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寶 臨沂市臨沭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的工作是圍繞新聞事件的發生進行的,所以要保持新聞采訪的時效性,記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整理和總結一套完整的工作計劃內容,所以記者要對社會的新聞事件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察覺到事件的發生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在短期內對事件進行基礎的判斷,掌握事件的主要內容,而后根據事件的真實經過,進行編輯總結,在保證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同時也要有記者的獨特見解,在多篇報道中獨到的內容,從而吸引觀眾的眼光,引起人民群眾的關注。新聞報道一定要緊跟時事,不能拖泥帶水,要在第一時間向觀眾傳達事件整個面貌,否則就失去了新聞報道的價值。
記者對新聞事件的報道和采訪一定是要真實、客觀、公正的,所以記者要時刻銘記自己是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身份,保持自己的職業素養,在采訪過程中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最終總結時盡量還原事件的真實性,避免發生假新聞的事情發生,造成謠傳誤傳的現象。例如白巖松記者,他本人時刻保持新聞報道工作的嚴謹性,確保新聞的報道是真實有效的,他主持的《東方時空》節目,是一個雜志型的新聞節目,這一節目對社會民眾產生了廣泛影響,改變了觀眾不愛收看新聞節目的習慣,獲得了人民群眾的肯定,2000年被授予“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的稱號。
新聞記者是一個面向社會各行各業的工作,它需要記者涉足不同的工作崗位和地點。有些記者為了能以最快的時間對事件進行全面的報道,他們通常需要第一時間內到達事件現場,深入了解事件的發生經過,工作量大且困難。例如洪災發生時,記者要趕到災區的現場,冒著大雨和洪災現場的危險,對現場進行報道跟蹤,第一時間向人民群眾傳達信息,讓人民群眾居家避險,還要對現場的危難狀況和有無傷亡情況進行持續的跟蹤,有時還需要參加到救援抗災的行動中,所以要求記者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和廣泛性的常識。
新聞記者要做一個好的聽眾。不應該先入為主,帶著主管傾向去做新聞采訪。可以說,善于傾聽,應該是新聞記者重要的專業素養。因此,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要注重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的使用。在采訪過程中采訪者除了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之外,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傾聽被采訪者的表達,讓當事人對新聞事件給予充分的還原。此外,在采訪過程中采訪者應該用合理的提問方式來引導和激發當事人的表達欲望。同時還應該注重眼神、表情、手勢等非語言符號的應用。
對于新聞媒體的工作人員來說,提前對事件的資料進行分析閱讀,做好采訪的工作準備,是一名合格的新聞媒體人該掌握的工作技巧。記者對于即將進行采訪的對象要提前了解他的職業、生活經歷和生平重要事件,對采訪對象要有一個全面的認知,這樣在采訪工作進行的時候,才能夠掌握話語權,在面對采訪現場發生意外和突發情況時也能更加從容的應對,對采訪的內容能更深層次的了解和分析,讓采訪對象能更放松、自然的訴說事件信息,從而獲得全面的、更具價值的信息內容。例如柴靜在《看見》書中所說,做新聞媒體的工作時才發現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無意的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和模式化,這些思維在無意中埋下,所以從事新聞記者和媒體行業的工作人員,要保證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是真實公正客觀的就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不然在采訪時,就會脫離事件本身,無法正常地進行工作的展開。
記者的采訪要做到公正、客觀、真實地闡述新聞事件,所以記者要明確采訪的動機和采訪對象,而且不能傷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根據事件的發生經過,制定出一套完整合理的采訪計劃和行程流程,針對性地開展采訪工作。記者在采訪的進行過程中始終要根據采訪的動機進行訪問和分析,不能偏離最初的采訪目標帶入記者自己的個人感情色彩和主觀思想進行采訪,沒有剖析事件的全部發展過程,歪曲事件的真實性,導致在后期的新聞報道中就沒有足夠多的采訪記錄和內容對事件進行公正客觀真實的報道總結,和最初的采訪動機完全偏離。
新聞的報道需要記者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到達事件發生現場,進行采訪記錄,第一時間將現場情況記錄下來進行報道。所以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是掌握和記錄事件真實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方法,時間越快對于后續的新聞報道就越有價值,有些事件的發生要求記者要做到同步報道,讓觀眾能在第一時間內看到事件的發生和經過。例如《中國機長》這一電影就是根據四川航空8633真實事件改編拍攝的,當時8633班航空,由于客機右風擋封嚴可能破損,風擋內部存在空腔,風擋不能承受駕駛艙內外壓差從而導致機身爆裂脫落,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內對該事件進行了跟蹤報道,及時向全國人民報道航班的信息,最后8633航班安全脫險,新聞媒體也在第一時間內總結發表了報道,向全國人民傳達8633航班安全備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信息,這樣的新聞報道能更具真實性和震撼性。
在新聞事件發生時,記者在采訪工作的開展中一定要保證公正性,切勿投入自我的主觀情感,最終影響新聞報道的結果,特別是在采訪民生問題時,切勿先入為主、偏聽偏信,導致最終的新聞報道個人觀點過重,掩蓋了事件的真相。例如,2021年內BBC的駐華記者對于新疆新聞的報道,該記者對于新疆的報道解說詞嚴重歪曲事實,個人觀點至上,斷章取義地發布了“如果你想知道到新疆過去這些年到底發生了什么,看完這個14分鐘的內容你就知道了”的假新聞,但是早在2017年央視新聞就對新疆解放女性、幫助她們脫離貧困、鼓勵她們自立的報道視頻在境外多個平臺翻譯播出過。這樣毫無任何客觀性的記者,通常不論事件的真實狀況,僅憑自己的想法,立場嚴重偏頗的報道事件還經常會出現在觀眾的日常生活視線中,所以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記者要切記刨除自己的個人觀點,公平公正地對事件進行最真實的還原,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問題,做到新聞采訪能正確的、全面的報道。
新聞記者由于新聞采訪工作的廣泛性,所以要接觸到不同階層的人群,他們生活的環境不同、生活經歷和文化接受水平也大不相同,所以記者在采訪不同人群時根據不同的采訪策略進行采訪,根據事件的發生環境和采訪對象的身份性格制定采訪計劃,從而達到最終的采訪效果,這對記者的專業水平有很高的考驗。對于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群進行采訪時,盡可能的貼近日常生活,因為普通人在面對鏡頭時都會緊張,這對采訪工作的開展并不有利,記者要讓采訪對象盡可能的放松,以聊天對話的形式進行采訪,從對話中提取出有效信息,總結形成報道。在對特殊人群進行采訪時,例如一些犯罪分子,記者要克服自己的心理,保持公正客觀的心態,不能因為采訪對象是犯罪分子就帶入自己的個人觀點,要提前了解犯罪分子的生活環境和背景,導致犯罪分子犯下錯誤的原因是什么要提前考察,這樣在采訪的過程中,才能盡可能地從犯罪分子口中了解事件的發生經過,剖析采訪對象的人物性格,這最能鍛煉記者的工作能力,體現記者的職業素養。
新聞的報道一定要確保真實性,避免觀眾對事件形成錯誤的認知,造成新聞事件得不到正確的傳播。所以記者在采訪時一定要嚴謹,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不能以偏概全確保采訪內容的真實有效性,這對記者的職業素質和工作能力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記者在面對突發性的新聞事件,要沉著冷靜,以專業的水準對事件的當事人和目擊證人進行采訪正面還原事件的真實情況,避免新聞的報道有失公正,對新聞事件的后續發展要及時跟蹤,以保證新聞的報道是真實完整的呈現給觀眾。例如,2020年人民教育獨家報道的《她傾盡所有給了山里女孩一個大世界——記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這一篇報道,記者真實采訪了張桂梅女士的事件,張桂梅女士對于教育事業的貢獻,讓貧困山區的女孩教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人民對“人民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多的認知并且贏得了社會人民的尊重和敬仰。由此可以看出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對于社會的發展有極大的正面影響。
總結全文,本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對新聞采訪特征的主要特點進行了簡單了概述,闡述新聞采訪的技巧是要以新聞采訪特征的特點來進行擴展和補充的,記者要根據采訪特征的即時性、真實性和廣泛性這三個特點開展采訪工作,對新聞事件中的人物進行采訪時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掌握新聞的基本信息明確采訪的主要內容,對不同采訪對象使用針對性的采訪技巧,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盡最大的可能降低假新聞的發生率。本文的研究分析希望能給相關工作的新聞記者和從業人員提供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和思路,確保新聞的采訪工作能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