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余義 龔倩穎 郭愛文 方炎明 吳杰 陳書杭
摘要:在總結咸寧市“十三五”期間國土綠化成效,分析推進國土綠化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建議加強科技支撐、開展技術培訓、堅持高起點謀劃、抓好“四個結合”,創新經營理念、提升森林質量、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管護機制,嚴格科學監管、做好“放管服”,為咸寧市“十四五”國土綠化規劃提供借鑒。
關鍵詞:國土綠化;制約因素;對策與建議;咸寧市
中圖分類號:S7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020(2021)06-0082-04
咸寧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有“湖北南大門”之稱。地處東經113°32′~114°58′,北緯29°02′~31°22′。國土面積97.53萬hm2,常住人口254.33萬人,戶籍人口為305.14萬人[1]。根據湖北省林業局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發布數據,2019年咸寧市森林面積51.232 8萬hm2,森林蓄積量1 662.85萬m3,森林覆率達到52.53%[2]。近年來,咸寧市大力實施綠滿鄂南、精準滅荒、長江沿岸造林綠化等工程造林,有力地夯實了咸寧國家級森林城市建設基礎。咸寧市委市政府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進林業增綠、復綠及護綠工作,“十三五”時期咸寧市國土綠化取得明顯成效。“十四五”林業發展改革進入新時期,咸寧市將繼續鞏固擴大綠滿鄂南和精準滅荒成果,加快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建設,著力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體系的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優化生態空間格局,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逐步增加林地、森林面積,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持續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繼續完善生態文明體系,增強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承載能力,深入推進林業發展改革,逐步完善林業治理體系。
1咸寧市“十三五”期間國土綠化現狀及“十四五”發展目標
1.1“十三五”期間國土綠化現狀
咸寧市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建設安瀾長江;全域創建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打造“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繞城轉、人在畫中”的大美畫卷;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變生態要素為生產要素,既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又實現金山銀山“價值”。森林面積發展到51.23萬hm2,森林面積增加3.13萬hm2,森林覆蓋率52.53%,年均增長0.6%以上,超過“十三五”規劃年均增長0.15%目標;森林蓄積量1 662.85萬m3,增加291.56萬m3,年均增長率4.9%以上,超過“十三五”年均增長4%的目標[3]。“十三五”期間,竹林基地面積發展到11萬hm2,油茶面積5.3萬hm2,2019年全市實現林業產值230億元,其中,竹產業產值70億元,油茶產業產值46億元。完成人工造林10.29萬hm2、封山育林2.74萬hm2、退化林修復4.58萬hm2。全市有12個鄉鎮被評為“省級森林城鎮”、162個村被評為“省級綠色鄉村”,35個村成功創建“國家森林鄉村”,對全市7688株古樹名木進行了建檔、掛牌、修剪、防病防蟲、安裝避雷設施,古樹名木保護率100%[2]。
1.2“十四五”發展目標
科學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鞏固擴大“綠滿鄂南行動”和“精準滅荒工程”成果,加快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建設,著力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體系的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優化全生態空間格局,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逐步增加林地、森林面積和濕地保護面積,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持續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繼續完善生態文明體系,增強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承載能力,深入推進林業發展改革,逐步完善林業治理體系。到“十四五”末全市林業用地面積保持在61.8萬hm2以上,森林面積達到52.4萬hm2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53.76%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2 100萬m3以上,年均增長3.0%以上;林業自然保護地面積保持在13.9萬hm2以上。到2025年,全市建設油茶高產優質示范林基地達5.4萬hm2,規劃投資100億元,建設咸寧竹產業科技示范園。完成封山育林面積8萬hm2、退化林修復面積2.67萬hm2、天然林封山育林3.33萬hm2、天然林撫育1.33萬hm2、退化天然林和公益林生態修復1.33萬hm2。創建森林鄉村100個。建立野生動物救護站3個、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保護棲息地3個,古樹名木保護率保持100%[4]。
2推進國土綠化的主要制約因素
2.1造林難度逐步增大,基礎設施配套不足
一是后續造林地域自然條件差。后續拓展空間主要在困難立地造林,特別是石漠化地區、礦區或是高地陡坡不易進行栽種的區域,不僅山高路遠、林地坡度較陡,土層較薄、土壤相對貧瘠,造林難度大、撫育管理成本高,而且造林后易受立地條件、氣候因素等影響,造林成效較差、成林難度較大。二是配套設施落后。部分林區道路、供電、通訊、防災等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基層林業單位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與森林經營活動配套的水利設施、林區道路、供電、通訊、防災等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林區路網、森林經營作業道密度低、等級差,經營裝備落后、作業工具簡單,營林生產作業條件差、成本高、效率低,制約了森林經營活動正常開展。三是造林及管護難度逐漸增大。因干旱、高溫天氣、局部森林火災、自然災害、病蟲害、人畜侵害及雜草等對幼苗成活影響很大,如不及時對未成林造林地進行補植及撫育管理,嚴重影響造林成活率。
2.2森林質量不高,存在重造輕管問題
一是區域分布不均。咸寧國土綠化結構還不優,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還有較大差距,城市生態功能和群眾生態獲得感仍然不強,鄉村綠化、通道綠化、門戶綠化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二是林分結構亟待提升。竹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純林面積較大,還存在不少退化林及低產林分,林分質量和林地生產力低;而且森林資源中中幼林面積大,林相較為單一,混交林比重偏低,林分結構和林齡結構均不合理,造成森林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較差,制約了森林效益的充分發揮。三是森林經營理念亟待提升。森林經營制度不健全,沒有建立長效的森林經營規劃體系,沒有樹立全周期經營理念,導致森林經營難度加大,效果不明顯。應根據林分現狀制定相應的森林經營方案,營造混交復層異齡林,培養大徑材,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四是重造輕管有待改善。“三分造、七分管”撫育管理是造林成敗重要環節,由于造林任務重、管護難度大,普遍存在重栽輕管或只栽不管等現象,單位面積產出率不高,森林質量有待提升。
2.3資金投入不足,融資創新不夠
一是科研投入不足。主要表現在種苗培育方面,生命力頑強、適應惡劣環境的鄉土樹種培育較少,油茶(Camellia oleifera)、園林綠化等苗木為主,應多注意培育鄉土樹種。苗木種植技術科技轉化不夠,造林技術相對發展滯后。二是撫育管理投入不足。按照新造林地撫育管理規定及造林經驗,新造林地至少應連續撫育管理3年,第1年1次,以后每年至少2次。根據咸寧市用工成本及生產資料價格,撫育管理每公頃成本約在3 000元左右,連續3年撫育管理成本約15 000元,而森林撫育項目補貼每公頃一次性1 800元,補貼費用不到成本的15%,嚴重影響林農積極性。三是信貸資金爭取不足。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財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機制有待進一步創新。林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林權抵押、林地流轉等方面等相關政策創新不夠,吸引信貸資金支持不足。
2.4生態災害對森林資源保護存在沖擊
對森林資源造成沖擊的生態因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森林有害生物危害森林資源。近年來松材線蟲病危害嚴重,根據調查統計,受松材線蟲疫病的嚴重影響。二是森林火災損毀森林資源。近幾年來未成林造林地撫育力度加大,林下可燃物增多,森林火災隱患增加,對森林資源有較大影響。三是違法違規造成森林資源損毀。根據近幾年森林督查結果顯示,損毀森林資源的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
2.5產業發展轉型慢,升級任務艱巨
一是規模小無集群效應。咸寧市林業產業門類多,但林業企業大多規模偏小,除竹產業、林業板材加工產業、油茶產業有一定規模外,其他產業沒有形成集群,規模效應不強。二是生產技術設備落后。工藝陳舊,產品的差異化不大,同質化現象嚴重,企業競爭力不強。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下游初級產品多、上游終端產品少,產業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三是品牌競爭力不強。知名品牌少,市場影響力薄弱,除板材加工和油茶產業建立了龍頭品牌,打造了生產、科研、示范、推廣、營銷一體化產業鏈,其他林業產業均陷入發展瓶頸,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同時受宏觀經濟影響,企業整體活力不足,產業發展質量不高,林業產業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
3對策與建議
3.1加強科技支撐,開展技術培訓
一是加強合作,開展科研攻關。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系,圍繞關鍵環節,開展科研攻關,培育選優耐瘠薄、干旱的鄉土樹種,研究造、封、改、退等多項營林措施的有機結合,尤其是研究突破巴茅地造林技術措施,做到“精準”整地、適地適樹、撫育管理,確保造林綠化成效。同時,采用科技示范、實地技術推廣和媒介科普宣傳相結合的方式,加大林業科技推廣應用。二是推廣合適的造林方式。各地針對滅荒造林、長江沿岸造林的特殊性,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科學合理選擇人工造林、補植補造+封山育林、林地清理+封山育林、直播造林等造林模式。發展樟、楠木(Phoebe zhennan)、紅椿(Toona ciliata)等珍貴用材林樹種,中周期選擇杉木、檫木(Sassafras tzumu)、香椿(Toona siensis)、櫟類等,短周期選擇楊樹等,實現“為國儲材,高效持續”目標[5]。三是創新造林合作模式。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方式,積極推進大戶能人造林、公司造林、政府部門包保造林、專業合作社造林、鄉鎮村組集體造林等方式,實行造林主體多樣化。穩步推進植樹造林,在全市形成愛綠、護綠、種綠的生態發展理念。四是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抓好適用技術推廣,把“多功能近自然經營技術”“林下復合經營技術”等多項林業科技成果應用于國土綠化中;抓好專業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實用型人才;抓好信息化技術應用,推動林木交易電子化,實現“林地一張圖”管理,不斷提高項目建設的科技含量。
3.2堅持高起點謀劃,抓好“四個結合”
將國土綠化與鄉村綠化、特色產業、美麗咸寧建設相結合,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一是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把村莊綠化融入“鄉村振興”行動,作為民生工程、造福工程、生態工程來建設。充分挖掘鄉村綠化潛力,拓展綠化空間,實施規劃建綠、見縫插綠、見空補綠、拆違還綠,促進鄉村綠化美化。二是與生態修復相結合。通過開展石漠化區域綜合整治,栽植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櫟類等耐干旱瘠薄的樹種,進行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實施幕阜山區森林質量提升項目和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工程,對全市退化林分實施低效林改造。三是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動員企業、合作社、造林大戶利用現有無立木林地、宜林地、疏林地、嚴重退化灌木林地,建設特色產業基地。四是與森林旅游相結合。以旅游景區、沿線村鎮為點,以國省道、旅游公路為線,營造多層次、立體化的彩色景觀林帶,帶動旅游康養產業發展。如咸安區“香飄十里桂花長廊”、通城、崇陽、通山幕阜山旅游公路、崇陽“柃蜜小鎮”、赤壁、崇陽等五縣(市)野櫻花等精品旅游景觀點(帶)。
3.3創新經營理念,提升森林質量
學習德國近自然林業等國際先進森林經營理念和技術,確立以培育健康穩定優質高效森林生態系統為目標的多功能、全周期森林經營理念[6]。重視提升森林組成、結構、功能,宜封則封、宜造則造,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7]。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由以擴大森林面積為主的外延式發展向著力提高森林質量的內涵式發展轉變,由追求森林的單一功能向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精細化經營轉變。不僅要重視擴大森林面積,更要著力提高森林質量,構建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
3.4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管護機制
一是整合資金。通過財政預算、部門整合、金融支持、社會投資等方式整合資金加大投入。積極創新林業投融資機制及金融產品和服務,為林業政策貸款項目提供長周期、低成本的資金支持,積極落實林業政策貸款項目貼息補助。建立林業資金長效投入機制,加大公益林補償力度,形成生態建設的激勵機制和內在動力。結合農業綜合開發模式,加大林業工程建設中的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造林成本,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8]。二是產業帶動。圍繞“竹、油茶、桂花”三大百億產業及“大健康”產業發展,持續推進森林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產業。三是落實管護。嚴格落實精準滅荒工程八個禁令,嚴禁“只造不管,重造輕管”。如經承包、租賃、流轉后集中造林的地塊,先由造林主體連續撫育管理3年,再按林地權屬交還給農戶進行撫育管護,簽訂管護合同,管護責任落實到人。對于公益林,實行專人專班專項資金管護。對于通道林、林網林、灣子林,讓利于民,實行誰栽誰管誰受益,確保每一棵樹、每一片林管護責任落實到戶到人。對技術要求高、造林難度大的造林地,聘請專業隊伍進行管護。對村道以上道路和水系進行綠化,實行網格化管理制度,明確責任人,將責任落實到人[9]。四是加強防控。不斷加強森林火災監測與防控能力,完善森林火災監測系統。五是完善林權流轉制度。在現有林業政策前提下,探索完善有效的林權流轉措施,促進“兩山”理論的有效轉化,增強生態成效。
3.5嚴格科學監管,做好“放管服”
堅守“一條紅線”,建立全市重要生態區域保護資料庫,進行科學監管,緊密結合實際,精準施策。推動生態保護紅線落實,明確屬地管理責任,確立生態保護紅線優先地位,實行嚴格管控。建立監測網絡和監管平臺,開展定期評價,建立考核機制,明確的獎懲機制,建立追責制度,強化執法監督,嚴格責任追究。進一步深化林業“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優化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創新監管機制,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促進公平競爭,服務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咸寧市史志研究中心.咸寧年鑒2019[M].武漢:長江出版傳媒崇文書局,2019:321322.
[2]咸寧市林業局.20182019年全省第五次森林資源普查[A].咸寧:咸寧林業局,2018.
[3]咸寧市史志研究中心.咸寧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17.
[4]咸寧市林業局.咸寧市林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A].咸寧:咸寧林業局,2021.
[5]常富智.困難立地造林難點與對策研究[J].河南農業,2019(26):2728.
[6]程金丹,尤森,陳程,等.關于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的對策建議[J].湖北林業科技,2018,47(1):7779.
[7]高文婧.加快推進綠滿萊西國土綠化行動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9(39)16:178180.
[8]王明英.泌陽縣國土綠化工作成效及經驗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1(4):133134.
[9]林曉坤.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策略分析[J].新農業,2020(12):5152.
[10]盛煒彤.關于我國人工林長期生產力的保持[J].林業科學研究,2018,31(1):114.
(責任編輯:鄭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