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
職場上對于薪資待遇有這樣一種說法:好公司5號發工資,中等公司10號發工資,差公司20號發工資。不過,具有8年人力資源從業經驗的人資經理王珺對此并不認同。他表示,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有發展前景,需要從多種因素綜合考慮,不能單純從發工資的日期判定。工資一般是當月發放上個月的,理由是便于計算員工上月的出勤情況、獎金提成等,整月計算比較方便。20號發工資比5號晚了2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對資金比較在意,可能不是很充裕。例如一些規模較小的創業公司,發放工資肯定是越晚越好。但是,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這些發放日期都是合法的。
當然,發薪日也有例外。在國企工作的陶諾告訴《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他們是每月最后一個工作日發當月工資,導致月初成了他們的離職高峰。不過,你有張良計,我有過梁梯,除了工資,陶諾的單位還在每月月中發放上個月的交通和通信補助,法定節假日也會有小額補助。“提離職就要趁熱打鐵,不然某天一到工位就收到一個裝了補助的信封,當天就完全不好意思和領導談離職的事了。”
打工,賺錢,薪酬一直都是打工人最關心的問題。順應億萬群眾的期盼,《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在收入分配領域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包括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等,向著“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邁出有力步伐。
近日,事情有了新進展。為了進一步穩就業、保就業、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國家稅務總局2020年12月4日發布《關于進一步簡便優化部分納稅人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方法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本次《公告》主要優化了兩類納稅人的預扣預繳方法:一是上一完整納稅年度各月均在同一單位扣繳申報了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且全年工資薪金收入不超過6萬元的居民個人;二是按照累計預扣法預扣預繳勞務報酬所得個人所得稅的居民個人,如保險營銷員和證券經紀人。
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后,為了盡可能使大多數納稅人在預扣預繳環節就精準預繳稅款、提前享受改革紅利,參考國際通行做法,對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采取累計預扣法來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這樣大部分僅有一處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人預繳稅款與全年應納稅款一致,次年就不用再進行匯算清繳,辦稅負擔得以有效減輕。
不過,也有部分固定從一處取薪且年收入低于6萬元的納稅人,雖然全年算賬不用繳稅,但因其各月間收入波動較大或者前高后低等原因,年中無法判斷全年所得情況而某一個或幾個月份被預扣預繳了稅款,年度終了后仍需申請退稅。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劉劍文分析稱,以前個稅法實行分類所得稅,根據收入類型不同進行扣除。有的人收入來源比較單一,要么是工薪所得,要么是勞務所得;有的人既有工薪所得,也有勞務、稿酬所得以及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對于收入渠道多元的人來說,因為每項都有扣除,顯然多項收入的人比單項收入的人在納稅方面享受的優惠多一些,就可能出現收入多的人少交稅,收入少的多交稅的情況。改革后,工資機制和個人所得稅法也將朝著更加公平的方向發展。
《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相信屆時人們將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