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思維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前階段,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作為幼兒園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游戲分享環節中所提供的問題情境、蘊含的認知沖突、呈現的可視化記錄方式,符合思維發展型課堂的教學特點,適合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然而,當前幼兒在游戲分享環節中,缺少有質量的思考反思。文章提出通過分組研討,拓寬幼兒思維的廣闊性;畫繪所思,提升幼兒思維的獨立性;淘沙出金,錘煉幼兒思維的批判性;墻面展示,提高幼兒思維的發散性這四個步驟,提升幼兒在游戲分享環節中的思維品質,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游戲質量。
關鍵詞:游戲分享;思維品質;游戲反思
學前期是特殊的游戲期。游戲與兒童的需要和興趣有關,游戲展示出了兒童的社會性、情緒和智力的發展。游戲也可以揭示出“兒童思維的整合性”,這種思維不一定與具體學科必然相關,而是更多與他們廣泛的發展目標相一致。游戲可以促進幼兒思維概括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克服幼兒思維的片面性。從皮亞杰的“三山實驗”中可知,幼兒的思維方式是以自我中心思維為主的。他們看問題的出發點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如果要要求他們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就太難了。而通過游戲,就可以克服幼兒思維的片面性。一個完整的游戲過程,應該包含幼兒對游戲的計劃、實踐和反思。而游戲分享環節正是引導幼兒做好游戲反思、培養思維品質的關鍵一環。因此,游戲分享的價值和組織形式值得每個教師去深思。
一、 游戲分享環節應注重“說”與“思”
游戲分享環節是幼兒游戲的重要部分。通過游戲分享環節幼兒能夠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在游戲中遇到的事情,接收來自其他游戲小組的經驗。因此,很多教師認為,在游戲分享環節就是要讓孩子多說,這樣就是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理解孩子的游戲。
但是游戲后的分享交流,很多老師只是停留在讓孩子“說”的階段,而沒有去深入思考在交流中其實更要讓孩子“思”。所謂的“思”,即是幼兒在游戲后的反思,對自己游戲過程的整體回看與思考,對自己和同伴游戲行為的審視。在表達和記錄中重現游戲過程,理解自己的游戲經歷,理解同伴的游戲行為,與自己的思維進行對話。
二、 游戲分享環節培養幼兒思維品質的優勢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改革,教育者們逐漸達成共識認為思維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關于促進兒童思維發展的研究已是頗豐,但是很多都聚焦在低年級課堂教學應用之中。趙國慶等人認為“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為核心目標的新型課堂教學形態”就是思維發展型課堂的要求。他提出問題情境、認知沖突、可視化(顯性化的有效手段)和變式運用是思維發展型課堂的四大核心要素。
游戲分享環節恰有這幾個核心要素的實踐過程。
(一)親歷的問題情境
真實的問題情境既可以激發幼兒的游戲需求,使之成為幼兒的學習動機;又可以反應幼兒的發展水平,使之成為教師推進的有力抓手。
游戲中幼兒的所有游戲經歷以及遇到的各種問題,其反映的是當時當下幼兒最為直觀和迫切的需求,是最為真實、自然的問題情境。這樣親歷的問題情境能夠促使幼兒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在游戲分享環節亟待解決的問題會更有利于學習的發生。
認識到“兒童在哪里”可以使教師“與兒童在一起”(而不是違背兒童的自然的發展趨勢),并且使教師更有可能做出“更好的回應”。兒童在游戲當中表現出的行為反映了他們的“內在需要”和“深層次的智力發展過程”,解釋這些行為可以使教師“更為全面地了解兒童”。
(二)暴露的認知沖突
認知沖突是指認知發展過程中原有認知結構與現實情境不符時在心理上所產生的矛盾或沖突,即認知過程中的“障礙”或“不平衡”因素。由于每個孩子的經驗參差不齊,有的是個體的認知沖突。如個別孩子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醫院主題中的吊瓶;有的是集體的認知沖突。如孩子在游戲中希望通過打結的方式來連接物體以繼續游戲,但是沒有幼兒具備這項技能,只能中斷這個活動。
游戲分享環節是認知沖突集中暴露的一個階段。幼兒在游戲活動后的反思期間能夠快速回憶出自己在游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就是幼兒的認知沖突。這一認知沖突是幼兒學習動機的源泉,能夠激發幼兒解決問題的興趣,通過調動自己的思維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也能夠從這一問題中采取相應的小組活動或集中教學活動來激發幼兒深入思考,在探索過程中達成新舊知識的整合,建立有結構的知識網絡。
(三)豐富的可視化記錄
可視化記錄是幼兒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的顯性載體。思維可視化也常常被稱為“讓思維看得見”。在游戲分享環節有非常多的思維可視化。教師拍攝的各種圖片及視頻集中展示了教師在游戲中的觀察與視點聚焦所在;幼兒記錄的游戲故事則表征了幼兒對游戲過程的思考復盤及簡單反思;個體或團體交流分享后的思維導圖式記錄則實現了幫助幼兒新舊經驗的知識鏈接,促使幼兒思維的延續。
三、 游戲分享環節提升幼兒思維品質的四步驟
(一)游戲研討,拓寬幼兒思維的廣闊性
語言是思維的外顯載體,特別是低幼兒童處于出聲思維階段。他們邊數邊思考,盡可能多的語言表達機會也能夠促進幼兒思維的不斷發展。游戲分享環節要多幫助孩子養成分組研討習慣,以3~5人為宜,共同在相對分隔的空間圍坐,輕聲討論自己在游戲中發生的事情以及遇到的問題等。小班時可以讓孩子們圍著桌子研討,學會傾聽同伴的發言。中大班時可以讓小朋友們自己組織討論,遇到問題可以怎么解決,并用圖畫記錄小組的討論內容在集體中分享。在小組分享中,每個幼兒都有了更多的可以表達的機會,傾聽和講述的過程能夠打開幼兒的思路,聽取他人的意見,從各個角度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全面地思考問題。
(二)畫繪所思,提升幼兒思維的獨立性
幼兒在游戲結束并整理完場地之后可以繪畫自己的游戲故事,將自己在游戲中的直接經驗用繪畫的形式表征出來。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自己在游戲中遇到的事情大致分為:在游戲中遇到的開心或成功的事情與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兩類,并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分類記錄。后期講述時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圖畫內容分類講述,鍛煉幼兒思維的邏輯性(如圖1所示)。
胡澤鍇小朋友在游戲結束后根據本次游戲情況進行梳理,發現了沒有修補圖書的工具,決定下次游戲增加材料。同時發現計時器的使用出現問題。這時,教師就引導幼兒學習怎么使用和看計時器。這一繪畫的過程就是幼兒對自己經歷的游戲的初步反思:自己在游戲中的整體體驗以及自己遇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由于什么造成的,可以怎么嘗試解決等等。通過繪畫中的初步反思能夠鍛煉幼兒思維的獨立性,獨立地思考自己遇到的事情。
(三)淘沙出金,錘煉幼兒思維的批判性
教師在觀看幼兒的游戲故事以及了解小組討論結果的過程中,就能有效采擷幼兒在游戲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將所有幼兒都融入一個集體問題情境中,每個幼兒都能夠積極參與集體討論,發揮集體的思維優勢,使短時間的集體分享時間實現效益最大化。
集體分享的這一環節需要建立在教師的有效觀察以及教育分析上,對孩子的思維批判性地引導也是教師通過語言引導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階段當中的作用就是引導兒童,并提出適宜的問題。兒童可以與同伴分享討論的內容,并能進行輪流和做出適當的回應。教師要引領幼兒理解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潛在的問題,再引導幼兒分析并解決。以小班燒烤店游戲分享為例。
師:今天燒烤店有很多人不排隊,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先請顧客說一說。今天去燒烤店買燒烤的小朋友,誰愿意先來說。
幼1:我去燒烤店,大家都不排隊,我一直叫他們排隊都不愿意。
幼2:有人插隊。
幼:因為他們都很想吃燒烤,所以不排隊。
師:哇,你還猜到他們的想法。你們是不是很想吃燒烤呀,所以都想排第一個呀?
幼:是!
師:原來每個小朋友都想快點買到燒烤,所以往前面擠,那大家都往前面擠,就很快買到燒烤了嗎?
幼:沒有。我一直等都沒有。
師:為什么呢?
幼:因為我們要一個一個給。太多人了就亂了。
師:原來大家都排在前面,燒烤店店員就不知道該先給誰。那如果大家排隊呢?燒烤店的老板員工知道該先給誰嗎?
幼:先給第一個,然后再給第二個,然后再給第三個……
幼:可是隊伍太長了,排后面要等很久。
師:排一隊,隊伍很長,后面人要等很久,怎么辦?
幼:可以排兩隊。
師:我們燒烤店店員有幾個人?
幼:四個。
幼:可是我和雨汐是煮的,少卿和佳萱才是拿的。
師:所以排隊可以怎么排?
幼:可以排在我和佳萱的前面啊。
教師在傾聽中發現幼兒是問題的發現者也是問題的解決者。幼兒自己分析出來了燒烤店擁擠的原因可能是大家都想先買到燒烤,但是擠在一起也并不能夠更快地買到東西,所以更要排隊來提高效率。并在最后引導幼兒發現燒烤店的員工分工合作,多排幾隊能夠更快地吃到燒烤。這一層層剝繭的思考與解決過程能夠有效錘煉幼兒思維的批判性,讓幼兒善于分析,勤于思考。
(四)墻面展示,提高幼兒思維的發散性
小組討論與集體分享后,幼兒的游戲故事以及教師的討論梳理圖例都會在墻面上展示出來。幼兒自由地在閑暇時間過來觀看這些自己參與討論的內容,并且跟自己的反思進行對話,激活更多的思考。“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正是他人的思維引發新思考的印證。幼兒局限于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見識,有時并不能很好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但是在與墻面上其他人的思維碰撞后就更容易出現其他的巧思。
如幼兒在角色游戲的警察局主題中發現扮演警察的幼兒在沒有接到報警時顯得無所事事,就此引發討論:
師:警察局沒有接到報警時,可以做些什么事呢?你們選擇的道具水管還可以怎么用?
幼:可以分隊工作,一隊2人出警巡視,一隊3人訓練演習。水管可以拼成一把機關槍,訓練射擊啊。
幼:我們的煙霧彈也可以用水管直接做呀,很簡單的。
幼:還可以做掃毒機、鋼叉道具呢!
幼兒在當下的討論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是初次的建議較為簡單,且實際操作中有的并不適合。教師并沒有評判,而是將所有的討論內容都張貼在墻壁上供幼兒多次觀看并實踐。實踐后幼兒發現了更多的警察可以做的事情。如結合近期廈門出現疫情的情況,幼兒在多次的核酸檢測中都發現了警察叔叔的身影,他們就再次對“警察沒有接到報警時要做什么”進行討論,增加了自己在生活和電視新聞中看到的警察在維持核酸檢測的秩序、在重要路口的執勤和站崗、在高速出入口的封堵和勸返、為重要的物資運送車或急救車開路、協調人們之間的糾紛等內容。幼兒將這些內容上墻,將個別人的經驗在展示的過程中變成了集體的經驗,運用到角色游戲當中,極大推進和豐富了幼兒的游戲情節,推動幼兒思維向更高程度發展。
幼兒的思維是有價值的和珍貴的。游戲后的交流分享,不僅僅是為幼兒提供“從做到說”的機會,更是應該幫助幼兒實現“從做到思”的飛躍。教師要看到并不斷反思自己組織的分享交流過程是否促進了幼兒思維的發展,才能使教育真正向高質量邁進。
參考文獻:
[1]趙國慶,熊雅雯,王曉玲.思維發展型課堂的概念、要素與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8(7):7-15.
作者簡介:林艷,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集美區杏濱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