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芝
摘 要:本文以武陵山民族地區江口云舍為例,研究鄉村研學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活動,試析鄉村研學在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方面的實踐邏輯,筆者認為鄉村研學基地建設是鄉村文化場域的重構,鄉村研學課程開發與設計是鄉村文化的“深描”過程,鄉村研學實踐教育是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過程。因此,鄉村研學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一條有效路徑。
關鍵詞:鄉村研學;鄉村文化振興;武陵山民族地區;江口云舍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20年國家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陵山民族地區鄉村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課題“武陵山民族地區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實踐研究”(rwjdzb-1-09);2019年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平臺“研學旅行產品研發協同創新中心”(銅職院辦發〔2019〕15號)。
鄉村文化衰落、流失是城鄉二元體制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一直以來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復興等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也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逐步開展,鄉村旅游發展作為一種特殊的現代力量,廣泛應用于鄉村振興實踐中,鄉村研學能否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上更有作為,是本文試圖闡明的主旨。
武陵山民族地區的江口縣太平鎮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坐落在世界自然遺產梵凈山東麓,隸屬貴州省銅仁市,距江口縣城7 km,距梵凈山南山門23 km,全村總面積4 km2,有居民439戶,1 717人,多為土家族,因而被稱為“中國土家第一村”[1]。2002年,云舍獲原國家旅游局、省旅游局等相關部門重點關注與支持,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3]。2019年,云舍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縣級)的建成標志著云舍鄉村研學發展進入新階段。
(一)研學基地建設情況
2019年,云舍建成銅仁市第一個縣級研學基地——云舍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基地有農家樂12戶,能提供房間數42間,床位90張,且正在建設發展一批精品民宿,如姑蘇小院等;還有云舍小學籃球場等場地,可提供150個帳篷使用,床位數300張,可供300人同時住宿、1 500人同時用餐;有土家族民俗文化表演場、土家族民居建筑、神龍潭、土法造紙坊等研學場所;有可提供理論課上課使用的教室2個(多媒體),商務會議室1個(50座)[4];基地的研學導師目前主要以地方性文化知識豐富的本地“新鄉賢”和實習實踐的大學生組成,具有較好的彈性;基地主要由云舍村集體在市縣級教育局、文化旅游局等部門具體指導下,與銅仁學院等高校合作開發建設而成。
(二)研學課程開發情況
云舍鄉村研學課程體系開發主要由江口縣教育局和文化旅游局具體監督指導,由村集體、管理運營公司與地方高校共同開發設計。根據本土自然資源和文化特色,目前主要開發有地質與自然科普主題系列、民族文化主題系列、農耕文化主題系列、手工體驗主題系列等四大模塊,每個模塊包括若干具體課程。地質與自然科普主題系列模塊包括神秘的仙人洞、神奇的神龍潭、裸露的石頭(喀斯特地貌)、水井灣的故事(地下水井)、梵凈山的珍稀植物等5個研學課程;民族文化主題系列模塊包括云舍的筒子屋、土家族婚俗、土家族舞蹈等3個研學課程;農耕文化主題系列模塊包括古老的農具、快樂的田野、云舍村的美食等3個研學課程;手工體驗主題系列模塊有土家古法造紙術、土家油紙傘、土家扎染、土家竹編、小小的多肉、云舍的土家豆腐干、土家罐罐茶7個研學課程。這些研學課程的研學手冊和研學課程實施方案結合學生學段和學科需要精準設計研學內容,以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研學活動開展情況
云舍的鄉村研學活動在2019年研學基地建設以前,以家庭研學、親子研學、團隊拓展和成人研學旅游為主,2019年研學基地建設后,以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為主,是江口縣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活動的主要研學活動場所。2020—2021年暑假期間,云舍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研學活動未集中開展。盡管目前云舍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開展的研學教育實踐尚未形成規模,但是在研學旅行被公認為是一條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教育的路徑的趨勢下,家庭研學、親子研學、團隊拓展研學等云舍鄉村研學逐漸日?;?。
云舍鄉村研學是鄉村旅游與研學旅游的結合,本文所說的研學是以中小學研學旅行為主要研究對象,聚焦鄉村研學對鄉村文化振興的促進作用。云舍村依托當地良好的生態資源與土家族民俗文化資源等發展鄉村旅游,并在鄉村旅游業基礎上拓展鄉村研學,通過鄉村研學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具體實踐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研學實踐教育通過“五感體驗”沉浸式研學課程設計及實施,實現云舍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本地拓展傳播;第二,云舍土家族民眾在參與研學實踐過程中,通過與“他者”的對話實現“自我”的反思,實現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創新傳承。
(一)“五感體驗”沉浸式研學課程設計與實施,傳播土家族民俗文化
研學實踐教育被學術界公認是一堂“行走的課堂”,云舍作為“中國土家第一村”,其土家族民俗文化中的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民俗和游藝民俗等文化資源是主要的在地鄉村旅游資源,也是研學實踐教育中鄉情、區情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是培養研學學員的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資源。在云舍可以深度體驗土家族的建筑文化、飲食文化、舞蹈、禮俗文化,游客和研學學員對土家族民俗的偏好、體驗感及滿意度成為土家族傳承的意愿和創新的動力之源,特別是作為研學課程內容的土家族民俗文化能夠獲得深度挖掘,發揮其當代價值。
一是參與觀察土家族聚落、建筑等,從視覺上認知土家族民俗文化。云舍村民聚族而居,兩條河流穿村而過,寨內青石小巷連接全村。寨民在筒子屋周邊形成匯聚,展現出錯落有致、聚散相交的分布情況。云舍村各個筒子樓之間相互串聯,構成一體,巷道相通,在傳統社會中具有防御功能。神龍潭河邊則有一些吊腳樓,整個村落依山傍水,折射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面。在研學實踐教序位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村落格局、建筑風格等文化。
二是品嘗土家族特色美食,味覺體驗土家族飲食文化。在云舍研學教育實踐中,學生可以品嘗到江口土家日常飲食和節慶飲食,如豆腐干、米豆腐、湯粑、綠豆粉、牛干巴、千層粉、麻餅(又稱土家醬香餅)、苕粉、蕨靶等地方風味,更加深入地了解地域飲食文化。
三是觀賞并參與土家族歌舞表演,從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感體驗土家族游藝民俗。至今還流傳在銅仁土家族地區的土家族舞蹈主要有儺舞、肉蓮花、花燈舞、金錢桿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繞棺舞、擺手舞等[4]。學生們可以觀看并參與擺手舞、金錢桿舞,了解土家族的游藝民俗;聽土家族的哭嫁歌了解婚俗,體驗鄉村親情的情感表達方式;觀賞土家族歌舞表演時可以看到土家服飾盛裝,了解土家族的審美習俗和服飾的符號意義。
四是體驗土家族古法造紙、剪紙、蠟染等手工工藝,深度體驗土家族傳統手工藝。古法造紙、剪紙和蠟染等是云舍研學實踐教育課程中深度參與的研學項目。古法造紙、剪紙和蠟染都是土家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法造紙坊在云舍研學教育實踐基地是一個重要的研學場所,研學內容涉及土法造紙工藝流程、取材、用途等方面,具體實操由土法造紙非遺傳承人擔任研學導師。云舍土法造紙工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法造紙取材于當地的毛竹,通過石灰浸泡、搗漿、細化等多道工序,制成當地俗稱的“香紙”,也就是老百姓用來祭祀祖先燒祭的香紙。通過本研學項目的實踐,讓學員對土法造紙工藝有個大致的了解,認識地域傳統手工藝傳承發展的重要性。
(二)云舍土家族民眾深度參與研學項目,創新傳承云舍鄉土文化
云舍土家族民眾參與研學講解、歌舞表演、餐飲接待等研學服務,通過與研學學員的“他者”的互動,體驗文化自信,反思“自我”文化的當代價值,創新傳承云舍鄉土文化。
云舍土家族作為土家族文化的傳承載體,是研學實踐教育過程中地方性知識的主要研學導師,他們向學員講解土家族民俗文化、表演土家族歌舞、展示土法造紙工藝,只選取符合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向學員傳播,同時也在與學員互動的過程中創新土家文化。同時,土家族民眾在研學服務過程中通過以研學服務為目的的學習,可以豐富自身的精神生活,自主構建文明鄉風,以吸引更多研學實踐教育到當地開展。
鄉村研學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本質上就是鄉村文化變遷的實踐,可以從3個方面進行闡釋:一是鄉村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就是鄉村文化場域的重構;二是鄉村研學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是鄉村文化的“深描”過程;三是鄉村研學實踐教育開展是鄉村文化傳承與傳播的當代實踐,也是鄉村文化實踐主體拓展的過程。
(一)研學基地建設——鄉村文化場域的重構
研學基地/營地是研學實踐教育的場所,教育部對研學基地/營地的建設和評選有明文規定,因云舍按文件規定申報入圍的是研學基地,所以本文以研學基地作為話語載體進行闡述。鄉村研學基地建設就是要創設研學實踐教育開展的場景、場地,云舍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所囊括的教育場所、場景有土家民俗表演場、土法造紙坊和土家民居聚落等,為滿足研學實踐教育,這些場所成為鄉村文化最直觀的表征被精心打造,成為鄉村文化的實踐場域。
(二)研學課程設計——深描鄉村文化
“深描”是文化人類學研究常用的一種手段,是研究主體和客體之間深度互動交流而形成的一種文化解釋方法。研學課程開發與設計不僅僅要收集整理云舍土家族文化事項及文化表征,更要深度挖掘文化表征及文化符號所蘊含的文化象征意義,挖掘地域文化的當代價值,并應用到學生六大核心素養的提升教育實踐中。孫九霞的旅游循環凝視理論認為旅游發展可以在游客與東道主的互動過程中激發東道主的文化反思和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促進鄉村文化復興[5]。云舍鄉村研學四大模塊課程體系的設計與開發不僅是設計者的獨立行為,而是根據在地的客觀課程資源、研學學員的研學需求及在地民眾的主觀認知及傳承等多元互動的結果,開發設計在地土家族民眾認同、研學管理部門認可、研學實踐主題需要的研學課程就是對云舍鄉村文化的“深描”過程。
(三)研學實踐教育——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研學實踐教育是一種以旅游為載體的教育實踐,孫九霞等學者認為旅游促進鄉村多維文化的自在傳承,包括物質文化的保存與修復、精神文化的調適與再造兩個方面[6]。云舍鄉村研學實踐教育的參與者主要是研學學員、研學服務者和研學管理者,研學學員在研學實踐教育過程中認知、體驗和探究云舍鄉村文化,研學服務者在研學實踐教育過程中認知、傳播和反思云舍鄉村文化,研學管理者在研學實踐教育過程中監督教育傳播的形式、內容及效果評價,這3類參與者在研學實踐教育過程中形成云舍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再生共同體,拓展了以在地居民為主的傳承主體。倘若為云舍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再生共同體參與者劃分類型,可以將集表演者、研學導師、研學接待服務等于一體的當地居民作為共同體的內核,新型鄉村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及傳播者;研學管理者則是共同體的過濾器,新型鄉村文化傳承與傳播的監督者;研學學員是鄉村文化傳承者的拓展主體,在研學實踐教育中實現云舍鄉村文化的自在傳承。
鄉村文化振興關系到鄉村民眾的精神文明需要,關系到鄉風建設,關系到鄉村吸引力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鄉村研學為鄉村文化重構場域、深描鄉村文化、拓展實踐主體,實現鄉村文化的自在傳承與自覺傳承,不失為鄉村文化復興的一條有效路徑。
[1] 旅游迷.貴州少數民族風情旅游:土家族文化村寨推薦[EB/OL].(2019-05-01)[2021-10-19].https://page.om.qq. com/page/O_xq4xSDe8DbhaHVwyptOikQ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城鄉建設部 文化部 財政部關于公布第一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的通知[EB/OL].(2012-12-17)[2021-10-19].http:// www.mohurd.gov.cn/wjfb/201212/t20121219_212340.html.
[3] 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關于公示第一批擬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鄉村名單的公告[EB/OL].(2019-07-12)[2021-10-19].https://www.mct.gov.cn/whzx/ ggtz/201907/t20190712_845037.htm.
[4] 銅仁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銅仁地區志·民族志[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5.
[5] 孫九霞.旅游循環凝視與鄉村文化修復[J].旅游學刊,2019(6):1-4.
[6] 孫九霞,黃凱潔,王學基.基于地方實踐的旅游發展與鄉村振興:邏輯與案例[J].旅游學刊,2020(3):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