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狄娜

科大訊飛的公司園區內,擺放著一個“頂天立地”的雕塑。
這個雕塑有三層重要的含義——第一層,“頂天”是源頭技術全球領先,“立地”是能夠大規模產業化;第二層,“頂天”代表緊跟國家戰略需求,“立地”是能夠面對老百姓日常需要;第三層,“頂天立地”代表了企業和企業家的品格,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頂天立地,尤其是在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時候。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表示,正是因為秉持這樣“頂天立地”的理念,科大訊飛才能夠在過去的21年中堅守下來,并且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作為中國人工智能代表企業之一,科大訊飛始終堅持“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的使命,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教育、醫療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以創新的技術產品應用服務于人民群眾生活;同時持續鞏固核心技術國際優勢,關鍵領域不被卡脖子,引領人工智能產業加速成長。
“當然,我們也會更加積極地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攜手各界合作伙伴,在人工智能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一重大歷史任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創造更大價值,持續探索具有高科技企業特色的公益事業,踐行‘A.I.公益之路。”劉慶峰如是說。
未來還有很長的路、還有更高的山峰等著訊飛人去攀登,劉慶峰相信:人工智能會因為解決更多人類的真正剛需而載入史冊。
《小康》·中國小康網:您在校期間就在語音合成等領域做出多項關鍵技術創新,為什么會如此有預見性地走入這一領域?
劉慶峰:進入這一領域主要有兩個原因——我自身對語音研究的熱愛和導師的引導。那時,我們就意識到語音技術未來應用一定無所不在,因為語音是人類信息溝通最自然便捷的方式。
上個世紀70年代,我的導師王仁華教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設立了人機語音通信實驗室。我在1990年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讀本科,1992年被王仁華教授挑選到人機語音通信實驗室參加語音的一些研究。當時我們希望能夠實現電話的自動翻譯,例如在中國跟美國朋友打電話,這邊說中文,那邊說英文,大家都能聽懂。等保送研究生后,1995年我成為863語音合成項目的負責人。1998年讀博期間,我們做的語音合成系統在業界首次達到了可實用的門檻。緊接著我面臨出國還是創業的抉擇,我的內心告訴自己,這很可能就是產業爆發的前夜,如果出國,我很難短時間內再組建一個這么好的技術團隊。更重要的是,當時中文語音市場全部被外國占據,我一直想改變這一點。最終我聯合實驗室的同學們組成了18個人的創業團隊,創辦了科大訊飛,我們立志要讓中文語音技術掌握在中國人手里,讓中文語音技術由中國人做到最好。
《小康》·中國小康網:創辦一家企業,道路無疑是艱難的。您在創辦科大訊飛之初曾遭遇哪些困難,歷經了哪些轉型的過程?
劉慶峰:創業之初,我們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暢言”就遭遇了滑鐵盧。面臨資金鏈幾乎斷裂、各方紛紛質疑動搖的局面,當時我心理壓力也很大,但是我說:“如果不看好語音,請走人!”語音產業就是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進行技術積累,研究人員必須要有甘坐板凳十年冷的精神,所以訊飛面對的是一個有希望但無現成路徑的全新產業。
“暢言2000”是一款針對 PC的軟件,通過語音既可以完成指令操作,又可以完成文本輸入,第一次把手寫輸入的隨意性和語音輸入的快速性無縫整合在一起。這個軟件的“成功版”賣2000元一套,科大訊飛在全國十幾個省打廣告,然后招商。對于這款產品,我們信心十足,預計兩三年內將帶給科大訊飛10億甚至100億的營收。然而在產品的第一次演示時就出現了問題,電腦一開機就不停地說話。最終,“暢言2000”并沒有帶給科大訊飛10億甚至100億的營收,反而讓初創僅一年的企業面臨破產危機,最困難時,我只能借錢給大家發工資。
在2000年大家開了一個會,就是訊飛史上著名的“半湯會議”。經中科大聯合創始人團隊的努力,大家最終堅定初心——科大訊飛要做中國乃至全球語音產業的龍頭,并對未來達成3個共識:1.人工智能產業未來會有100億的空間;2.我們能成為這個領域的第一名;3.我喜歡。同時我們也得出一個結論:科大訊飛暫時不適合大眾消費市場,轉而開發企業級用戶。
2004年,也就是我們創業的第五個年頭,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扛著外界的壓力,我們終于實現盈虧平衡,并在2005年至2007年保持了凈利潤130%的復合增長。2008年,在國家對科技事業發展的大力支持下、在國家為企業創造的良好創業環境中,經過近十年的堅守和創新,我們在深交所成功掛牌上市,也因此有幸成為中國第一家大學生創業上市公司。
如今,科大訊飛已經確定了未來戰略路徑:堅定不移地實施“頂天+立地”的技術戰略,堅持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做到核心技術頂天,產品應用立地;堅定不移地推進“平臺+賽道”的產品戰略,基于核心技術平臺,積極拓展行業賽道,用A.I.為行業賦能;堅定不移地推動“To B + To C”的市場戰略,B端行業賽道與C端消費者產品兩手抓,形成雙輪驅動的良好格局。
《小康》·中國小康網: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曾指出,民營企業家要見賢思齊,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在為中華民族語音和語言產業提供核心支撐的道路上,您認為科大訊飛的優勢和責任是怎樣的?
劉慶峰:科大訊飛自創立以來便立志“技術報國”,要讓“中文語音技術由中國人做到最好,中文語音產業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這樣的技術優勢和責任使命一直延續至今。當年,中國的語音市場全部被國際巨頭控制;現在,科大訊飛改寫了格局。并且我相信,這樣的格局將會在一個又一個的人工智能領域成為現實。
結合“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科大訊飛從源頭上持續聚攏優勢資源,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翻譯等多項核心技術上多年來持續保持國際優秀水平,僅2018年以來就獲得了30項人工智能領域國際競賽的世界第一。
科大訊飛還堅持“平臺+賽道”的發展戰略。基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2010年,科大訊飛在業界發布以智能語音和人機交互為核心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訊飛開放平臺,為開發者提供一站式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從早期只有語音合成和識別這兩個通用能力,到今天可以呈現334種更復雜的AI能力,提供上百項參考應用場景,應用終端數超過20億個,超160萬個開發者團隊在平臺上進行研發探索,誕生了超過93萬個服務大眾的應用。
在平臺基礎上,科大訊飛持續拓展行業賽道,現已推出覆蓋多個行業的智能產品及服務,推動人工智能在消費者、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司法、智能服務、智能汽車、智慧醫療、運營商等領域的深度應用,To B+To C雙輪驅動成果顯現。例如,在醫療領域,科大訊飛“智醫助理”全科輔助診療已在全國150余個區縣的18000余家基層醫療機構應用,服務超過50000名基層醫生,惠及5000多萬居民,日均提供超40萬條輔助診斷建議。
《小康》·中國小康網:科大訊飛如何踐行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目前有哪些改革創新的舉措?
劉慶峰:21年來,訊飛從不敢在技術創新上有絲毫懈怠,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機器翻譯、自然語言理解等核心技術上始終刻苦鉆研,保持在世界前列。
我們在“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這條路上砥礪前行,不是為了研發出高大上的“黑科技”,而是要用人工智能解決人類的真正剛需,實現產業報國、實業強國。
我們進入了教育領域,因為教育不僅關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今天它已經在我們手上一步一步成為現實。我們已與全國38000多所學校深度合作,服務過億師生,推動師生減負增效,教育均衡發展。
我們進入了醫療領域,因為醫療不僅關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也是一個家庭的底線:在醫療資源比較稀缺、科室醫生培養周期長等問題很難在短期內解決的背景下,只有人工智能能夠規模化、批量化地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我們的A.I.輔診系統賦能基層醫療,已惠及5000多萬居民,用統計數據證明了剛需和成效,讓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每一個普通家庭和每一處偏遠鄉村。
我們進入了扶貧領域,因為大山里的朋友如果利用我們的技術掌握普通話,就能更自信地融入外面的世界,以就業帶動扶貧。
因為只有語音技術能讓聾人看得見聲音,讓盲人聽得見文字。為了讓特殊群體可以更好地自食其力甚至創新創業,我們每天為他們提供5000多萬人次的服務。
我們還能用我們的生態體系,用我們的人工智能平臺,搭建一個人工智能的產業生態,推動從現在的160多萬創業者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創業英雄。
《小康》·中國小康網:在您眼中,民營企業家身上肩負的使命是怎樣的?還應如何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提升?
劉慶峰:科技是和平年代的“大國重器”,民營企業家要和科學家一起爭做這個時代的“民族英雄”。我們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以頂天立地的信仰和樸素的家國情懷,持續奮斗,以對國家的愛回報國家對我們的愛。我們也希望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和產品,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回饋社會。科大訊飛能走到今天,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就是企業家精神:“心中有一團火,相信產業的未來,所以就能看得見路怎么走,看得見未來的希望。”今天的每一個成果都立足于我們對未來的思考和前瞻性的布局。而我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復雜多變充滿不確定的環境中走出“彎曲的直線”,清晰地找準方向,預見未來。
《小康》·中國小康網:您對科大訊飛以及人工智能領域接下來的發展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劉慶峰:對于科大訊飛的未來,我希望:
第一,科大訊飛能夠在源頭技術創新上持續走在世界的前列,從語音技術到自然語言理解到機器閱讀推理,這些智能語音與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我們要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讓世界聆聽我們的聲音。
第二,除了要技術頂天,還要產品立地,要進一步把產業規模做上臺階,讓科大訊飛的技術能夠轉化成產品,服務億萬百姓,構建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是一個體系跟一個體系、一個生態跟一個生態的競爭。A.I.時代完全容得下千帆競發,絕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
第三,用人工智能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讓人工智能更有溫度地進入每個角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公平。
疫情催生了大眾新的消費習慣,數字化生活已經成為常態,現在社會各界對人工智能的需求和呼聲越來越大,也進一步倒逼了人工智能的蓬勃應用,所以我相信未來十年將是屬于人工智能的新十年。
這個新十年的標志是:
第一,用人工智能可以真正地給民生事業補短板,解決社會剛需問題。
第二,可以用人工智能賦能每個人,讓每個人因A.I.而能。提供無所不在的人工智能能力,讓每個人都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之上,使得人工智能的能力對每個人來說都像水和電一樣觸手可及。
第三,人工智能通過核心能力,依據情感和人文的不斷牽引,全面支撐并引領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未來十年的數字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