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華 秦永豐
2020年是決勝決戰全面小康的關鍵一年,對標中央提出的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要求,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靠的是群眾意志力,拼的是基層干部執行力,精準破題攻堅,集中力量、精準發力,以提升脫貧質量,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從對精準扶貧的內涵及重大意義,到高校應該在精準脫貧中發揮的作用,如何發揮作用等方面進行闡釋,為高校助力精準扶貧工作路徑選擇提供參考。
一、精準扶貧的內涵及重大意義
(一)精準扶貧的內涵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
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的重要指示,最早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 2014年1月,中辦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2014年3月,習近平參加兩會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實施精準扶貧,瞄準扶貧對象,進行重點施策。進一步闡釋了精準扶貧理念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新年首個調研地點選擇了云南,總書記強調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5個月后,總書記來到與云南毗鄰的貴州省,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并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 成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詞。
(二)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
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中國共產黨的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擔當使命、執政宗旨、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充分彰顯。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6853萬人,減貧幅度達到70%,年均脫貧人數1370萬人,是1994年至2010年間年均減貧人數的兩倍多。如期完成脫貧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剛性目標、底線目標。只有脫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解決好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問題,滿足貧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才能凸顯全面小康社會成色,讓人民群眾滿意、國際社會認可二是為全球反貧困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二戰以來,在世界銀行等機構的引領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攜手合作,為解決貧困問題進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沒有找到有效解決方案。中國精準扶貧的實踐探索,不論是在宏觀的戰略與政策層面,還是在微觀的模式與策略層面,都有很多獨樹一幟的“新鮮事”,能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減貧工作提供新的思想觀念和可以借鑒的具體做法。
二、高校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6月在貴州考察時,提出了扶貧開發工作"六個精準"的基本要求: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高校在精準脫貧中的作用表現在:一是圍繞“六個精準”,自治區各高校向新疆深度貧困村每村選派 1名第一書記和一支名駐村工作隊,進一步加從“六個精準”下足繡花功夫,增強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力量。二是治貧先治愚,發揮教育扶貧的作用,從思想上拔掉窮根。南疆貧困地區的群眾普遍存在“等靠要”,“靠著墻根曬太陽”的消極脫貧思想,內生動力不足,缺少脫貧斗志,高校在做群眾思想工作中有天然的優勢,通過樹立脫貧致富典型,“滴灌式”宣傳引導教育,鼓勵就業、發展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貧困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落實各項富民惠民政策等方式,逐步改變群眾思想觀念,的扶志功效,從而消除群眾精神上的貧困。三是充分發揮高校教師(扶貧專干)“指導員”作用。實踐證明,脫貧攻堅,關鍵在支部,重點在干部。只有村黨支部這個戰斗堡壘強起來了,只有村干部動起來了,才能確保黨的各項扶貧政策真正在農村落地。工作隊主要從村干部幫帶、發展產業、促進就業、扶志與扶智相結合、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等方面入手確保各項脫貧舉措在基層落地生根。高校教師(扶貧專干)在基層情況調研、村干部幫帶、政策指導落實、如何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確保扶貧工作可持續,不斷線的工作中發揮顯著的作用。
三、高校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路徑探析——以新疆工程學院幫扶和田市為例
(一)配強配齊第一書記和扶貧專干,當好“調查員”。
新疆工程學院按照自治區黨委安排部署,共派駐30名“訪惠聚”工作隊員在和田市吉亞鄉駐村。在和田地區(和田市、墨玉縣)派駐45名深度扶貧專干。2014年至今累計脫貧907戶4188人,為和田地區脫貧攻堅做出了應由的貢獻。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作為扶貧專干必須在精準上下功夫,真正弄清楚扶貧對象也就是貧困戶的基本情況。為真正摸清所駐村貧困狀況,掌握貧困戶家庭基本情況,扶貧專干們每年都會拿出3個月左右時間與隊友走村串戶。每到一戶貧困戶家中,都會與貧困戶交流,認真記錄基礎數據,摸清困難問題,分析致貧原因,在此基礎上為每家每戶把脈,制定“一戶一方案、一人一對策”,確保精準扶貧脫貧。
(二)發揮高校自身優勢,通過教育扶貧改變思想,改進觀念。
工作隊員發揮教書育人的天然優勢,把握學生學習成長規律,結合包戶入戶,給村民大力宣講教育惠民政策,輔導學生學習功課,以學校的實例宣傳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每年利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村里學生與我校學生座談,通過現身說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爭上大學的動力。工作隊每年拿出專門經費獎勵考上中專以上學生,在村民大會上公開表彰,引導村民重視教育。2017年以來我村共有9人考上大學,39人選擇上中職或技師學校,村民重視教育蔚然成風。
(三)發揮好“傳幫帶”作用,提升村干部能力。
針對村干部各項短板,對癥下藥,制定學習清單,由高校派駐的工作隊員“手把手”幫教,從黨建理論知識、政策法規宣傳、扶貧政策理解、群眾工作方法、辦公軟件運用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村干部能力,注重在實踐鍛煉提高村干部能力。工作隊員與村干部除了一起參加“四同”、“四會”外,還面對面辦公,不懂不會的問題工作隊員隨時隨地幫忙解答,上級下發的工作任務,充分發揮村干部熟悉村里情況優勢,共同研究相應的方案措施,通過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幫扶措施的實施,如今,幾名年輕的村干部不僅國語進步明顯,業務工作能力大大提升,在自己分管的工作方面,可以獨當一面。
(四)精準施策方面下足功夫,緊盯“產業、就業”雙覆蓋,始終把穩定就業作為當前確保貧困戶脫貧的最重要舉措。
為了幫助村民解決就業,第一書記親自到周邊工業園區和企業,找崗位、談待遇、審合同,關心他們上班交通是否方便、吃飯是否方便,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為村民就業做好服務。為了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專門召開懇談會、座談會,樹立創業就業典型,樹立就業帶頭模范,并通過村民大會分享他們的典型事跡,邀請農業技術專家為村民答疑解惑,塑造村致富帶頭人,帶領村民一同脫貧致富。筆者所在村應就業人口159戶218人,其中已就業157戶215人,就業率98.62%。
(作者單位:新疆工程學院能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