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2020年,注定要在歷史上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中華民族為解決溫飽問題、為實現小康生活,已經奮斗了上千年。如今,美好愿景正在變成現實。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由《小康》雜志社推選的“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范縣市”榜單隆重發布。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湖南省長沙市寧鄉市、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山東省煙臺市龍口市、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名列前十。
據悉,該榜單實行全頻視界測評,設置四項加權指標:網絡數據分析的40%基礎分值、縣域專題調研的20%加權分值、社會公眾態度的20%加權分值和專家評審意見的20%加權分值,經綜合測評得出。中國數據情報公司沃民高科基于其開源情報分析大數據平臺,提供全面技術支持。

廣東順德,從來不失關注的目光。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國家政改、經改的試驗田,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一區,如今,在全面小康的路上,順德依然是走在前列。
改革開放前后,順德伴隨著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村級工業園興起,涌現出家用電器、機械裝備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經濟發展迅速,實力雄厚。然而幾十年過后,隨著時代的發展,低端的村級工業園已成為制約順德再發展的攔路虎和絆腳石。2018年9月,順德區獲批率先建設廣東省高質量體制機制創新實驗區。以此為契機,順德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四個走在全國前列”要求,圍繞高質量發展,聚焦村級工業園改造,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上,對標國際最優最好最先進,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體制機制創新,在用地審批、空間規劃、項目報建等方面先行探索,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加快形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力爭率先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取得攻堅突破。
為此,順德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短短兩年多時間,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曾多次前往順德調研。作為順德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標桿企業,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接待了無數來訪者。
博智林機器人是順德知名企業碧桂園自主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的自我革新。2018年以來,碧桂園相繼布局現代農業、機器人等前沿領域,并于2018年7月成立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據悉,目前,博智林機器人已與華為、達索、埃森哲等國際知名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與部分行業領軍企業洽談設立聯合創新中心,將以機器人谷為依托,整合企業優質資源以及博智林在建筑科技領域的探索和優勢,共建以特種服務機器人為特色的機器人產業生態。
不只是順德,全國各地都在把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作為當前發展經濟社會工作任務的重點加速推進。
浙江桐廬是一座產業興旺、前景廣闊的活力新城:依靠“中國制筆之鄉”分水鎮實現了“世界人均一支筆”,“中國針織名鎮”橫村鎮生產了全世界70%的“小三件”,中國微創外科器械小鎮生產了國內70%的硬管內窺鏡,新秀麗拉桿箱60%的產量來自于桐廬,實現了制筆、針織、箱包等傳統塊狀經濟特色明顯、量質并舉。與此同時,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磁性材料、醫療器械等產業加快發展,集聚了海康威視、浙富水電、龍生股份、康基醫療、千芝雅等龍頭企業。
山東龍口市是一座生機無限的產業之城。該市始終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積極搶抓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和煙臺市躋身“三核”之一的重大機遇,以“質效雙優、全面領先”為目標,出臺了加快實施制造業提升工程的意見,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全力打造一批千億產業、百億企業,扶持壯大十億、億元企業群體。高端鋁材料、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港口及臨港、戰略性新興、食品加工及存儲、旅游及度假六大產業進一步壯大,主營業務收入占到全市規模經濟總量的70%以上。
全面小康的實現離不開科學、現代化的社會治理。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浙江省桐廬縣委書記方毅介紹,當前,桐廬的社會基層治理改革正從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兩個方面同步發力。其中,在技術創新上,桐廬依托互聯網,以大數據為核心,與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于2016年10月建設了智慧治理信息中心,通過“大整合”“大聯動”“大治理”,初步形成了一個“互聯網社會治理”的智慧治理新模式,這也是“桐廬模式”的1.0版本。在此基礎上,桐廬又通過智慧治理的技術創新,實現了電話、信件、網絡渠道反映的信訪矛盾事項自動導入、分流處理、集成辦理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綜合運用社會治理聯動大平臺,實現群眾訴求一次提交、全程短信反饋動態、結果實時可查的訴求解決新渠道;充分發揮縣鄉兩級社會治理綜合指揮平臺實戰高效作用,全面收集社會治安、信訪維穩、安全生產、交通安全等各類信息,將智慧停車、智慧消防、智慧小區、數字城管等智慧化運行納入并應用,打造了社會治理“桐廬模式”的2.0版本。
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直接關系著老百姓的幸福感。近年來,山東龍口全力推進群眾增收、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創新、文化事業繁榮,傾力抓好教育、就業、養老、文化、醫療、社保、公交等民生事業,民生福祉不斷提升。大力實施新型農村社區、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一體化供水等民生工程和新人民醫院、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等一批惠民項目,啟動了中醫醫院改擴建工程和新民學校建設等,城鄉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2017年成功摘獲首批縣級“全國文明城市”桂冠,2020年經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龍口堅持生態優先,建立生態紅線區域管控機制,加大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強化“山海林田湖草”的系統保護。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開展新一輪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嚴格落實“管車、降塵、治污、禁燒、控放”等措施,加強國控斷面、入海排污口、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監測管理,建立危險廢物產生、收集、運輸、貯存、利用和處置等全過程監管體系。
以人民為中心、讓群眾滿意是社會治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有效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揪心事、煩心事、操心事,確實保障群眾的切身利益,江西南昌縣吸納借鑒“吹哨報到”工作模式,對難事、急事實行“村社吹哨、部門報到”,推動責任主體單位及人員隨著訴求走,“哪里有哨聲,人員就到哪里報到”,問題不解決不撤場,事不完結人不走。同時,為保障“吹哨報到”有序開展,南昌縣還在監督考核上下功夫,對“什么時候報到”“誰來報到”“報到后做了什么”“做的成效怎么樣”四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保障“哨音”得到有力回應,從而真正實現把力量在一線匯聚,將資源在一線整合,使問題在一線解決,讓成果在一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