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
【摘 要】 在教育觀念和模式不斷更新和完善的同時,被動學習、灌輸式學習模式漸漸被取代。幼兒園是幼兒學習和認識社會的重要場所,在自主教育理念影響下,環境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啟發性作用。本文以自主教育模式的概念和特點出發,將有序和無序結合到一起,結合實例敘述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方式。
【關鍵詞】 自主式教育? 幼兒園? 幼兒行為習慣
前言:幼兒園教育是幼兒成長中需要親身體驗的教育經歷和過程,幼兒獨特的性格和習慣特點,決定了自主教育是非常適合的幼兒教育方式。教師需要根據幼兒情況,在有序和無序的配合中,做好幼兒行為習慣養成工作。
一、自主教育概念與特征
自主教育與傳統教育的被動學習、灌輸知識模式區別很大,強調幼兒需要親自體驗、積極參與活動過程獲取知識,實現幼兒素質的全面成長。自主教育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主動性與趣味性。只有在幼兒學習環境呈現出趣味性特點以后,幼兒才能主動參與學習,引導與啟發幼兒自主認知和發現各種神奇的事物。通過幼兒對于生活經驗的聯想和感性認知,實現學習與體會世界的目的,完成創造、認知的過程。
二、自主教育視角下的變動幼兒園環境培養幼兒良好習慣方式
(一)注重啟發
環境對于幼兒的成長影響十分顯著,環境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其中硬環境指的就是各種硬件設施,軟環境說的是教師的言語,幼兒園中的文化氛圍和規章制度。過去很多教師認為幼兒年齡小,如果不用強制性的管理方法,將很難約束幼兒行為和表現,不利于幼兒的行為素質培養,因此,教師設置很多的集體規則,但從結果來看,效果卻并不明顯,甚至導致很多幼兒比較抵觸。如果教師和幼兒一起創建的班級規章制度,幼兒能夠更積極主動地遵守和維護。
如過去有些教師要求幼兒飯前便后洗手,很多教師親力親為在水池子邊上監督幼兒的洗手過程,但是在教師的反復強調和要求中依舊沒有養成洗手習慣。此時教師如果強行約束,嚴加看管幼兒,只能獲得短期效果,很難獲得良好的長期效果,被動服從很難解決幼兒不遵守洗手規定的問題。教師不妨親自表率,如教師故意將手弄得很臟,然后當著幼兒的面使用洗衣液和水洗手,讓幼兒認真觀察。幼兒發現,原本干凈的水在洗手過后變得黑乎乎、臟兮兮,教師的手則從原本的黑乎乎、臟兮兮變得干凈光滑。這時候教師還可以播放動畫片,動畫片的內容是動畫人物在外玩耍沒有洗手后直接用手吃餅干,手中的細菌跟隨餅干進入到動畫人物的肚子里,不一會動畫人物肚子疼得直打滾。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幼兒意識到洗手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能夠時刻提醒幼兒認真洗手。
(二)體現幼兒主觀能動性
過去很多幼兒園的阿姨在給幼兒盛飯的時候,喜歡用飯勺使勁壓幾下飯碗中的飯,從而給幼兒多盛一些食物。中班幼兒年齡小、吃飯慢,不少幼兒一到吃飯時間就會愁眉苦臉。有些幼兒吃飯比較快,有些幼兒吃飯相對較慢。吃飯慢的幼兒看到其他同伴吃完飯玩游戲、玩玩具的時候,忍不住也想參與。吃飯快并不是什么好事,很多疾病都和吃飯快有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幼兒園可以讓煮飯阿姨每次盛飯的時候,給吃得慢、吃得少的孩子少盛一些,吃飯的時候組織游戲,比一比誰能掐點吃完飯,控制吃飯快孩子的吃飯速度。通過這樣的游戲,能夠提高吃飯慢的孩子吃飯速度,降低吃飯快的孩子吃飯速度,對保護幼兒健康,維護幼兒園秩序有很好的幫助。
(三)與幼兒一起討論
很多教師錯誤地認為自己是大人,幼兒是小孩,小孩只需要聽大人的命令就行,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看法。強行要求幼兒,只會讓幼兒討厭自己。讓幼兒認可、信任自己,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兒教育質量。
很多幼兒因為力量小且比較懶,所以當讓幼兒拿著凳子到別的場景時,這些幼兒習慣于拖著凳子在屋里走,不僅把地板磨出了一道又一道的口子,同時嘈雜的聲音也影響了別的班級幼兒。很多時候教師強行要求幼兒抬著走,但教師一旦沒有監督,就會有幼兒繼續拖著走,可見強行要求幼兒做什么事情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對于這種問題,教師可以組織討論會,邀請幼兒一起說一說拖著凳子走會有哪些影響,一起討論怎么才能保護自己的凳子朋友。此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回憶別的班級幼兒拖著凳子走時,自己有什么感受。這時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平時的錯誤,大家共同為保護凳子出謀劃策。
結語: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幼兒園教師的不懈努力。做好環境建設,營造每一個人都能遵守規定的良好環境,讓所有幼兒都能自覺、認真、負責地參與環境秩序的保護當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幼兒責任心、責任感,使幼兒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 王柳蘇.3—6歲幼兒良好習慣的分類及其養成困境與策略[J].教育觀察,2020(28):55-57+60.
[2] 楊洋.淺議養成教育在幼兒園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才智,2020(18):218.
[3] 謝志清,陸秋池.家庭教育對幼兒園中行為習慣培養的影響[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