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園

民生福祉要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釋放了巨大的民生紅利。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人民”是頻頻提及的關鍵詞,共出現23次,濃濃的民生情懷成為鮮明的特色。
回顧“十三五”, 我國民生領域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各項民生指標不斷改善。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就業“基本盤”穩穩托住——2016年至2019年,中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378萬人,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保持1300萬人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733元,比2015年增長39.9%,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28.2%,比2015年下降2.4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水平顯著提升——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比2015年提高0.96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推進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藥品中選價格平均降幅52%以上。
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陳秋霖表示,5年來,我國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等問題,持續加大投入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建議》順應了億萬群眾的期盼,對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增進民生福祉提出了很多重點要求和重大舉措。其中,與老百姓生活相關的諸多民生舉措,引人關注,令人溫暖。
《建議》把“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六大主要目標之一。在全面小康的基礎上,民生福祉達到什么樣的新水平?全會給出了清晰的回答,那就是: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
這些更高的要求,與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相適應、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契合。這就要求各級政府要更加關注民生、尊重民意、體察民情、順應民心,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0年初冬,北京豐臺區居民于其美發現自己居住的小區內有了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機器,只要按照規定進行垃圾分類投放,就可以得到相應積分,兌換禮品。“小區居委會非常熱心地在居民微信群里進行了講解與溝通,垃圾分類管理的工作人員也經常進行良好的垃圾分類引導,小區環境越來越好,居民參與度高,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居民們的生活正在不斷改善,這是于其美身邊的每一個鄰居、每一個朋友都能感受得到的。
最近,她和很多居民一樣,非常關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相關新聞。“公報有很多內容是對未來民生改善的部署,很溫暖,很務實,相信未來幾年更多難點問題會得到解決,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她說道。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指出,“十四五”規劃建議順應億萬群眾的期盼,對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十四五”期間“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等,也必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民生福祉。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如何實現這個新水平?提高就業質量是必不可少的。就業是民生之本。“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并提出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等一系列新任務、新要求。
“以前我們的重點是實現就業,現在我們不僅是要實現充分就業,更重要的是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高質量的就業是美好生活的體現。高質量就業的內涵應包括勞動強度降低、工資水平提高、勞動環境改善、勞動者的休閑時間增加等方面。”深圳大學經濟學副教授馬春輝說道。
“十四五”規劃建議對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目標直指縮小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特別是在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提出要讓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云飛分析稱:“從實踐現代化的一般經驗來看,中等收入群體占比提高之后,必然是富的和窮的比例要縮小。這樣的話,社會形成紡錘形的結構之后,就會進入穩定的狀態,具有長治久安的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 進而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民生方面的遠景目標, 即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陳秋霖看來,“‘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最大亮點在于,首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來,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作出了具體部署。”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十四五”時期的“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再到遠景目標的確立,這是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外化為具體奮斗目標,并安排了進度表,設定了路線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推進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如何鞏固脫貧的成果,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馬春輝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公報提出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公報提出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及脫貧后返貧現象的發生。”
陳秋霖表示,在增進民生福祉方面,規劃建議強調“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就需要提升民生建設效率。“十四五”期間,民生領域除了加力補短板外,還要在制度建設和深化改革上下功夫。“比如,在醫療領域,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就是圍繞提高民生建設效率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