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峰 西安工業大學
政務新媒體,顧名思義就是政府機關利用新媒體技術搭建政務服務互動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抖音號等,政務新媒體發展的速度隨著新媒體技術發展也表現得很極快。經過新浪平臺認證的政府機關的官方微博有13.9萬個,雖然說相比于2018年沒有什么顯著地增加,這也與微博的發展有關,但是13.9萬的概念就是國家基本的政府機關都有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作為發展迅猛的互聯網巨頭今日頭條,新聞資訊的領頭者,越來越多的民眾從今日頭條上閱讀新聞,這也使越來越多的政府機關擁有著自己的頭條號,以便更好的服務民眾。
政務新媒體的數量都在一直增加,政務新媒體平臺為民眾提供了可以與政府機關直接對話的渠道,對于政府機關為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提升政府機關的公信力有著明顯的幫助。
新媒體對于政府機關的促進作用明顯,新媒體平臺充分發揮優勢,如在披露和傳遞信息、推動全社會參與、保障基本生產生活等方面。第一,及時、全面、有效地披露和傳遞信息。新媒體傳播具有"零滯性"的特點,在信息披露上具有先天優勢。同時,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深度融合,產生了政務微信微博、主流媒體客戶端等平臺,將新媒體便捷快速的優勢與傳統媒體和政府的權威性特點結合,有效提升了信息傳播和整合能力。第二,有效推動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格局。一是新媒體有效促進了政府和民眾溝通,為個體提供了暢通的表達機制,更好實現了民眾的監督權和知情權。各級政府能夠積極回應公眾關切的背后都有新媒體的功勞。二是新媒體為全社會參與提供重要平臺[2]。在政府平臺上發聲,可以迅速的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三是新媒體推動了政府間特別是橫向政府間、基層政府間的經驗互學互鑒。在新媒體提供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平臺上,一些基層政府的有效實踐被迅速推廣,為共同打造優質社會而努力。
自從中央開始號召將行政管理與新媒體相結合,越來越多的人將手機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移動互聯網終端已然成為信息集散地和輿論廣場。但是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嚴重,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局通報2019年第三季度全市政府網站與政務新媒體檢查情況。總體上,各區政府網站平均成績較上季度有所提高,市級各部門網站基本持平,政務新媒體總體合格率為62.8%,盡管總體上比較,政府網站與政務新媒體運營情況較之上季度有所提高,但整體合格率依然不容樂觀。這就是推行全媒體過快,而行政管理沒有及時到位的后果,對于政務機關來說,存在著一定為了完成任務而去構建平臺的現象,虛假化問題存在。
從早期的賣萌,到最近的熱詞跟風,包括各種網絡投票送福利。雖然這些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吸引粉絲的效果,但終究不是正差。對于這個癥狀,就是擺錯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政務新媒體必須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政務新媒體設立的初衷而言是代表著政務機關和一些相關的機構,從形式上來看,是由機構對接個人,是政務機關的話筒,在一定層面上就代表著政務機關,但是究其根本還是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那就意味著不是當權者與群眾之間的定位,其作用不是去約束和管理群眾,而是更好的服務和與群眾互動[3]。
現在的政務新媒體對于編輯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懂內行知識,可以畫可以寫,也就是現在說的“專業復合型人才”,但是實際情況是現在政務機關的編輯都是半路出家,自身的新媒體素質差,新媒體操作的業務能力也不強,在捕捉專業視角的能力有待加強,這也就導致了這個平臺不能真正的做到信任群眾。新媒體平臺是新的技術手段的結晶,對于操作的人員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如果不能做到的話,就會出現在新的技術面前依舊利用的過時的技術手段,又怎么會真正的吸引到民眾。
每年年初,當各種新媒體排名列表發布時,不必說排名的基礎是否公平,公正和客觀,而只是說排名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取決與粉絲的增長。發展新的政府媒體,僅靠數據理論和體量理論,以及影響理論。實際上,可以進入排名的主題是那些具有明顯資源優勢的"大號"。有些甚至依靠管理資源來獲得高數量。新的政府媒體的發展應蓬勃發展,每種媒體都有自己的特點。畢竟,每個家庭的工作性質是不同的,既定的服務人口是不同的,受影響的地區是不同的。如果僅使用數據理論來討論它,那么很明顯,無論某些帳戶嘗試多少,都很難出現在排名列表中,但是實際上,它們具有很大的優勢,小的和靈活的。這種排名方式只是參考,而不是重要的評估指標。
只有行之有效的規定才可以從源頭上杜絕各種政務新媒體出現的形式化以及僵尸化等問題。規范化操作是政務新媒體平衡運行的基本保障。不是每次隨意而會都為問題,但每一次政務新媒體犯錯背后肯定都有不規范操作行為的發生。規范首先是有嚴格的制度保障,從信息的審核校對,工作的流程銜接,平臺的管理登記,事件的辦理轉遞,制度是根本,沒有規矩或是有規則不執行,都是政務新媒體不能出現的狀況。規范其次是責權清楚,每個崗位負責什么,領導該管什么,團隊成員該干什么,不失位減少紕漏,不越位降低內耗,提高效率。規范最后是要保障獎懲到位,雖然政務新媒體不能向社會化網絡公司以獎金加減來直接評價,但建立績效統計評估制度則是必需的,發布要有常量,互動要有要求,處置要有效果。
從高度上說,做政務新媒體不能只盯住自家的利益,要從整體的政務機構形象和社會服務出發,承載分擔公眾對于政務部門的整體期待和需求,不能有只管自家事,不問世間情的狹隘觀念,需要關注的不能漠視,需要表明態度的不能沉默,需要積極參與的不能落伍。從廣度上說,要充分進入互聯網+的大背景,了解掌握新形勢新手段新變化,把自身工作用更新的方法和手段表達好,跟緊時代的腳步,政務新媒體的新字是重要特征,不思進取,只求平安無事,無求更進層樓必然會被網民忽視甚至淘汰掉。從溫度上說,要始終關注群眾的心理和需求,從滿足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出發,真正讓網絡成為群眾監督本部門工作,評價業務成效的途徑,政務新媒體也是政府與市民魚水關系的表達形式。只有充分注重受眾的感受,發布才能到位,發揮作用;只有了解了市民的需要,才可以真正的做到為人民服務。
按照現今公眾對于政務新媒體的需求,政務新媒體編輯可不是一件平凡的工作,至少,應該認識到做一名優秀政務新媒體編輯需要很高的專業度。專業度的培養需要過程和空間,但也只有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會有更大的收效。要提升專業度,一定要實踐加培訓,二者缺一不可,給政務新媒體編輯隨時充電的機會,進行系統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保障。從另一個方面說,萬能型人才難尋,那就更需要加強團隊建設,讓一專多能型人才組隊開工,發揮長板優勢,先取長再說補短,把每個人的特長充分發揮,做其最適宜的工作內容,是提高效能的快捷方式。
與其非要排個誰先誰后,誰的粉絲多,誰的影響力強,不如開發并形成一種評價模式,重點在于衡量三個率:一是政務新媒體與其自身單位承載工作的內容契合率。二是政務新媒體服務群眾需要、回應公眾期待,提供線上服務的應用率。三是日常信息和目標對象群體間的送達率。至于發展模式,更不是只有三級矩陣齊全,各種平臺賬號齊開才是優勢,而是能不能真正實現信息的上傳下達及時,有沒有讓基層賬號成為依托而不是負擔,是不是每個平臺的內容能夠有所差異,有所針對,而不是手指一點,同一篇文章兩微端同時發布。政務新媒體已經發展多年,應該從強調數量和層級,向強調質量和實效發展,目標更精準,運行更精細,內容更精致,服務更精心。
對政務新媒體而言,要傳遞出什么樣的信息要有選擇性,必須是和自身工作和延展出的服務內容緊密關聯的,如果發布的內容脫離了自身的工作范疇,即使傳播的效果很好,也偏離了政務新媒體的初衷。價值力的關鍵就是三貼近:貼近本單位本機構核心業務,貼進所關聯的民生服務需求,貼近所代表群體的形象塑造和共同心理。正確的價值導向,是政務新媒體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