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茹 盧 英
2021 年2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此時更需要我們回顧過去工作的經驗,深化對貧困治理的認識才能推動扶貧工作與時俱進,為下一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做好銜接。
云南省的15 個縣位于烏蒙山片區,是14 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這里地處西部邊疆地區,自然地理條件惡劣,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并且在民族構成方面極為復雜,由此給云南的扶貧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云南省長期的扶貧實踐中,高校作為重要社會力量,因為其具有的獨特的資源優勢,在扶貧工作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昆明理工大學作為云南省的一所公辦高校,結合自身的特色和貧困地區的實際狀況在定點幫扶宣威市羊場鎮兔場村、普瓦村、茨營村的過程中總結出一些有益的經驗。
第一,強化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要想讓脫貧工作整體推進,就必須擁有堅強的領導力量。貧困地區的群眾深有體會,“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昆明理工大學在幫扶過程中構建“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推進”的良好格局。學校基層黨委與掛聯點的基層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工作,幫助普瓦、兔場、茨營三個村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建設基層黨建活動陣地、宣傳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從而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履職能力,更好地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
第二,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駐村工作隊員便是扶貧工作中黨員干部的典型代表,作為聯系學校和貧困群眾最直接的橋梁,是扶貧政策的直接落實者和扶貧工作的直接開展者,在貧困治理的末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積極地向貧困群眾宣傳黨和致富的扶貧政策,另一方面細化幫扶措施,深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幫助群眾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把幫扶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羊場鎮三村長期以來存在著產業發展落后,貧困群眾收入來源單一的問題。昆明理工大學在扶貧工作中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充分發揮本校在科學技術方面的資源優勢,為當地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培育出特色優勢產業。
第一,建立產業發展新模式。學校積逐步建立起“昆明理工大學+合作聯社+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蔬菜種植基地產業模式,促進幫扶地區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水平;學校利用“互聯網+”的電商扶貧模式拓寬銷售渠道,幫助羊場鎮三村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體系;學校參與促成的生豬養殖項目基地項目采取“集團公司+家庭農場”的模式開展生豬養殖,將羊場鎮分散生產的模式與市場化需求相結合,有效拉動經濟增長。
第二,發揮科技資源新優勢。昆明理工大學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在扶貧實踐中轉化為了先進的生產力。在學校的特色扶貧項目中,學校邀請農業專家幫助農戶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科學化的指導,幫助農戶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種植的效率,為農產品的深加工拓展思路,從而增加產業效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現代化的產業不僅僅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也是一個地區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有效保障。在產業建立的過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學地掌握貧困地區的現實條件,依據特色資源建立起符合當地需要的產業集群。要建立好相應的協調機制為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調動企業、學校、合作社、農戶各方面的積極性。在產業建立的過程中要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始終明確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貧困地區的群眾實現自主發展,促使貧困群眾充分參與共享產業紅利,最終實現貧困地區的共同富裕。
在羊場鎮三村內,思想的貧困也是脫貧工作中的阻礙之一,嚴重影響著扶貧工作的成效。昆明理工大學在扶貧工作中始終重視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幫助貧困群眾依靠自身力量真正擺脫貧困,有效地避免再次返貧。
第一,教育扶智,增強群眾自身發展能力。近年來昆明理工大學充分發揮學校教育資源優勢,積極開展教育扶貧活動,力爭通過教育扶貧達到“一人長期就業、全家穩定脫貧”的目標。學校認真落實國家和地方各項專項招生傾斜政策,幫助貧困家庭的學生進一步學習深造,讓更多的畢業生順利實現就業和創業;同時針對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制定專項培養計劃,通過多種方式為貧困地區做好專業人才支持工作。
第二,宣傳扶志,牢固樹立脫貧致富理念。“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學校不斷向羊場鎮三村的貧困群眾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促使群眾深刻地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于貧困人口的關懷,激勵廣大群眾艱苦奮斗、共同致富,從而樹立起高昂的理想信念,為脫貧道路上掃清精神障礙。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扶貧發力要精準,教育要先行”,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提高貧困人口的素質、增強貧困人口的發展動力才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之策,只有從根本上改變貧困人口的思想觀念,增強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才是長久之計。政府和高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貧困群眾自身發展能力,從而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幫助貧困人口在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就業和創業,從而實現穩定的收入增長,不再因為多種因素重新返貧。
在昆明理工大學師生和羊場鎮的共同努力下,羊場鎮三村已于2020 年4 月份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考核,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摘帽。但需要明確的是,阻礙我國鄉村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依然顯著,我們距離下一階段的目標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有一段艱難的路程要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在“十四五”規劃中,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期間的主要目標之一,為后扶貧時代的工作前景指明了方向。我國的扶貧工作將以新的形勢繼續延續。精準扶貧通過長期的努力補齊了農村發展的短板,而鄉村振興則為農村可持續發展提升提供了現實保障。在新時期取得精準扶貧工作的勝利之后,我們要在鞏固現有成就的基礎上繼續銜接鄉村振興工作,將鄉村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上。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們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基礎,擺脫貧困實現鄉村振興事業同樣需要黨組織的堅強領導,我們要始終堅持發展好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不斷完善社會貧困治理格局。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我們要在黨的領導下堅定“四個意識”和“兩個維護”,不斷夯實政治基礎,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方向,做好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的保障機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高校要持續為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轉變提供思想補給,將高校的在思想文化傳播方面的優勢拓展到鄉村中從而增強鄉村的文化振興;在科學技術方面,高校要為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結合鄉村產業振興的現實需要,利用先進技術轉變農業的生產方式,構建起現代化的產業發展體系,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增長動力,實現產業發展興旺發達;在人才培育方面,高校要充分發揮其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增強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也要完善人才流動機制,鼓勵高校的各類人才向鄉村流動,為鄉村人才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在精準扶貧推進的過程中,要自覺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扶貧理論中蘊含的哲學意味,掌握正確的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堅持內因與外因相結合轉變發展觀念,外部力量的幫扶要通過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增強持續發展力;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做好全局規劃與局部推進,既要立足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又要把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作為重點關注領域;堅持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既要看到鄉村發展存在的現實條件,又要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鄉村發展開拓新局面。科學的思想體系為實踐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實踐進步的過程中又推動理論走向深入,我們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勝利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