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姣 貴州廣播電視臺
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抑或是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自身所具有采訪能力與編輯能力的高低,都將直接影響和決定自身新聞報道與新聞節目的水平和質量。現如今,“互聯網+”視域影響下,受眾接收各類新聞信息的方式和途徑與傳統媒體相比產生了諸多變化與升級。大量的“自媒體人”活躍于新媒體時代的信息發布、傳播與推廣各個領域之中。并且在一些突發新聞報道以及關注度較高的新聞事件中總能夠“捷足先登”發布最新的動態報道,領先傳統媒體一步。加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 的迅猛發展;今日頭條等新媒體新聞平臺的勢如破竹,整個新媒體市場大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受上述環境影響,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必然會面對諸多工作壓力與困境。想要做好日常新聞采編各項工作,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就必須創新理念、提升自我,不僅要擁有崇高的政治覺悟與媒體素養,還需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和新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能力,進而為廣大受眾與媒體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報道與媒體服務,確保自身媒體能夠彰顯出應有的媒體競爭力與市場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做好新聞采訪和新聞編輯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媒體意義與媒體價值。眾所周知,新聞報道自身具備時效性、客觀性、真實性與引導性。優秀的新聞采編能力將客觀反映出一名優秀新聞記者自身所具備的業務素質和職業素養。與此同時,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日常采訪與編輯過程中必然會形成一定個人風格與采編特色,進而在新聞采編與新聞報道、推送過程中,用優質的新聞內容以及新聞服務增強自身媒體“黏性”,拉近與受眾和媒體用戶的距離,從而提升自身媒體的關注度與好評度[2]。
當今社會背景下,盡管“三網融合”,盡管新媒體、流媒體、自媒體勢不可擋,但針對一些國家大事與重要會議精神、民生民策的發布與實施等方面新聞報道,廣大百姓群眾仍舊信賴傳統廣播電視以及報刊媒體。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做好自身的新聞采訪與編輯工作,不僅能夠確保廣大百姓群眾獲得自身應有的媒體知情權,讓受眾能夠針對政府各項新政策、新規和新方案等擁有全面、深入、細致的了解,而且還能夠將各類新聞事件進行客觀、精準、真實的呈現與還原,進而形成正確的輿論引導力,始終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媒體正能量。
現如今,新媒體市場競爭已經進入一個“白熱化”階段。廣播電視媒體無疑也是整個市場競爭體系中的重要一員。然而平心而論,在各類新興媒介的創新發展與強勢競爭下,相當一部分廣播電視媒體已經開始面臨了生存困境與生存危機:傳統媒體時代的“壟斷勢力”日益削減,媒體受眾數量與用戶呈現出一個下滑趨勢[3]。鑒于此,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不斷提升自身采編水平和綜合素養,進而能夠為廣大受眾提供更多優質的新聞報道,吸引更多的媒體用戶,提高自身媒體收視率與支持度,增強廣播電視媒體的市場競爭力,讓自身能夠在激烈的媒體市場競爭大環境下重整旗鼓。
新媒體時代,針對各類新聞事件而言,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是采訪的“排頭兵”“領航員”“先遣部隊”。其采訪對象通常都是整個新聞事件的重要目擊者、當事人以及有密切聯系的“發言人”。因此,想要做好新聞采訪工作,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就應當“不打無準備之仗”,在確定新聞選題和新聞報道策劃之后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新聞采訪的前期準備工作,通常涵蓋了理論知識、政策解讀、資料查詢、心理建構、采訪提綱、采訪策略、突發事件的應對方案等內容。只有做好全面的準備,新聞記者才能夠在各類新聞突發事件、專題報道、人物采訪、視頻采訪等具體采訪工作的實踐過程中胸有成竹、從容應對。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其必須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較高的語言運用水平和穩定沉著的心理素質。在具體準備工作的細節分析上,以新聞人物專訪為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應當做到以下幾方面具體工作。首先,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需要針對受訪對象的人物背景、性格特點、學識學歷以及語言風格進行充分了解與掌握,進而針對采訪問題進行靈活調整與巧妙設計。比如在正式進行采訪錄制之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可以與當事人進行提前的充分交流與溝通,進而表明采訪意象,了解對方的一些基本情況與個人喜好等,避免在正式采訪過程中產生不應有的誤解與誤導。其次,廣播電視新聞應當提前與受訪者溝通好具體的采訪時間、采訪地點以及采訪方式,形成相互尊重與理解。并且可以了解與掌握受訪者針對哪些涉及自身的敏感問題將拒絕答復,進而形成提前的預判,防止采訪過程中“相視無語”的尷尬場面出現。最后,在正式采訪開始之前的1~2 小時,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需要針對即將采訪提綱再次進行梳理與整合,并且做好整個采訪過程中可能出現意外情況或者突發狀況的應急方案與解決措施,真正做到新聞采訪準備工作面面俱到,有備無患[4]。
隨著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新媒體技術的創新發展,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方式與途徑也與傳統媒體時代大相徑庭。在各類新媒體技術、新媒體平臺的支持與輔助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完全可以借助先進的互聯網傳媒技術、數字化媒體技術與新媒體平臺直播方式進行多途徑新聞采訪。舉例說明,當前階段微博、微信、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熱搜榜中都匯聚了各類極具話題度和熱議度的新聞素材與新聞線索。這無疑為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日常新聞采訪工作中提供了強有力的素材支持與數據支持。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可以結合自身敏銳的新聞洞察力與新聞判斷力針對各類新聞熱搜人物、事件、專題、政策、會議、文體活動、突發新聞等進行“精挑細選”。選擇極具熱點與關注度的新聞進行采訪與報道,進而讓新媒體平臺能夠發揮出最佳效用,全面提升廣播電視新聞工作的采訪效率和質量。
無論在哪一類的新聞采訪實踐過程中,現場環境、采訪對象、采訪計劃都存在各種“變數”。尤其是新聞的采訪對象通常都是具有一定主見和具有一定想法的人。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與采訪對象的交流與交談過程中一旦面對某一問題或者看法形成分析或者不同意見,就會大概率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與突發事件。鑒于此,在面對不同采訪對象和采訪環境時,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自身必須要具備較強的臨場應變能力與突發情況的應對措施,進而確保采訪工作的有效性與靈活性,讓整個采訪能夠流暢順利的進行。這就需要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不僅要做好各項充分準備,而且要運用高超的新聞采訪技巧與策略善于提問、精于提問、敢于提問,不僅能夠與敞開心扉的受訪者產生心靈與情感上的“共鳴”,也能夠與不愿配合采訪的受訪者“斗智斗勇”,并且在遇到各種突發情況時能夠憑借自身豐富的經驗與有效應對措施緩解尷尬的氣氛[5]。進而能夠獲取豐富的新聞采訪素材和受訪者內心真實想法與感受,為接下來的新聞編輯工作奠定扎實的、良好的基礎。
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想要做好編輯工作,自身首先要擁有一個崇高的政治覺悟與政治素養,能夠始終秉承“內容為王”的新聞報道理念,并且確保自身編輯工作的客觀性與真實性,能夠始終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傳播正能量媒體思想。當前階段,由于“門檻”大幅度降低,許多新媒體與自媒體為了流量、熱度、點擊率而采用一些“標題黨”新聞傳播推廣方式,“騙取”廣大受眾與媒體用戶的點擊與評論。與此同時,也會不時發布和傳播一些虛假新聞與不實消息。長此以往,必然會對百姓群眾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與錯誤引導,從而失去受眾與媒體用戶的信任。而廣播電視媒體新聞報道自身擁有絕對的媒體權威性,報道的新聞內容必然可靠、真實且客觀。新聞記者在經過現場采訪搜集整理相關素材之后,進行精心編輯與制作,無疑能夠為廣大受眾和媒體用戶提供現場感強、真實度強的新聞內容與新聞報道,必然會受到廣大受眾與媒體用戶的支持、好評與點贊。鑒于此,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肩負起“確保受眾知情權,確保新聞質量”的媒體責任,進而在日常新聞編輯各項工作中,能夠與前線記者進行良好溝通,做好各個部門的新聞采編協調工作,為廣大受眾以及媒體用戶呈現出一個完整化、真實化、生動化的新聞報道內容,提升自身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與關注度。
傳統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編輯工作實踐過程中必然要遵守采編流程,“墨守成規”的完成每一個編輯步驟與環節,最終將新聞報道呈現給觀眾。而新媒體時代,想要做好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新聞記者就必須要與時俱進的創新編輯內容與編輯形式,并且要摒棄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日常新聞編輯工作中較為落伍且守舊的編輯思想。要盡量做到敢于嘗試、大膽創新,用獨具特色、創意十足、新鮮生動的新聞編輯方式與新聞內容來贏得更多受眾關注與支持。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在日常新聞編輯實踐過程中能夠加強新聞視覺上直觀性,提高新聞編輯與傳播的時效性,并提升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比如說,針對新媒體時代一些日常突發的新聞事件,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完全可以推陳出新,采用全方位、全天候、全時段的新聞滾動播報形式,進而能夠完美實現實時跟蹤、實時報道、實時評論,最大程度的吸引受眾注意力,強化廣播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新聞價值與新聞時效性。
除了上述幾大有效路徑之外,在新媒體創新化發展大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想要真正意義上的提升編輯水平與媒體素養,做好新聞編輯的每一個環節、每一處細節具體工作,還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新聞的沖擊力、感染力與觀賞性。客觀而言,新聞節目的畫質、聲效、色彩與特效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新聞播出效果與收看體驗。想要充分滿足新媒體時代廣大受眾和媒體用戶不同的新聞觀賞需求與視覺享受,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就必須要利用先進數字采編技術、3D 技術、立體音效技術以及AR、H5 等視頻剪輯制作軟件技術進行編輯制作,確保新聞節目能夠“音畫俱佳”,立體生動,視覺感染力與沖擊力達到最高水準[6]。例如央視金牌法治欄目《今日說法》,其新聞編輯人員不僅要在每期節目精選真實的,極具關注度與熱議度的經典案例,還需要在節目效果上“做足文章”,對各類案例采用3D 虛擬技術或者AR 技術等先進新媒體技術進行“原貌還原”,并且以生動化、立體化的短視頻方式進行完美呈現。進而讓受眾與媒體用戶在觀看過程中能夠擁有良好的現場感、代入感與體驗感,并且引發深刻的思考。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做好新聞采訪與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化實踐之路“任重而道遠”。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具有媒體創新思想和創新意識,并且能夠始終保持崇高政治覺悟,堅持“內容為王”的采編原則。充分利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增強新聞報道親民性的同時,讓自身媒體新聞報道與傳播整體質量能夠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