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瑩瑩
摘要教育部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在課程教學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在勞動經濟學的課程思政教學中,運用好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決中國勞動力市場問題,本文從方法論、失業的成因和治理、經濟危機、勞動力供給和需求、收入分配理論、工資決定理論、人口對經濟的影響這些角度探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勞動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 勞動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8.036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the Course of Labor Economics
DONG Ying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In the guiding outlin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sued by the Ministryof education, we should insist in Marxism as theguidancein curriculum teaching, accelerating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system,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labor economicsfromtheperspectivesofmethodology,thecausesandgovernanceofunemployment,economiccrisis,laborsupply and dem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wage 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on economy.
KeywordsLabor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1勞動經濟學的教學現狀
勞動經濟學發展至今,是一個見證制度經濟學范式衰落,主流經濟學范式逐漸取而代之的過程。勞動經濟學是對勞動力資源配置市場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勞動力需求和供給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在現階段國內的教材中,勞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西方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史上,曾經大量得益于綜合,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有不斷的自我修正,但是西方經濟學仍有大量的不足之處。有的學生認為勞動經濟學枯燥乏味,這是因為勞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西方經濟學,需要用到西方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學習勞動經濟學就有畏難的情緒。
2勞動經濟學需要課程思政建設
在教育部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勞動力市場是現代經濟結構中的重要領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市場,也是歷代經濟學需要重點研究的范疇。勞動經濟學課程思政的建設,要吸取西方經濟學的可取之處,更重要的是要運用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決中國勞動力市場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離不開勞動力市場的完善,中國勞動力市場問題有自身的特征,在勞動經濟學課程思政的建設中,要注意這些問題。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勞動經濟學課程思政的啟示
3.1方法論比較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制度分析,通過人與人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關系中的考察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研究,從而解釋經濟的本質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注重對經濟制度、經濟權利及其歷史變遷的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意義不僅在于其理論,而且在于其方法。
當代西方經濟學把資本主義制度視為永恒范疇,從總體來看,其哲學基礎是歷史唯心主義的人性論。勞動經濟學里的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需求,人力資本投資,勞動力流動等,都用到了實證分析,規范分析,均衡分析。在勞動經濟學的教學中,理論和案例一般來自國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僅僅用這些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是不夠的,更應該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通過制度的方法分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析制度對人的影響,解決我國勞動力市場特有的問題,比如城鄉二元結構,戶籍問題,性別歧視問題,老齡化問題,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3.2對于失業的解釋和如何治理失業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的積累和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是非自愿失業人口產生的主要原因。馬克思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使他從歷史的高度論證了該制度的不合理性及其最終的歸宿。然而,歷史的發展超越了馬克思主義的設想,資本主義本身也在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不斷的改進和修補,也對失業問題的解決提出了一些對策,比如凱恩斯解決失業問題時要關注有效需求,通過公共產品的提供去解決失業問題。雖然,我國改革開放40余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們面臨的失業問題仍然十分嚴重,解決我國目前失業問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理論,要在實踐中摸索自己的方法,正確處理我國的資本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問題,既要經濟發展,又要通過控制失業率,求得社會穩定。現代經濟學的三大市場,唯有勞動力市場是最特殊的市場,因為市場的主體是人,人如果出現過剩和短缺,不可能像物一樣處置。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加速工業化進程,導致了社會二元結構。我國的社會呈現二元結構,還有其他的一些歷史遺留的原因,都會影響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流動,這樣會扭曲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在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的口號,促使二元結構走向一元結構,這勢必會改善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打破城鄉的二元結構,打破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使制約整個經濟發展的農業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城市的資源向農村流動,使城鄉融合發展。進而推動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導致大量的失業人口出現,對我國經濟轉型的影響,以及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導致的失業問題,也是任何國家沒有遇到過的問題,要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解決。
3.3對于經濟危機的理解和解決
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看成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的現實綜合與強制平衡,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特定的現象。危機的產生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并且指出,只要有資本主義存在,經濟危機就無法避免。
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以后,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論,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會導致失業和生產過剩,從而產生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滯漲以后,弗里德曼認為經濟危機是國家貨幣政策失當造成的。西方經濟學對經濟危機原因的分析,只是描述了危機的表面現象,因此無法看到危機產生的深層制度的原因。
在中國古代,已經有關于經濟危機及治理的記載。在當代社會,經濟周期愈發復雜,古人的思想對當代也有一定的啟發。《史記》中的《貨殖列傳》有記載,農業生產有周期性規律,根據天氣的規律,推算出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從而豐收歉收交替進行。豐收和歉收會導致供給和需求的變化,自然災害會導致饑荒,從而引發危機。《管子》也提到類似的情形,并且提出治理災荒可以通過興修土木來解決。這和凱恩斯提出的修建公共基礎設施有相同之處,但是凱恩斯比管仲晚了兩千年。中國古代的經濟學思想雖然沒有成為獨立的學科,也為解決當前中國的現實問題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比如80年代的通貨膨脹,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受到的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們解決問題是從實際出發,解決自己的問題,度過經濟危機。
3.4勞動力供給和需求
理性人假說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假設,認為人總是利己的,用最小的成本去博最大的收益。但是真實的人是多面的,并且價值觀、品味、習慣和信仰在相當程度上受很多復雜因素的影響。在理性人的基礎上,進而提出效用這個分析工具。效用論以個體主義為方法論原則,卻試圖撇開分工與交換,按照定義,效用是人的主觀感受,作為人的主觀感受的效用,解釋客觀經濟范疇,顯然是不合適的。
勞動經濟學范疇內的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需求也用到效用和邊際分析法。勞動力需求要做到使用勞動力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等,勞動力供給要做到邊際替代率等于工資率。有人把效用等同于使用價值,也是不對的。因為使用價值是客觀的,效用是主觀的。
我國的勞動力流動從21世紀初出現的從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到全國范圍的用工荒。“一帶一路”提出后,對勞動力流動有了新的影響,中部崛起,制造業回流,產業結構布局的調整影響國家工業化的步伐,還有東北三省的勞動力流向都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問題。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即將進入深度老齡化,人口結構的問題關系到我們是否能夠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面對未富現老的現實,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配套措施緩解老齡化,讓經濟繼續高質量的發展。
老齡化是現代社會很多國家面臨的問題,老齡化導致的社會養老負擔重,要想解決老齡化問題,就要提高生育率和延遲退休。這也是其他國家已經實踐過的經驗,但是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配套措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女性的勞動力問題,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高,在當下三胎政策的同時,需要什么樣的社會保障,需要什么樣的教育資源,甚至需要什么樣的住房面積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性別歧視是勞動力市場歧視中最主要的歧視,性別歧視會導致進一步的人口性別比例失衡,從而影響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影響經濟發展。在放開三胎的同時,對女性的性別歧視應該如何調整。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漸建立起勞動力市場后,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問題也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的不同問題。
3.5收入分配理論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國的人均GDP有顯著提高,但是貧困問題不容忽視。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論是從本質層次的角度來分析收入分配問題,首先分析了收入構成及其源泉,進而確定了收入分配的原則,收入分配的長期發展導致了階級的出現,資本主義內在的積累性導致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固化。西方經濟學在研究收入分配理論的過程中,關注的是經濟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關系,比如凱恩斯國民收入研究的是消費和投資之間的關系,人們心理狀態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要素參與收入的分配,但要素之間的占有是不平衡的,資本具有內在的累積性,而勞動是不可累計的,最終導致收入差距持續拉大。
現代熱議的話題,比如學區房,教育內卷化,國家整頓課外輔導班,讓資本從教育行業擠出,讓教育趨于公平,這也是有助于代際公正。為我國的發展儲備大量優質后備力量,為教育不公現象掃平障礙,為國家的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做好準備。我國地域遼闊,地方經濟差距較大,造成區域不平衡。有的地區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有的邊遠貧困地區剛剛脫貧摘帽。我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2020年度,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脫貧攻堅消除絕對貧困,但是我國貧富差距依然嚴峻,減少貧困也是有助于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改善民生,促進社會良性發展的關鍵之舉。近年來的諾貝爾經濟學也關注貧困問題,西方國家為促進社會公平也做出了探索。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加公平公正。貧困問題是全人類的問題。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們取得了一定成就,這為全世界減少貧困做出了貢獻,也為增加人民福祉做出了貢獻。
3.6工資決定理論
馬克思發展和完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從而創立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工資學說。資本家同工人的買賣關系中,工人出賣的是勞動而不是勞動力,只有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家才能雇傭工人,為其創造新價值,工人與生產資料分離,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換取生存資料。
勞動工人被雇傭后所創造的新價值會轉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收入,其中,雇傭工人在為自己的勞動部分會創造出補償自身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種價值就表現為資本主義工資。在西方經濟學的廠商理論,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在資本量是定值的情況下,當勞動的邊際收益等于勞動的邊際成本時,資本家會雇傭相應的勞動量。西方經濟學認為企業家才能產生利潤,掩蓋了利潤的本質。西方經濟學更多解釋是微觀層面的工資決定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深刻揭示了工資的本質,形成工資的一般規律,工資決定必須充分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工資決定必須有勞動者的參與,工資決定必須有利于發揮工資的激勵作用。從工資的發展過程看,從實物工資到貨幣工資,再到薪酬,背后體現的是社會結構的變化,經濟發展促進了工資的形式變化。
很多地區出現的搶人大戰,特別是二線城市,有很多配套措施。一些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傾向于二線或者二線以下的城市,這就有區別于二十年前的大學生。大學生找工作不僅僅是看薪酬收入多少,還要考慮很多復雜的因素,比如配套措施,工作的前景,個人愛好,城市發展,城市地理位置,城市的特征。在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實踐中,出現了多種分配方式,人們的收入不僅有靠勞動的收入,還有源自其他生產要素的收入,導致了收入差距的問題。
3.7人口對經濟的影響
西方經濟學家雖然一般都承認社會經濟對人口的制約作用,沒有將人口現象同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聯系起來考察。西方人口經濟思想把經濟制度和社會政治制度分開來看,認為人口只是一個經濟變量,人口因素是一個靜態的因素,對其他經濟變量產生影響。
馬克思則將人口放在具體的經濟社會制度框架內進行探討。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西方經濟學,都重視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相互關系的重要性,都認為人口需要施加積極的干預和引導,我國的人口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和借鑒西方經濟學人口理論的合理部分,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實踐中,從人口高峰和經濟高峰之間的關系之中,為我國的政策提供了參考,從計劃生育政策,到二胎政策,到三胎政策,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馬爾薩斯的人口爆炸理論并沒有發生,在全世界范疇內,特別是二戰以后,西方各個國家都重視生育率問題,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口問題和經濟問題之間的相關問題,也為我國的政策提供了借鑒。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也告訴我們,我們國家的人口發展趨勢出現了新的動向,比如勞動力流動的新動向,家庭戶人口減少,現在的家庭戶人口不到3,這會對房地產市場,儲蓄率等都產生影響。老齡化加速,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經濟速度的發展產生影響。性別比例問題,出現在農村和城市的性別比例失調,總體男性多于女性。民族結構的問題,漢族人口比例進一步下降,這些都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在研究勞動力市場的過程中,離不開人口對經濟的影響。
4勞動經濟學課程思政元素(表1)

淮北師范大學2020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項目名稱:《勞動經濟學》,項目編號:2020xkcsz017
參考文獻
[1]何愛平,宋宇,張志敏.比較視野下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新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丁任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品質[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9.
[3]榮兆梓.理解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9.
[4]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
[5]李曉曼,張領.勞動經濟學卓越課程建設與教學效果提升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8(5).
[6]徐劉芬,雷啟振.勞動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反思——基于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思維能力視角的分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3):104-106.
[7]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
[8]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9]孫秀麗.“課程思政”要關注“人”的培養[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01).
[10]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
[11]王萬光.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問題初探——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價值觀導向問題及其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大學教育,2019(08):138-140.
[1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 2020(17).
[13]魏有興,劉三妮,楊佳惠.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進路與前瞻[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
[14]劉宏達,隆梅鳳.大數據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定性分析方法創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