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越
(一)內部控制定義。內部控制,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通過內部控制制度對事業單位各個部門進行有效的規范和聯系,切實保障事業單位會計數據信息的有效性以及可靠性,充分發揮公共資源的最大利用率。而若想達到以上目的則需要積極的內部管理環境為其保駕護航,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事業單位經營業務的工作質量和效率,促進事業單位有效發展。總的來說,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事業單位各項業務的經營效果。因此,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切實發揮制度的管理效果是促進事業單位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財政體制不斷進行完善和創新,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要求也越發嚴格,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對促進事業單位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彌補原有財務管理的不足。通過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能夠對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切實保障資產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其次,保障事業單位內部財務信息的有效性。只有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才能在事業單位內部構建更為科學和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杜絕不良現象的發生。最后,保障職能部門管理的有效性。對于事業單位來說,職能管理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才能加強事業單位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并對這些部門進行有效的約束和規范,彼此協作。
(一)缺少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標準化體系。內部控制制度標準化體系的建設與實施對事業單位的發展與壯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針對于性質更為特殊的事業單位,例如科研單位等,只有構建更為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標準體系才能做好條理清晰,部門組織架構明確,其內部的財務工作能夠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發展,財務資金流動清晰,有利于各項科研項目的提出與發展。但是,部分科研事業單位在實際發展中并未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制度標準體系建設的重要作用,導致內部工作執行力度不嚴,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內部控制制度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還會影響內部控制工作質量的提升。
(二)事業單位授權審批工作權限不明,執行力度不足。內部控制制度在建設之初便要對事業單位內部各項審批授權工作進行明確的規定,條理清晰才能對財務支出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與控制。如果各級領導審批授權權限并未進行清晰的界定導致審批金額過于隨意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事業單位管理工作的質量。如果未嚴格遵守審批程序開展工作,就會影響事業單位正常的管理工作,對內部控制造成了不良影響[1]。
(三)內部控制活動存在的問題。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活動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預算管理不夠科學。在開展內部控制活動時無法對活動的各項流程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很有可能出現超出預算等不良現象。二是事業單位收支管理不夠嚴謹,影響了事業單位經費管理工作的質量。甚至于還會出現有賬無資源等不良現象,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事業單位經費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三是事業單位監督約束機制執行力度不足,因此在開展內部控制活動的過程中缺少相應的的約束,并且在監督力度不足情況下,還會影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工作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導致資產盤點以及清查工作只能流于表面,無法發揮其根本性的作用。
(一)完善和調整現有的內部控制體系。基于現階段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事業單位應當對制度體系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以此促進事業單位進行更好的發展,而改進和調整應當立足于現階段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和執行基礎,明確單位職能部門、財務部門的職責內容以及崗位分工,構架一套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如此才能保障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在構建的過程中,事業單位應當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具有較強嚴謹性和前瞻性的授權審批制度,確保事業單位各個部門之間彼此協作,形成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在信息管理模式中融合單位內部控制的思想、工作內容以及工作方法等,切實提升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如此一來,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各項內容得以有效落實和執行,更有利于促進事業單位積極發展。
(二)保障審批授權工作的執行力度。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若想達到既定目標首要的便是要對原有的審批授權制度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整改,并以此作為事業單位開展內部控制活動的主要前提和基礎,在新的審批授權制度中加入資金支出審批內容,提升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對授權審批制度重要性的認識,嚴格遵守相應的制度和流程,并明確規定審批的內容以及相關權限,杜絕越級審批等不良現象的發生[2]。除此之外,事業單位還要根據內部職能部門不同的工作內容賦予不同程度的審批權限,確保審批權限與部門職能相符,若是在發展過程中遇到性質較為特殊的項目審批,則需要部門集體決策進行討論和審批,并在重大項目實施后對其活動效果進行跟蹤調查,切實提升審批授權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避免出現盲目審批現象,影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落實和發展。
(三)明確事業單位內部各職能部門的工作細則。首先,事業單位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民主決策制度,也就是對內部控制活動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和界定,確保決算管理的科學性和信息的真實性。在此過程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應當對決算內容進行細致的討論與分析,并跟蹤調查決算的具體應用效果。其次,明確事業單位內部各職能部門的工作細則,嚴格規定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具體授權等級,至于授權審批進行有效的約束和管理,才能保障授權審批的科學性,同時,還要保障部門崗位的獨立性,防止不相容崗位之間彼此影響和制約,影響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和落實。然后,構建符合事業單位發展程度的協調機制,加強事業單位各個部門以及各個崗位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力度,促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活動的有效實施。最后,開展重要崗位輪崗制度,在制度開展之前需要對輪崗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等進行考核,并明確輪崗的時間以及具體的工作內容。
(四)調整全部門的預算控制制度。財務工作是事業單位重要的職能部門之一,因此若想實現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目標首要的便是需要對全部門的預算控制制度進行分析和調整,在此過程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需要對投入成本以及預計收益等問題進行著重分析,并保障工作流程的有效銜接,不斷提升內部控制工作的質量[3]。最為重要的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內部控制活動進行細致地分析并編制相對完善的預算編制,設置編制目標,由專門部門對預算編制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及時向相關部門反饋執行情況,全面提升事業單位預算工作水平。
(五)加大監督和管理工作力度。監督管理工作是保障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全面落實的重要前提條件,對促進事業單位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僅憑事業單位內部監督管理的一己之力尚不足以完成此項工作,因此需要積極聯合外部力量。事業單位首要的便是設置專門的審計部門,賦予其權力,以便審計部門能夠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各個階段進行全面的監督與檢查;其次,事業單位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開展信息化建設,確保內部控制制度內容的公開化,以便自覺接受來自于社會民眾的監督。最后,構建更為完善的風險反饋制度,并結合事業單位實際情況創建獎懲制度,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彼此制約,互相監督,全面提升內部控制工作的水平。
綜上所述,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和執行對促進事業單位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相關人員應當全面分析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通過明確事業單位內部各職能部門的工作細則以及保障審批授權工作的執行力度等方式提升內部控制工作的質量和水平,促進事業單位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