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虹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1]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明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新方位,也為思政課建設確立時代坐標。面對當下思政課建設存在不同程度的“外延”發展大于“內涵”發展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2],為思政課建設指明方向,增強思政課改革的自覺性和有效性。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僅是發展觀和質量觀的外在顯示,更是價值觀和本質觀的深層關照,要求既堅守本質的客觀性和確定性,又兼顧價值的主體性和選擇性。
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要義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3]。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遵循“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和改進實施方式完善教學體系,提升內在品質。
首先,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需要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配方”。思政課凝聚了黨和國家人才培養的根本立場和價值走向,直接關涉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當前思政課建設的重點是改進教學內容,即教學內容的“守正”,堅守思政課的意識形態性。一方面,思政課的育人機制是以理論為切入點,結合實際提升思想性,在飽含思想性的內容中落實政治性目標,遵循“理論—思想—政治”的邏輯路線。因此,思政課建設的重點應是講好理論,完善教學“配方”。思政課不是照本宣科或拿來主義,而是要根據教學重點,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的思想疑點將政治話語、文本話語轉化為教學話語。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課程本身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基礎上,融入教師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教學內容具有客觀性和確定性。思政課作為系統傳授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顯性”課程,其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思政課教學內容不能進行“隱性”包裝,也不能異化為一般的通識課程。
其次,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需要教學體系真正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思政課建設主動吸納、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教學手段的更新和教學形式的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思政課建設容易轉向以追求效率和滿足社會需要為目標,呈現“外延”發展大于“內涵”發展的趨勢。這既是思政課建設在時代變動過程中作出的靈敏反應,又是對大學生成長發展客觀需要的偏離。需要不同于想要,需要具有客觀性。思政課建設要正確區分大學生的需要和想要,不是依靠“泛娛樂化”或“快餐式”教學提升吸引力,而是適當借助趣味和娛樂生動地展現理論。這是思政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深刻表征,也警示思政課建設在改進教學實施方式的過程中既要關注并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結合“主義”談“問題”,為學生撥開思想迷霧,又要避免一味以學生的喜好為依據,以表面上熱鬧的課堂氛圍掩飾內在的理論空虛。
再次,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和教學體系的改進統一于“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學體系的改進是思政課的本質顯現和功能實現的首要環節,服務于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二者統一于“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即思政課要“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4]。“學過”思政課不等于“學懂”“學完”思政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表明思政課不僅是要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理論,還要讓理論入“心”,夯實學生科學的思想基礎,助益學生成長成才。這就需要思政課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過程中引導學生體味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飽含思想性和理論性的知識體系為學生確立價值向導。同時,思政課建設要兼顧大學生的主體性和選擇性。在講授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基礎上,注重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啟發學生“化理論為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來批判社會矛盾、剖析和解決思想問題。此外,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在于增強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這兩個方面并不是并列的,也是內在統一于“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就要求在改進和優化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注重內容建設,發揮形式的作用并服務于內容。
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客觀明確,教材和教學大綱為教師授課提供基本依據,但要實現教學內容的精準對接,需要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優化教學觀點的產生。
首先,教學觀點的政治性和學術性相連。思政課直接肩負著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的責任與使命,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意識形態是邏輯自洽的觀念體系,既有政治本體意蘊,又要以知識形式表現出來,為思政課育人目標的實現奠定學理基礎。因此,思政課教學觀點中必然包含政治話語的直接展現,同時也借助學理思維去闡釋政治話語,以透徹的分析和嚴密的邏輯讓學生自覺接受國家意識形態教育。教學觀點一旦割裂政治性和學術性就會出現教育失衡,或只求簡單的“政治正確”,向學生灌輸政治式的大道理,忽視背后的理論真諦和辯證邏輯,最終陷入自說自話的窘境;又或缺乏鮮明政治立場的領航掌舵,一味沉溺于理論推理和論證,逐漸迷失于抽象理論的循環論證,消解理論的科學性和價值性,成為僵化而又冷漠的“玄學”。思政課建設要想深層次破解這一矛盾和問題,教學觀點就必須科學地將政治性和學術性相連,既不簡單拼接和機械疊加政治內容和學理分析,也不依附政治性去確證思政課的價值和意義,而是從政治屬性深入到教育本性中去,既用辯證的學術思維講清政治觀點,又用科學的政治導向引領學術話語,充分釋放思政課的育人功效。
其次,教學觀點的確定性和辯證性相系。思政課教學觀點的確定性與內容的政治性息息相關,明確將馬克思主義和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作為教學內容,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獨立性相對增強,自主選擇的權力意識較高。信息的高速生產和迭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也越來越要求大學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用辯證思維武裝自己,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教學觀點的生產和輸出不能單一地以確定性為準繩,將教學過程變成教條式的理論講授,或是面對各種錯誤思潮和觀點的時候“顧左右而言他”的含糊陳述,而是要直面意識形態斗爭的現狀,堅定站在黨和國家的立場上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確保思政課教學“不走樣”;同時關注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正面宣傳教育和反面批判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尋、辨析不同的思想觀點,“從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5],確保思政課教學“不變形”。
再次,教學觀點理論性和生活性相融。思政課內蘊著極強的理論屬性,一方面,思政課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是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過程中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探索總結而成的科學理論成果;另一方面,思政課作為必修課程,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完善的教材體系和課程體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進一步凝練理論內容,把基本概念、主要觀點、重要問題和邏輯思路等講清楚、講透徹。思政課富有深度的理論來源于生活,最終要服務于生活,要想實現理論的有效傳遞,需要關注大學生主體的特點。大學生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關注主要來源于生活體驗,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疑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思政課教學要抓住教育對象的關注點和思維生態,將理論性與生活性相融,積極采用“常識化”的教學觀點走近大學生群體,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為大學生釋疑解惑,以淺入深出的方式讓理論性內容真正落地。
教學觀點的政治性和學術性相連、確定性和辯證性相系、理論性和生活性相融都是關涉思政課建設的本質性問題,不是簡單地探討政治與學術、確定與辯證、理論與生活的關系,而是深入剖析思政課主體與其教學觀點屬性的關系問題,切實為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指明方向。
教無定法,內容為王。教學體系尤其是教學觀點的生產與優化為思政課提供實踐向導,讓思政課建設從偏重外延的拓展回歸到內涵的充實。受社會日益多元多樣多變的影響,思政課建設必然要與時俱進為自身增添新鮮血液,構建時代化教學體系,以期豐富自身理論底蘊和時代價值。
首先,時代化教學體系需要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教學體系是一個包含多重元素的系統整體,其中教學目標起統領全局的作用。科學的教學目標既要有微觀層面的主體關注,為社會發展輸送高質量人才,又要有宏觀層面的大局意識,引導社會成員在思想上同頻共振,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微觀上,教學目標要著眼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教育對象是教學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學目標的設定來源于對教學對象的深入觀察與研究。鑒于思政課的特殊屬性,教學目標既要立足于學生的即時回饋,又要看到教學過程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不以“有趣”“好玩”為評判標準,而要有直擊學生靈魂的勇氣和毅力,長期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精神成長。宏觀上,要筑牢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面對意識形態斗爭激烈、馬克思主義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思政課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是必要的,但還需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理直氣壯地爭奪話語權。一方面,這需要教學體系建設過程中突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教學體系要明確理論定位,堅持馬克思主義是以實踐為起點在批判舊社會過程中形成的批判理論,而不是以物質為起點的從自然到社會再到思維領域的抽象演繹。同時,要發揮學術性話語的優勢,勾連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以“徹底”的理論“掌握”學生。另一方面,教學體系要突出馬克思主義已轉化和可預期的實踐價值。教學體系中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定位,詮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性。但在與各種思想文化對話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學還需要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可能性,回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實踐哪些是靠馬克思主義指導獲得的,哪些是直接沿襲歷史發展的規律,哪些是其他文化理念的借鑒,從而夯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實現思政課的本質屬性。
其次,時代化教學體系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7]。“關鍵”課程需要有“關鍵”的教師來上,有機結合這兩個“關鍵”,我們深刻認識到教師是構建教學體系的主心骨,教師隊伍的素質和結構直接關涉教學實踐及其成效。
“關鍵在教師”強調教師的作用和價值,但并不直接等同于“責任在教師”。沒有高品質的教師隊伍是不能建設好思政課,但邏輯上的必要條件不等于充分條件,有了高品質的教師隊伍不一定就能建設好思政課。面對思政課教師隊伍在來源、結構和素質等層面存在的問題,建設和優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尤為重要。一方面,要意識到解決思政課師生比例不匹配問題是一個長期過程。思政教師隊伍采用專職和兼職相結合是師資隊伍現狀采取的有效舉措,在這個過程中要科學平衡二者,首先保證專職教師的數量,同時發揮兼職教師的作用。另一方面,打造結構合理的教學梯隊。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夯實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從整體上加強任課教師的專業認同感和行業歸屬感。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建立不同的教師培養體制,“老中青”相結合,注重培養和引進青年人才,為教師隊伍建設持續輸送新鮮血液。為此,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協作組、教研室開展集中研討和培訓,建立“傳幫帶”機制,以科學的激勵和考評制度推動隊伍建設可持續發展。在現有的思政教師培訓和研修體系下,認真總結研究經驗,創新舉措,實現教師隊伍建設的常態化和科學化發展。
“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否得以充分發揮,直接影響思政課教師“關鍵”地位的實現。發揮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要求教師要明道、信道,堅定追隨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心熱愛教育事業和學生;激活思政課教師的“主動性”,要求教師將思政課教學作為一生的事業,主動學習和鉆研課堂教學,積極提升教學實效和自身素養;培養思政課教師的“創造性”,要求教師在堅守課程本位的基礎上勇于探索創新,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探索打造帶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模式。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往往始源于對授課教師的教學水平、人格品質、行為表現等方面的認同。在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學生成長、教書育人等規律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它們作為向上的情感因子會和具體的教學實踐一起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
再次,時代化教學體系需要處理好教學內容與學生主體的幾對關系。思政課教學對象是學生,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安排必須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動向,實現理論的有效傳遞和升華。
其一,處理好教學內容的協調性與學生主體接受度之間的關系。從縱向看,學生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都在接受思政課教育,尤其是通過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和歷史課等進行系統的知識學習之后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深化學習大學思政課教材中重復出現的理論知識點?如何在本科思政課學習的基礎上進入碩、博士階段思政課的學習?這就需要根據學生群體在不同階段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來處理思政課教材體系的銜接問題,避免簡單、機械重復。從橫向上看,在思政課和其他課程的關系處理,尤其是大學階段多門思政課教學觀點闡述的過程中,要把握涉及馬克思主義重要概念和原理的教學內核,挖掘學生的理論接受潛力,既在其他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又區分不同思政課程的側重點,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將教材內容有效轉化為教學內容。
其二,處理好教學內容的思想性與學生主體關注點之間的關系。思政課教學內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作為科學理論在形式上是抽象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回避或者取代理論的抽象性,僅從現實適用角度出發去裁剪原有理論體系,以實用性取悅學生。而是要求教師結合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當下條件深挖教材內容的思想意蘊,以理論自身的魅力征服學生。在此基礎上,教學內容要把抽象理論具體化,結合學生的思想困惑,針對問題講理論,引導學生在正確認識社會熱點問題的基礎上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理論思維能力。
其三,教學內容的“包裝”度與學生主體獲得感之間的關系。“傳統的‘以課堂為空間、以課堂為時間、以面對面教學為固定關系’正逐漸轉變為‘以網絡為空間、以需要為時間、以點對點互動為隨機心理關系’”[8]。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思政課教學增添了新元素,通過技術手段進行一定程度的“包裝”增加了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疫情期間線上教學倒逼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化與更新,催促著教育現代化的加速發展,思政課也被這股浪潮所裹挾,但教學方式的創新逐漸擠壓教學內容的生長空間,看似“現代化”的教學設計背后是學生理論獲得感的漸趨虛無。當靜心回顧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把教學重心放在借助新型教學平臺和技術手段,以多樣性、趣味性博人眼球的教學,相較于僅運用技術手段保證教學流程,豐富教學形式,而將重心放在內容設計的教學來說是否矯枉過正?教學手段和技巧的改變是否是真正的教學創新?因此,思政課建設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包裝”需適度、科學,應將教學方式的創新作為一種理念,從形式的改變走向方法論層面的變革,將單純的物理條件的改變與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相結合,讓學生在思政課堂教學中“被吸引”而又“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