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萌
摘要人際交往敏感是大學校園中較為常見的心理障礙問題。本文通過元認知干預技術,深入分析和解釋了大學生人際敏感問題的心理形成機制,并對一名大學生人際交往敏感問題案例進行了臨床診斷和干預,巧妙運用其崇拜目標調動其積極情緒及態度,進行個性重塑,解決了其人際問題,學習和生活也步入正軌。經過實踐發現,該技術效果顯著,操作簡單,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也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研究說明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是干預人際敏感問題的可靠方法。
關鍵詞 人際關系敏感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 元認知干預技術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8.057
Do a Good Job in Psychological "Desensitization" and Create Easy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ofmetacognitiveinterventiontechnologyininterpersonalsensitivityofcollegestudents
SUN Yimeng
(Public Teaching Depart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600)
Abstract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s a common psychological obstacle in university campus. Through metacognitive interventiontechnology,thispaperdeeplyanalyzesandexplains thepsychologicalformationmechanismofcollegestudent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problems, make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on a case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problems, skillfully uses its worship goal to mobilize its positive emotion and attitude, reshapes its personality, solves it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gets on the right track in learning and life. Through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the technologyhasremarkableeffectandsimpleoperation.Somesuggestionsarealsoputforwardfortheimprovementofcollege students’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ability.Theresearchshowsthatmetacognitive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technology is a reliable method to intervene interpersonal sensitive problems.
Keywords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ubconscious conditional emotion; metacognitive intervention technology
1人際敏感的內涵及其在臨床心理干預中的現狀
國內外學者對于人際關系敏感的定義主要為不能與人建立親密關系,在集體場合不自在,表現為缺乏信任,無話可說,膽小,內向。有人際敏感傾向者常常表現出在人際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顯不自在,以及人際交流中的自我意識消極等特點。
本文運用金洪源教授研發的一項高效、廣譜的心理干預技術,即元認知干預技術。在臨床干預過程中,巧妙運用了來訪者的崇拜目標來調動其積極情緒及態度,進而引申到其個性塑造方面,解決了一名大學生人際敏感的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大學生人際敏感問題心理形成機制的元認知干預技術分析
2.1元認知干預技術的知識分類觀
元認知干預技術吸取了美國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積極成果,將知識分為三類,即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即“是什么”的知識,我們平時學習的一些常識、定理、概念、生活經驗等都屬于此類知識,如“天冷加衣”“口渴喝水”等。
程序性知識是對外回答“怎么辦”的知識,它一般在面臨實際問題時能夠自動運行并表現為能力,它在大腦中常以潛意識狀態儲存,即人們往往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但在特定的條件下,它便自動運行起來,如球員打球時,一上場就知道如何發球,如何傳球。
策略性知識是對內回答“怎么辦”的知識,主要指個體對大腦內部記憶、思維等活動的調控和指導。
2.2用知識分類觀解釋大學生人際敏感問題的心理形成機制
三類知識是個體用來解決各類問題的基礎,是個體思維的主要內容,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各個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大學生的獨立性人格缺失主要是由于三類知識的缺乏而造成的。
早期沒有獲得正確的陳述性知識。當今大學生多為“00后”獨生子女,父母包辦了幾乎所有本應該是孩子自己選擇和完成的事情,加之現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家長和學校往往以學生的分數來論高低,忽視了對學生人際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培養,因而使大學生們在這些方面缺乏正確的陳述性知識。比如孩子因與同學產生矛盾而苦惱時,家長和老師往往會勸解他們以學習為重,不要在意這些事情,而不是去教他們與人交往時的技巧、方法,即使告訴了也很少通過語言一點點地去耐心指導。因此,人際交往、獨立思考、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在學生的大腦中是缺乏的。
錯誤的程序性知識自動運行。父母的過度保護和悉心照顧,使得學生凡事都會尋求父母的幫助,容易形成依賴,到了大學校園中,遇到一些生活瑣事也會讓他們苦惱,原因在于他們不知道“怎么辦”,也就是在大腦中沒有形成解決這些方面的程序性知識。當缺乏正確的程序性知識,或程序性知識掌握不夠熟練時,學生往往會模仿其他人的行為來進行操作,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練習強化,最終達到自動運行,成為自己的程序性知識。如果一旦進行了錯誤的模仿,學生也就形成了錯誤的程序性知識,由此造成人際交往的敏感問題。
缺乏正確的策略性知識。在沒有獲得正確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時,正確的策略性知識也難以具備。學生在面臨具體事件時,由于缺乏正確的陳述性知識,使他們無法正確的認識問題,同時正確的程序性知識無法自動運行,使他們不知該“怎么辦”,因此在解決問題時,他們大多會選擇逃避或是依賴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獨立的面對問題,通過嘗試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正是他們缺乏正確策略性知識的表現。
3運用元認知干預技術解決大學生人際敏感問題的臨床操作案例
3.1學生的基本情況及癥狀表現
小雨,女,22歲,大四學生,獨生子女,家境一般,父母是普通工人。小時候父母工作繁忙,經常獨自在家,父母擔心小雨的安全,對她嚴格要求,禁止獨自外出,不許和陌生人說話。
小雨本身性格比較靦腆內向,乖巧聽話。從小學習成績很好,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她,但大家出去玩時不會找她,她也不愿參加集體活動,有時會感覺孤單。因此大多數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取得優異的成績,老師和父母都會夸獎她,因此而獲得成就感。
進入大學后,也很專注于學習,同學們參加集體活動時,她不愿參加,覺得一個人做喜歡的事也很好。大一時,曾暗戀過一個男生,但不敢表白,也不敢主動和其接觸,始終沒有進一步的發展。進入大四后開始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經常需要和陌生人去打交道,發現自己很緊張,不知所措,偶爾出錯,領導沒有責怪也會很內疚,很擔心自己會再出錯。和同學接觸變多,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會說話,甚至打招呼都會感覺很困難,不知道應該怎么說。因此而自卑,有時會很焦慮,擔心自己在未來工作中會無法應對。
3.2小雨人際敏感問題形成的心理分析
成長背景的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使其從小就不敢和陌生人接觸,缺乏信任感,不讓其經常和小伙伴玩,社會性在成長過程中并沒有很好的形成,使其缺乏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的一些知識和技巧。
個性特征的影響:來訪者個性比較內向、膽小,交往的主動性比較差,缺少和人交往的機會,在交往過程中的表現也會使其產生消極的自我評價,認為自己人際交往能力不行。
形成消極的條件性情緒反應: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是指一種在條件反射形成和發生過程中,本人未曾意識到,或本人的意識不容易控制的情緒反應。其中的“條件性”是指通過后天條件建立起來的反射。小雨的人際敏感問題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潛意識的條件性情緒反應,是由多次弱刺激累積所導致的人際交往敏感,進而泛化到整個人際交往中。小雨缺乏人際交往方面知識,加之性格內向等個性特征,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刺激點S),特別是和陌生人接觸時,對于這樣的情境中,情緒比較焦慮、緊張(情緒E),影響其表現,說話聲音小,或舉止不自然(行為反應R),然后會產生消極的認識,認為自己人際交往能力不行,在與人交際時就會表現不好(評價性情緒E’),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不適宜的程序性知識自動運行:程序性知識,是關于“怎么辦”的操作性知識,它能夠在面臨實際問題時自動實現并且表現為能力。這種“怎么辦”的反應在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中用C-A產生式來表示。程序性知識是自動運行的,它有適宜和不適宜之分。小雨的自動運行的程序性知識是不適宜的。從她的癥狀表現中我們不難看到,小雨在人際交往中缺少了一種正確的程序知識。換句話說,她一到交往的情境中便不知道“怎么辦”了。比如,當同學突然和她打招呼時(C1),她便緊張,焦慮(A1),如果緊張,焦慮(C2),那么她就不能及時做出反應(A2),如果她不能及時做出反應(C3),那么她會擔心同學認為自己冷漠(A3)……
3.3臨床技術干預
3.3.1認知調整
首先,幫助來訪者分析其成長過程,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使其了解其問題的形成過程,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是由于缺乏正確的知識和理想的情緒狀態造成的,得到了來訪者的共識;講解一些人際交往中的技巧,如怎么打招呼,怎么開始一段交談,怎么贊美別人等;其次,講解條件性情緒反應等原理,使其明白自己具體問題的過程,并學會調整;最后,告訴來訪者要學會自我表露,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這樣別人才能了解你的真實想法,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
3.3.2找出小雨獨立性人格缺失的具體問題,設計正確的程序性知識
和小雨共同設計具體問題情境中所需的正確的程序性知識,包括如何自然、主動地與人打招呼、問好,如何從容順暢地與人交流溝通,如何獨立處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問題相信自己可以獨立解決。
3.3.3通過暗示訓練使正確的程序性知識盡快運行
暗示技術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在暗示學習狀態下,大腦的學習能力超強;第二,人的心理經驗在暗示學習過程中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第三,心理暗示技術在臨床治療中效果顯著。因此在干預過程中,我們采用臨床放松訓練,首先通過肌肉漸進式放松,使小雨獲得一種寧靜、輕松的狀態,為暗示學習做好準備;然后通過風景想象、小雨理想實現后欣喜狀態,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愿望等語言內容調動其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隨之輸入已經設計好的正確的程序性知識,因為暗示學習具有高效性,新的程序性知識就很容易建立,并且實現優勢興奮;通過多次放松訓練就能實現這些程序的自動運行。
3.3.4學習正確的策略性知識
策略性知識的學習和程序性知識一樣,可以通過放松訓練或日常生活中的暗示學習獲得,使小雨學會在緊張或其他消極情緒出現時,主動通過深呼吸、小肌肉放松等方法來應對,避免由此產生退縮、依賴的心理。
3.4干預效果
3.4.1干預前后SCL-90量表測試分值比較(見表1)
3.4.2來訪者表述
經過咨詢,來訪者的人際交往得到了很好地改善。通過回訪,了解到小雨與同學打招呼,交流溝通都不存在問題,越來越自然,自我評價也提高了,更加自信。在幫助老師處理各種事情時,與陌生人打交道也比較從容自然,表現較好,有時還能主動溝通,老師對于其的變化也給予肯定。在與異性交往過程中,也能比較從容的去面對,不會再緊張害怕了。來訪者對于自己目前的狀態很滿意,并表示會繼續堅持調整自己,讓自己更加優秀。
4總結與反思
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的培養也非常重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應注重人際生活技能的鍛煉,把握不好會影響孩子的人生發展。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對人際交往敏感問題形成的過程和心理機制進行了簡單科學的分析,為家長和老師的教育以及學生的自我發展提供了借鑒:家長在孩子早期的教育過程中,一方面多為其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多帶孩子出去接觸社會,培養其勇敢自信的個性品質,另一方面要教會孩子一些正確必要的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讓孩子知道“怎么辦”的程序性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保證教學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可以多開展一些有意義活動,保持氣氛輕松愉悅,增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溝通的機會,另外對于青春期異性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進行積極正向的引導,不要質疑打擊,造成學生的敏感和逆反;對于有提高自身人際交往能力需求的學生來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積累人際交往方法和知識,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培養勇敢、大方、心胸寬廣的性格特征,快樂學習,快樂交往,快樂生活!
參考文獻
[1]金洪源.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神經癥、學習障礙與個性困擾的高效解決[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45-54.
[2]馬立麗,金洪源,徐偉,等.一例大學生社交焦慮障礙的臨床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9,6(4):28-30.
[3]蔡麗.先行組織者技術在系統脫敏治療中的應用與創新[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6.
[4]車文博.意識與無意識[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