被輕視的困境,音樂教育的學術價值以及素質教育功能無法得到有效發揮,我國教育改革便是針對這種現象應時而生的。我國教育改革理念提倡“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提升學生整體素質成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這些理念與目標基本與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與目標保持一致。
在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中,對人心靈的滋養要大于對人音樂技能的培養,“以人為本”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奧爾夫眼中,音樂成為人們自己經歷的工具,是促進人心靈力量增長的重要手段,人們通過音樂能夠找到自身心靈中被掩埋的寶藏,而這個過程并不要求人們對音樂精通,只需要人們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即可。奧爾夫音樂教學思想強調音樂教育具有平等、全面等特性,每一個人都能夠參與到音樂教育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則以音樂“原本性”為基礎,使人們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達到提升自身素質、掌握音樂技能等諸多作用,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2]。
我國音樂教育源遠流長,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過程中,關于音樂教育的討論已經十分激烈,并逐漸形完整的音樂教育理論體系,《禮記·樂記》便是那一時期我國音樂教育的集體智慧結晶。《禮記·樂記》中將音樂闡述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其中聲、音、樂三者相互聯系,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音樂“原本性”相一致。“禮、樂、邢、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是故先王之政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返人道之正。”《禮記·樂記》中的這些音樂教育思想與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相吻合,兩者都在追求音樂對于人的教育作用,且《禮記·樂記》中已然將音樂教育與國家政治、維護社會穩定等結合起來,極具先進眼光。
由于我國應試教育中對音樂學科的忽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雖然普遍已經成年,但是對音樂的了解與學習并不充分。而部分對音樂有所了解的學生,雖然能夠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與知識,但是對于音樂的教育功能并不了解。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目標則是在提升學生音樂基本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音樂教育師范能力,當學生在生活中習慣于參與音樂活動、創造音樂活動時,音樂“原本性”則能夠被學生充分認知,并運用于日后工作生活中。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以音樂“原本性”為核心,而利用音樂“原本性”教學能夠使教學活動更具趣味性,學生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能夠更好地使其了解與接觸音樂,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音樂。學生能夠從學習音樂中獲得樂趣,其學習效率自然提升。在面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音樂普遍不了解的情況時,利用奧爾夫教學法能夠很好地使學生沉浸在音樂教學中,完成音樂教學任務。學生親身參與創作音樂活動時,能夠將自身心靈中塵封的力量解放出來,學生情感與思想將得到更好的表達,學生思維、素質等多個方面都將獲得提升。學生親身經歷過奧爾夫教學法,對于其日后參與音樂教學工作具有極大幫助[3]。
“重技輕藝”即重視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忽視音樂藝術教育功能,音樂具有促進人素質、思維等多方面能力提升的功能,但并沒有在我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得到全面體現。注重于知識傳授的教學方法依然在音樂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面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音樂并不足夠了解的現狀,教師選擇的授課內容專業化程度強,學生難以理解并容易,因此對音樂學習失去樂趣。教師利用“灌輸式”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不斷練習來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學生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明顯提升,但是音樂教育的獨特性并未發揮出來。
音樂本質上是人情感與思想的表達,是“人心之所發也”。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教師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過于重視,忽視了對音樂本質的呈現與運用。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習音樂更加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練習,音樂本質被學生忽視。在教學師生對音樂本質進行忽視的情況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整體環境不容樂觀。
一方面,音樂對人素質、思維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作用在這種環境下極難得到發揮,學生無法理解到音樂的平等性以及全面性等。音樂最基本的表達作用適用于每一個人,是音樂最根本的屬性,而這種屬性被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整體環境所掩蓋,是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另一方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今后投入到音樂教學活動中時,對音樂本質的忽視可能會影響其教學目標實現。
改變我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重技輕藝”的現狀,需要教師音樂教學思想發生轉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注重于音樂對人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情感與思想的表達,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屬于次要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表達自我情感的基礎上自然增長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音樂本質的呈現,強調學生通過音樂提升自己,使學生自身素質、思維等多方面能力獲得提升。這種教學思想能夠改善我國教師教學思想中的不足,使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活動取得良好成效。只有當音樂教師清楚認識到音樂本質以及音樂育人功能時,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活動才能從根本上發生轉變。
教學活動由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構成,除音樂教師需要轉變自身教學思想外,學生作為教學的另一個主體,也需要調整自身學習方法。學生要將音樂融入自身生活,在生活中靈活運用音樂表達自身情感,積極參與創作音樂活動,使自身對音樂產生興趣,而不能只是專注于自身音樂知識與技能的訓練與提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應用過程中,需要轉變教師與學生對音樂教學的觀念,使教學雙方對音樂本質產生足夠的認知與重視[4]。
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需要通過舉行音樂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參與、創作、感受音樂,讓學生學會使用音樂表達自身情感,從而提升學生對音樂本質的認知以及其他各項能力。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教師作為引導者要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并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課堂學習環境。教師通過音樂自然地表達自身情感,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相對自由的課堂環境則有助于學生心理上得到放松,從而促進學生自身情感的真實流露。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音樂活動,能夠促進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同時,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更容易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最終促進教師授課活動更好推行。比如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遇到歌唱方法方面的問題時,教師則講解歌唱方面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學生在樂器演奏中遇到問題時,教師則講解樂器演奏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在學生使用音樂表達自身情感的基礎上,對學生音樂知識與技能的講解能夠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與接受[5]。
利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使學生感受“原本性音樂”,促進學生天性解放,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會得到提升。學生參與創作音樂實踐活動便是感受“原本性音樂”的過程,學生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時能夠真正感受到音樂原本的魅力,學生在日后進行音樂教學活動時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
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制定上要更加靈活,以音樂實踐活動為基礎,制定多樣化、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降低學生學習成本。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上選取生活化的知識與技能進行傳授,使學生在進行音樂實踐活動時具有簡單基礎,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音樂表達自身,促進學生發揮與利用“原本性音樂”。學生生活中的即興音樂,是其利用音樂釋放自我的良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