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周鴻彬 周丹
摘要:為了加強宜昌核桃產業整體水平,改進核桃產業體系建設。本文從分析宜昌核桃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出發,重點論述了宜昌核桃產業發展生產經營、科技支撐、裝備支持、信息服務、文化產業、政策與組織體系建設,提出核桃產業發展對策,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核桃;產業發展;宜昌
中圖分類號:S792.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020(2021)06-0080-03
核桃Juglans regia胡桃科胡桃屬植物。在宜昌栽培歷史悠久,全市100年以上的古樹就有67株,清光緒版刻本《興山縣志·物產志》記載:“核桃,一名胡桃,邑產頗多,桃米可以遠貿”。2010年,宜昌市委、市政府做出決定,“把以核桃為主的木本油料產業打造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富民強市的支柱產業”,以此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帶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1]。借助退耕還林、現代農業開發、三峽后續、石漠化治理、低產林改造等工程項目的實施,宜昌核桃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19年核桃種植面積達到4.67萬hm2,產量達到1.42萬kg。但宜昌核桃產業整體生產水平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綜合效益不好,必須加強和改進核桃產業體系建設[2],以實現建成宜昌支柱產業的目標。
1核桃產業發展現狀
1.1種植規模快速增長
2019年宜昌市核桃總面積達到4.67萬hm2,占全省的23%。在全市成為僅次于柑橘種植面積的經濟林樹種。其中秭歸1.49 hm2、興山1.47 hm2,長陽縣、夷陵區、五峰縣等山區縣(區)都有種植。核桃規模化種植的鄉鎮61個,行政村453個,農戶近10萬戶[3]。
1.2經濟效益初步顯現
“十三五”時期,年報統計顯示,堅果年產量均在1.5萬kg左右,最高年份為2016年,達到2.5萬kg。零售價格鄉土核桃興山琥珀50元·kg-1,長陽清香核桃40元·kg-1。銷售模式由干果為主向干、鮮果同步轉變,表現最突出的是秭歸縣,通過鮮食推介、補貼鮮果銷售等形式,以銷促管,提升了產業效益。
1.3科技支撐明顯發力
2014年宜昌市林木種苗推廣中心組織開展全市核桃種質資源調查,進行良種選育,在夷陵區柏木坪、興山縣張家河建立了10 hm2品種園,收集鄉土樹種22個,引進云南、山西、河南、新疆等優良品種22個,開展品種豐產性抗性等對比試驗,2017年宜昌市林木種苗推廣中心組建木本油料產業推進辦,重點開展宜昌市核桃豐產栽培技術攻關和示范推廣,籌資550萬元布設11個點34 hm2核桃試驗示范園,開展品種、根系、光照、施肥、修剪、病蟲防治6大關鍵技術研究。攻關3年,創造了核桃畝產223 kg的歷史新高,制定發布了宜昌《核桃豐產栽培技術規程》,培養一批懂技術、懂管理的農民核桃技術員。各縣(區)也積極開展核桃技術科研,興辦示范園,打造核桃專業村,配套產業發展設施,組建了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推進核桃產業健康發展。
2存在問題
2.1認識不足,宣傳誤導
核桃樹本身是喬木,結果較晚,雖然通過嫁接、改良等技術措施,能夠一定程度上提早掛果,但要實現豐產,還需要時間[4]。同時受散生大樹自然結果的影響,不少人認為核桃是“懶漢樹”,不管也能結果,在推動核桃產業發展時宣傳核桃“一年開花三年掛果五年豐產”,實際三五年過后,核桃剛開花、才掛果,沒收益,林農開始著急;每畝投入2 000多元,畝產20 kg核桃,投入產出不成比例,林農信心不足。
2.2政策缺失,后期乏力
宜昌核桃產業發展利用國家鞏固退耕還林、造林補貼等項目資金完成了種苗、栽植扶持,但后期管理扶持資金沒跟上,許多農民難以承擔長期投入又無收成的“空窗期”,致使部分地方將核桃園改種了其他作物。
2.3技術落后,管理粗放
雖然宜昌市核桃栽培歷史悠久,但在推進核桃大規模產業化發展中,良種壯苗、栽培管護技術儲備嚴重不足。存在建園選址不當、初植密度過大、間作不合理等問題,核桃林透風性差、光照不足、病蟲害嚴重,造成不結果、不保果、果實品質差。
2.4產業鏈不健全
長期以來,林業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鏈體系不完善,在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但因核桃尚未進入收獲期,價值鏈在林農基地管護環節脫節,龍頭企業把目光集中到了前端種苗業、末端加工業,栽培管理投入嚴重不足。沒有產量支撐,加工物流體系、營銷網絡體系更是無從談起。
3發展對策
3.1生產經營體系
宜昌核桃產業發展要改變現有粗放增長方式,切實從重數量擴張、粗放經營轉移到重質量、效益提升,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上來。
(1)核桃種植。重點對大面積的低產低效核桃林實施提質增效工程,大力推進核桃標準化栽培示范工程,大力實施千家萬戶技術培訓工程,對品種混雜區域實施良種改造及純化工程,探索科學套種模式,引導農戶大力發展林菌、林禽、林畜、林藥、林菜等林下經濟。
(2)產品加工。重點實施核桃仁、花粉、青皮、核殼、木材、工藝等綜合利用工程,重點突破核桃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的研發,讓核桃的深加工、新吃法成為核桃產業發展的新路徑,以資本和技術為紐帶,扶持核桃加工企業實現戰略聯合,加快核桃加工龍頭企業或優勢大企業的培育,實現大規模、大品牌經營,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推進宜昌核桃系列產品標準建設。
(3)產品銷售。打造宜昌核桃品牌,加強縣鄉核桃流通市場建設,完善硬件設施,強化規范管理,扶持培育核桃產品營銷企業,引導核桃種植戶向電商、網商發展,實行線上線下訂單銷售。
3.2科教支撐體系
產業發展,科學研究要先行,需要從戰略高度強力推進科教支撐體系建設。
(1)智囊建設。組建宜昌核桃技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構建高水平的創新工作平臺,整合市內及吸引國內人才資源,創建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對制約宜昌核桃產業發展的關健技術問題、政策與組織體系問題、市場問題開展系統、持續研究與技術推廣。
(2)科技隊伍。組建市級核桃研究所,落實人員、陣地和經費,研究所人員實行課題負責制,分工負責,就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制定核桃栽培管理技術規范。建立市、縣、鄉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市有專家咨詢團隊,縣有技術推廣團隊,鄉有技術骨干隊伍,培養農民核桃技術員。
(3)良種選育。加快本地核桃良種選育以及優良核桃品種引進[5],繼續深入探討核桃苗木培育新技術。
(4)栽培技術研究。當前重點辦好多種類型的示范園,包括技術集成型、技術創新型,以及不同間作模式、不同經營方式的示范。探討核桃栽培新技術,制定宜昌核桃栽培技術規范,實現標準化管理。
(5)技術培訓。構建宜昌核桃技術培訓與推廣網絡,有計劃開展技術培訓,每年舉辦一次核桃學術研討會,對技術員進行系統培訓,對核農分季度進行培訓,利用現代媒體,及時傳播技術信息,讓核農與技術員展開互動,解決技術傳播“最后一公里”問題。
3.3裝備支持體系
加強核桃生產、加工、貯藏工具設備及新型農藥、肥料的引進利用,同時與相關企業聯合研制適合本地核桃生產、加工、貯藏工具設備、系列專用肥,無公害農藥等。
3.4信息服務體系
加強國內核桃產業與市場動態研究,及時向廣大林農與企業發布權威生產與生產供求、預測預警信息,舉辦類似核桃鮮食品鑒、青果銷售推介節會。
3.5文化產業體系
扶持民間核桃文化的挖掘、整理與提升,鼓勵核桃文化的創作、展示和宣傳推廣,舉辦全市核桃文化節,實施核桃文化與旅游產業的嫁接,打造核桃生態文化特色旅游產品。
3.6政策與組織體系
宜昌的地形特點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在宜昌中高山地區(海拔600~1 200 m)發展核桃產業是比較現實的選擇,需要加強宣傳引導,堅定核桃產業發展信心。
(1)政策支持。制定出臺《宜昌核桃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明確各級政府在產業發展中調控與管理及服務的職責、職能;明確財政投資的方向、重點、方式,招商引資政策(土地、稅收、信貸等)引導國內生產要素(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流入宜昌核桃產業;健全農村金融市場,明確農戶核桃產業發展金融扶持政策,對示范園建設、低產園改造、林下種植、加工銷售、技術服務、科研攻關等實行以獎代補;大力扶持發展核桃民營科技企業,以及核桃社會化技術服務組織,鼓勵技術創新。
(2)組織支持。強化林業部門在核桃產業發展的領導地位,由林業部門研究制定產業組織方式、經營體制創新及科教體制創新激勵政策,核桃企業扶持政策,特別是龍頭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的扶持、考核政策;探索建立核桃林地流轉、租賃、拍賣、抵押等政策。探討建立靈活高效的產業組織體系,現階段以“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股分制合作企業的生產基本單元和組織結構。依靠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鄉土技術能人組建核桃專業化管護隊伍,采取技術托管、流轉經營、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推動適度規模經營。
參考文獻
[1]劉朝斌.中國核桃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A].首屆中國核桃大會論文集[D].云南:云南科技出版,2008:3436.
[2]劉云高.云南省核桃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林業調查研究,2019(5):143151.
[3]陳邦清,王黎明,易尚源.宜昌核桃豐產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20:67.
[4]張志華,裴東.核桃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22167.
[5]徐永杰,羅治建,徐春永,等.關于湖北省核桃種植業的思考[J].湖北林業科技,2011(4):4749.
(責任編輯: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