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教育角度分析,核心素養屬于當代教育最終的目標。從高中思政學科來看,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等內容,上述內容相互聯系。在思政課堂當中,應用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應該圍繞上述內容展開教學設計,采用教學策略,建立系統化的課堂教學體系。以下重點探討核心素養在思政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教學
一、 引言
處于新時代背景下,高中思政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核心素養組成要素進行分析。通過分解,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學活動,讓核心素養應用的有效性不斷提升,引領高中生樹立正確“三觀”,形成民族、文化、政治認同感,讓高中生成長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教育者應該肩負新時期育人使命,將核心素養融入思政學科的教學當中,探索育人新路徑。
二、 核心素養應用在高中思政教學中對學生政治認同感的培養
在學生政治認同感的培養方面,筆者選擇“和平與發展時代的主題”這一課作為案例,教學內容和學生政治認同感的形成存在緊密關聯,而且學生已經掌握了政府職能、公民政治生活、政府政治目標相關內容,對于共產黨執政理念以及我國政治制度也有初步了解。因此,本節課教學,可引導學生從國際視野的角度,分析中國的對外政策,對于學生來講也屬于一種考驗,要求其應用以往學習經驗,突破本節課學習難點,讓課堂學習效率更高,逐漸形成政治認同感。
筆者在課前準備了《一帶一路》紀錄片,選擇第一集內容,其中主要是描述了“共同命運”這個主題,對紀錄片的片段進行剪輯,作為課堂上教學素材。同時,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內容,重點選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部分作為背景資料,然后對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取得重大成果的相關數據加以整合。
筆者提出議題“何為時代主題?”要求學生根據其積累知識參與探究活動。通過討論、定義時代主題之后,筆者為其播放紀錄片,通過《一帶一路》片段,引領學生思考,讓學生聯系探究過程,對于視頻傳達時代主題進行驗證,總結經過“二戰”的慘痛經歷以后,世界發展到和平階段;不同時代主題是由歷史所決定,跟隨世界格局不斷變化,步入21世紀,“和平發展”成為全新的時代主題。
組織探究活動,探究內容為“為何習近平總書記以中華民族復興作為國家發展主要目標?”展示背景資料,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信息,在相互討論以后,能夠總結“古中國在世界上屬于發達國家,到達近代,經歷百年恥辱,應該明記歷史教訓,重新將中國打造成世界強國,這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夢想”。學生討論過程當中,為了引導其思路,筆者及時提問“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過改革開放的40年,我國有哪些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如何取得?”學生經過探究,總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我國處于被侵略的狀態,因此,和平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就是戰爭”。此時,筆者繼續引導“當前處于和平年代,我國運用那些政治策略促使社會不斷發展?”在系列問題的引領下,為學生呈現改革開放40年我國社會和經濟發生的巨變圖片,輔助學生參與進行探究,最終總結出“我國對內采取人民民主專政、民主監督策略,要牢記使命,以社會主義道路為核心;我國對外以和平發展的路線為主,在國際事務方面也積極參與,時刻肩負大國的責任感,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筆者選擇民族復興作為切入點,圍繞此概念營造課堂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幾十年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通過上述背景,和學生共同分析“一帶一路”政策的應用優勢,讓學生明確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課堂上始終呈現出激昂熱烈的學習場面,對于學生政治認同感的形成十分有利,能夠將核心素養目標有效落實。
三、 核心素養應用在高中思政教學中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
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可以選擇《生活與哲學》這部分內容作為案例。必修四教材的第一單元主要介紹哲學基本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在第二單元,明確探究世界的方法,真理求索歷程。第三單元強調科學思想、辯證唯物主義二者之間關聯。所以,可以選擇這部分內容作為科學精神培養素材,挖掘科學育人要素。
比如,講授“以對立統一觀點看待問題”的時候,筆者通過分析學情,了解到學生已經學習辯證唯物論、認識論等領域知識,對于辯證方法也有一定程度了解,能夠通過聯系、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因此,可以掌握基本學習方法。本節課重點內容是,要求學生關聯前后知識,建立認知圖式,對于辯證唯物主義形成深刻認識,最終領會唯物辯證階段蘊含的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當中,筆者選擇2019年召開“兩會”事件創設情境。“假如你是一名政協委員,針對藥品問題可以提供哪些議案?闡述理由,明確解決措施。”利用多媒體呈現熱點問題的PPT,適當給予提示,輔助學生深入探究。熱點主題的設立,可以定為“藥品專賣制提案的建立”,基于此主題,筆者提出問題“要解決此問題,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并且引導學生使用“聯系、發展觀點來看待問題”使用上述課程當中積累的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
學生之間合作探究,對于問題概括和深度分析,總結出“要將熱點問題解決,需要了解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梳理主要和次要矛盾,明確二者關聯,兼顧兩點論和重點論,使二者之間相互統一”。由此可見,學生可以掌握用對立統一觀點來看待問題,對此,筆者繼續提問“還可以從哪些角度體現對立統一觀點分析問題?”為了讓學生思考方向更加明確,還可以運用“問題鏈”的形式,搭建思考框架:
問題一:網購是否為新事物?說明理由?
問題二:新事物如何界定?界定過程應該規避哪類錯誤?
問題三:今年出現的新事物有哪幾種,舉例說明?
問題四:網購和傳統購物之間有哪些沖突和矛盾?
問題五:怎樣看待網購未來發展前景?
問題六:如何正確看待社會當中各類新事物的出現?
上述問題可以為學生思考指明方向,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學生討論以后,在腦海當中可以初步總結出答案。筆者隨機提問,要求各小組指派代表進行回答。小組成員可以根據相關問題,重新梳理問題鏈,總結問題核心內容、主要問題、明確思路。筆者再將提問順序打破,重新編輯問題邏輯,依次為“網購是否屬于新事物、以怎樣的標準界定新事物、界定新事物怎樣避免出錯、除了網購以外生活中有哪些新事物、新事物和原有事物存在怎樣的沖突、新事物發展的前景”。對于問題進行重新梳理,整理出問題描述思路,讓學生既能回答問題,又能對新事物展開系統化描述。通過上述教學,引領學生探索新事物本質和成因,改變其盲目接受心理,深度思考新事物形成特點,在日常學習當中能夠形成辨別能力和科學精神。
四、 核心素養應用在高中思政教學中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可以選擇《經濟生活》這部分教學內容。該單元知識內容包含生活消費、收入分配、生產經營等,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到經濟生活當中的一般規律,意識到市場經濟為法治經濟,社會為法治社會,逐漸形成法治意識。
比如,“收稅與納稅”這節課內容的講解。學生之前已經了解我國貨幣、生產和經濟等領域制度,對于投資理財、按勞分配相關法律知識也形成了一定了解。這節課主要通過國家稅收的角度,對于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以及法治意識的重要性進行深度了解。學習以后,學生應該明確稅收含義、特點,了解依法納稅屬于每個公民義務。將法治概念和教學活動相互融合,讓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履行公民責任,可以依法行使監督權利。
在準備階段,筆者選擇和納稅有關的案例視頻,收集和稅收相關法律法規。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課前選擇“某女星偷稅漏稅”視頻信息,創設情境,之后筆者提問“通過該案例,可以呈現怎樣客觀事實?”學生共同探究出“納稅為公民基本義務”。探究階段,筆者提問“稅收特征有哪些?”學生閱讀材料,探究出“稅收強制性”。活動結束以后,文章總結“稅收強制性含義、內容”,之后設定問題“稅收除了強制性,還具備哪些特點?”仍然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對于稅收“無償性”“固定性”以及“強制性”等內容進行學習,筆者再針對“無償性”內容和含義進行總結和點評,基于此提問“若公民不履行自身納稅義務,需要承擔哪些方面的法律處罰?”在問題情境當中,展示稅收法的PPT,引導學生思考“公民需怎樣樹立納稅意識?”之后合作探究“納稅義務、權利和法律等方面的問題”。
通過上述教學過程,筆者引領學生學習本節課核心知識,激發其樹立納稅意識,了解到當公民出現偷稅漏稅行為,應該承擔嚴重后果。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循序漸進引領學生思考,使其了解納稅含義。選擇生活當中偷稅漏稅案件作為素材,拉近生活和政治課堂之間的距離,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并且回答問題過程當中,對于和納稅有關的法律形成初步認識,增強法治意識。
五、 核心素養應用在高中思政教學中對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
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可以從《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內容出發,其中蘊含著公共參與內容要素,包括民主選舉和民主決策,還包括文化生活。選擇這些內容,均有助于高中生公共參與意識的形成。
例如,教學“政治生活——有序參與”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因為必修二教材和公共參與相關的教學內容較少,大多集中在第一單元,學生在學習本節課知識的時候,可能面臨較高困難。對此,筆者通過課前調查的方式,結合課堂學習,讓學生順利形成公共參與意識。學生利用課前時間參與社會調查,將參與公共生活的意識落實到行動當中。課堂上根據所學內容合作探究,概括政治生活參與方法,使學生逐漸參與到公共生活當中。
課前階段,筆者為學生布置調查任務“了解大氣污染內容”,具體包括污染條件、污染情況、污染指標等。課堂上,筆者展示《穹頂之下》紀錄片,重點突出“霧霾污染”片段。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合作匯總調查結果,參與“大氣污染”主題討論活動。在視頻情境當中,對于大氣污染各項問題進行概括。在學生探究階段筆者提問“冬季霧霾現象日益嚴重,可以通過哪些方法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學生們在問題引領之下,均能參與討論,有的認為“可以向環保部門提出建議”;還有的認為“可以撥打舉報專線或者市長熱線”;還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在公共場所宣傳環保知識”。對于學生給出答案,筆者給予肯定,隨之又拋出問題“上述建議哪一點更有效?如何才能發揮公民在環保當中的主體作用?”學生根據引導進行思考,可以總結出,最后一種方法能夠營造優良的社會氛圍,發揮個體在環保工作當中的主體作用。
通過上述教學過程,讓學生體驗公共參與的方法,將理論和實踐相互融合,認識到個體與社會和國家存在緊密關聯,只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問題,讓學生公共參與的意識逐漸形成。
六、 結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在思政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根據議題來創設情境,合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探索。通過合作學習,以探究的方式總結學習內容,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意識融入教學內容當中,體現核心素養的應用價值,讓高中生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安.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8):294-295.
[2]李媛,張靈.建構主義視角下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J].教育觀察,2021,10(27):40-42.
[3]王晨.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改革:解析高中政治課程標準育人路徑創新的雙重向度[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7):152-153.
[4]陳莉麗.基于“四以”教學策略的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路徑探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0(16):29-31.
[5]何玉鳳,周華英.建構主義視域下高中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培育路徑[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5):4-5.
作者簡介:張雷,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宿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