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萍
【摘 要】 本文根據當前中職機械加工人才培養模式的背景,著重對“三雙合一、校企交替”中職機械加工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實踐探討,使人才培養模式得以完善和提升,適合于中職機械加工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三雙合一、校企交替”? 中職機械加工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一、“三雙合一、校企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背景
(一)政策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把提高職業教育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黨的十八大報告又進一步提出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而現有職業教育在辦學思想上,重知識、輕實踐;在辦學模式上,重應試、輕技能,致使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主動適應市場的發展要求,避免人才培養的被動性與盲從性,培養“適銷、對路、管用”的人才是我校探索和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現實背景
近年來,尤溪縣加快經濟發展,提出“工業強縣”的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和產業調整升級。新興產業正在崛起,并與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企業進行對接,重點培育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機械電子等新興產業。所有這些都為我校機械加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造了新的機遇、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0年我校被確定為“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工程”示范學校,機械加工技術專業作為重點建設的專業之一,我校組織本專業教師進行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調研,通過調查的各種數據分析,形成調研報告,最終制定了“三雙合一、校企交替”遞進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闡釋
關于模式,《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辭海》對模式的定義為:“可以作為范本、模本、變本的式樣。”百度搜索“人才培養模式”,其定義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綜上所述,從表達的結構來看,模式是模型與樣式;從可參考性與操作指導性來看,模式是方法與標準。
“三雙合一、校企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
1. “三雙合一、校企交替”的內涵
“三雙合一”是指:學生員工合一、座位崗位合一、教師師傅合一。“校企交替”是指: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交替培養。“交替”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教學組織與運行,通過三次校企交替實現雙課堂教學,是一種人才培養方式。
2. “三雙合一、校企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定義
“三雙合一、校企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通過建立與運作“三雙合一、校企交替”遞進式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使學生所學的機械加工技術專業理論知識和企業生產實踐得到有機的結合,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從而達到市場對本專業的人才素質要求。
三、“三雙合一、校企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與實踐
(一)研究過程
組織本專業教師進行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調研,先后走訪了15家企業、6所兄弟學校,訪問了22位畢業生和21位在校生,回收調查問卷44份。通過座談、問卷調查、電話交流等方式就本專業的人才需求、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以及專業課程設置等問題進行各方面深入調研。通過調查的各種數據分析,形成調研報告,初步擬定初稿。最后學校又邀請了本行業和企業的多位專家與專業教師一起討論研究,經過論證,及時給予修改和完善,最后修定了“三雙合一、校企交替”遞進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 實施過程
1. 模式運作安排:“三雙合一、校企交替”遞進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運作方式、程序,是通過“三次實習”來實施運作的。
(1)第一學期——認知實習。為時1周,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參觀、認知體驗,使學生對課程所涉及的知識產生感性認識,同時感受企業的工作環境和崗位要求,使學生對將來所從事的崗位有所了解,進行“座位崗位合一” “校企初次交替”。
(2)第四、五學期——跟崗實習。為時2周,教師和學生深入到校外實訓基地,由工人師傅帶領,采用“學徒制”方法,反復實踐,達到熟悉工具的使用性能和使用技巧的目的;另外讓教師和學生都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體驗生產過程,了解企業制造標準,以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實現“教師師傅合一”“校企第二次交替”。
(3)第六學期——頂崗實習。為時一個學期,學生以員工的角色在企業進行全面的實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企業、學生雙向選擇做好準備,也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打好基礎,實現“學生員工合一” “校企第三次交替”。
2. 實施進度安排:
(1)準備階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想大討論,形成共識,成立組織機構,確定試點專業班級,進行專業人才市場調查,適時調整專業方向,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2) 建設階段:
① 課程體系建設: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深度產教融合、全面對接崗位,深入開展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形成了“四橫三縱”的課程體系。即以“崗位能力、職業能力、發展能力”為要求,重構“公共學習領域、專業學習領域、崗位學習領域、企業實踐領域”四大模塊,形成面向職業,強化素養,能力核心的課程體系。
② 教學模式改革:探索具有職教特色、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模式。機械加工技術專業以“三雙合一、校企交替”遞進式的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主線,以生產實踐為載體,再現工廠環境,實踐“理實一體化”教學。
③ 師資隊伍建設:
a. 培養+引進。制定了《尤溪職專師資隊伍建設方案》,優化教師結構,提升教師業務水平。
b. 聘任+管理。健全兼職教師隊伍管理制度,加強兼職教師業務管理和培訓,兼職教師隊伍穩定發揮作用。
c. 監控+考核。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施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履職考核方案,按年度進行考核,確保了教師的培養效果和作用發揮,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④ 校企合作機制運行: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搭建“六位一體”校企合作平臺,是指將“基地、教學、課程、師資、招生、就業”緊密結合(即共建實訓基地、同搭教學平臺、共同開發課程、共培師資隊伍、共商招生策略、共筑就業基地),構成有機的整體,實現校企聯合培養中高職人才。
(3)完善提高階段:邊研究、邊實踐、邊改革,不斷改進、充實和完善人才培養
模式改革方案,使之形成企業高標準創新型、應用型和技能型等人才培養新模式。
四、“三雙合一、校企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特色與成效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
在人才培養上,我們始終圍繞著“一條主線”(即“三雙合一、校企交替”遞進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兩個立足”(即:1. 立足于行業對本專業綜合職業能力的要求;2. 立足于本地區機械企業的發展需要)這一中心來進行的。該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三個特色”:1. “三雙合一”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2. “校企交替”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3. “理實一體化”教學(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學校和企業之間形成“三次交替”,完成“三次實習”和“四個階段”的教學(專業認知體驗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理實一體化提升教學和帶薪頂崗實習教學),而且各個階段形成了一個逐漸遞進深入的過程。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
1. 構建了基于工作任務模式的“四橫三縱”矩陣式課程體系,圍繞這一體系,突顯“二大改革”。
(1)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四橫三縱”矩陣式課程體系。即把課程分為四大領域(“四橫”):公共學習領域、專業學習領域、崗位學習領域和企業實踐領域;培養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三縱”):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和發展能力。且不同的學習領域培養學生能力的側重點也不同。
(2)專業核心課程改革。在課程體系框架下,由行業專家、兼職教師和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確定了“五門專業核心課程”(《機械制圖》《機械基礎》《金屬加工與實訓》《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鉗工工藝與實訓》),并制定了專業核心課程標準,突出“再現工廠環境”這一特色。
2. 在教學方法上,積極探索“1+3”教學方式:即“一種教學模式”(“理實一體化” 教學模式)和“三種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其中,《零部件測繪與建模》精品課程教學以聯合實訓為特征,形成“1+3”教學模式。
3.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建立并運作教師培養培訓“四大工程”,即政策制度保障工程、校本(全員)培訓工程、骨干教師培訓工程、教師下企業實踐工程。培養專業帶頭人2人、骨干教師6人,引進4名高校畢業生。機械加工技術專業雙師比例達到86%,聘請4位兼職教師,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目標基本達成。
五、“三雙合一、校企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啟示與思考
“三雙合一、校企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經驗不足,建設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有三個方面:其一是課程體系建設的框架雖已構建,但課程體系的改革還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如何突出“再現工廠環境”這一特色仍處于探索之中。其二是師資培養有待進一步擴大和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有待進一步地創新,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有待不斷地提高。其三是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建設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六位一體”的校企合作平臺有待進一步加強深入。
所有的這些問題都給我們今后的建設帶來一些啟示與思考,今后我們必須不斷地加快課程體系改革的步伐;加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訓,不斷地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加強實訓基地建設,使“六位一體”的校企合作平臺盡快落到實處,完善專業教師下企業制度,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廣度,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使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地得到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小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