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
關于“離婚冷靜期”的討論近期在網絡上沸沸揚揚?!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為了貫徹民法典中有關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規定,民政部對婚姻登記程序進行調整,在離婚程序中增加冷靜期。新調整后的離婚登記程序包括申請、受理、冷靜期、審查、登記(發證)等。有人說“這倒是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勸和不勸離”,也有人說“不理解,既然戀愛自由婚姻自由,那對等的應該就是分手自由離婚自由”,甚至還有人調侃“辦結婚證能來個冷靜期嗎?”
對于設置離婚冷靜期,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曾經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相關要件方面沒有本質的變化,主要是為那些草率離婚、沖動離婚的人增加一個門檻——是不是考慮清楚感情確已破裂,是不是對子女撫養、財產、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
民政部有一組統計數據,自2003年起,我國離婚率連續16年上升,“閃婚”后“閃離”等輕率離婚現象有持續增加的趨勢,甚至出現了“深圳離婚預約一號難求”的現象。設置“離婚冷靜期”,是司法部門給離異雙方一個緩沖、反思的機會,避免沖動離婚、閃婚閃離的現象,有著挽救婚姻、抑制高離婚率的良善初衷,體現了“法律的善意”。
深思熟慮離婚者有之,沖動斗氣離婚者也有之,違反法律的繩之以法,沒有違法的導之以行,或許這才符合冷靜期政策的初心和善意。當然,一項政策的制定并非永恒不變,實施之后需要不斷地跟蹤、觀察、總結、反饋,如何更加合理地執行,如何進步,是制定者接下來要做的工作。
30天冷靜期,不能一“冷”了之。對不能適用冷靜期的情形應當給予必要的配套,給出不受冷靜期限制的對應情況。在冷靜期內保護弱勢一方的權利同樣亟待細化,家庭暴力已經被列為準予訴訟離婚的要件之一,對于在離婚冷靜期內存在家庭暴力的情況,還應考慮是否需要設置“快速通道”等特殊的制度安排。既然冷靜期是緩沖期,就應該充分利用有效時間,設立專門的離婚調解及咨詢工作,幫助問題夫妻盡量解決問題,甚至開展司法服務普及相關法律知識,為夫妻雙方重新審視婚姻關系存續與否提供專業意見,協助婚姻雙方協商未成年子女的撫養問題。這些配套既是對冷靜期的尊重,也是對夫妻關系的尊重。
從另一方面來看,離婚率居高不下是一個社會結構性問題,不是單純靠限制離婚就能改善的。對于離婚冷靜期的存在,比起“冷靜”,其實“修復”更加重要。
很多案例都能說明,在一段已經出現問題的婚姻中,只要核心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冷靜多久其實都沒用。都說離婚冷靜期是為了抑制沖動型離婚,那么,沖動該如何界定?在人們的認知中,沖動型離婚是當事人太過任性,遇到一點小事就與對方一拍兩散。當遇到某個契機,頭腦一發熱,一方脫口而出“離婚”二字,另一方在被拋棄的感受中惱羞成怒,最后演變成一場“誰不離婚誰慫”的鬧劇。誠然,很多人在離婚后,會陷入“要是”的困境:要是我不那么沖動就好了,要是TA不那么氣人就好了,要是我們冷靜冷靜就好了……但其實很多看起來是一時沖動的離婚,其實都是蓄謀已久。很多人婚姻中出現的問題并不是一時的,往往是長期積累下來的情感漠視,缺乏溝通等。很多時候,所謂誤會、小事,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沖動背后往往隱藏著婚姻里的頑疾。冷靜過后是另一種結局還是電影回放,全看核心問題是否解決。如果核心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冷靜多久都是悲劇再現,反之亦然。而不懂得經營婚姻,不肯反思不足,就算再婚,大概率也是不幸的復制。
婚姻的終極目的是幸福。與其到了“冷靜期”再去被迫冷靜,不如在婚姻中培養彼此的“修復力”,去挽回屬于兩個人的專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