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輝,張麗莎
(1.黑龍江職業學院 旅游與人文藝術學院,哈爾濱150080;2.牡丹江師范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中俄跨境廊道區域旅游在一些經典的旅游地出現了旅游緊縮狀態,并且競爭性產品開發出現瓶頸時,提出并充分發展,是有一定經濟意義的,而大多數人會在旅游需求角度出發分析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及其現實意義,而少有從投入角度進行分析。廊道區域旅游為了能長久的吸引顧客,從組合旅游產品的投入分析是有價值的。
1980 年,R.Butler 對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做了系統闡述。R.Butler 把旅游地生命周期分為六個階段,探索(exploration)、起步(involvement)、發展(development)、穩固(consolidation)、停滯(stagnation)、衰落(decline)或復興(rejuvenation),以“S”型曲線建立模型。(如圖1)
在此基礎之上,相關學者又提出了基于投入基礎上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如圖2)。在圖中,旅游投入成本曲線與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TALC)曲線非常相似,都是經典的S 曲線。現考察中俄跨境廊道旅游投入現狀可以從旅游基本設施建設與競爭性游樂項目建設階段兩方面考量。利用廊道旅游地緣優勢,必須掌握旅游地生命周期發展規律。因此,研究中俄跨境旅游視角下廊道旅游地投入狀況,分析影響旅游地吸引力的因素,促進東三省旅游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圖1 Bluter 六階段周期模型

圖2 旅游投入成本曲線
1.邊境旅游模式。目前,僅黑龍江省經國務院批準開展邊境旅游異地辦證業務的地區有13 個。
2.生態休閑旅游模式。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以下三種。一是南部旅游帶,適合休閑、狩獵和觀光探險。二是遠東旅游區,包括季節性的療養區,專供漁獵采集的旅游區域,專供冬季游玩的旅游區域,有滑雪、雪橇等冬季熱門的旅游項目。三是北部旅游帶,旅游模式與遠東地區基本相同。
3.到中國旅游的模式。俄羅斯來到中國旅游主要包括以購物為主的模式和以觀光度假旅游的模式。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演講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倡議的提出為中俄跨境旅游奠定了基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為中俄跨境廊道旅游提供了政策和理論,也給中俄跨境廊道區域旅游提供了契機。一般考量旅游地價值可以具體劃分為旅游資源條件、區域社會條件、廊道生態條件、旅游保障條件及發展潛力等四個方面,以及八大要素與32 個指標考量。(如圖3)

圖3 廊道旅游價值評價體系及指標權重
在此基礎上。分析廊道旅游地投入主要從旅游基本設施建設與競爭性游樂項目建設階段兩大方向考察。內容涵蓋在考量旅游地價值的四個方面中。
一是中俄跨境旅游整體廊道層面。現根據地理空間結構和文化傳播主體的變化,將中俄跨境廊道區域劃分為三個區段(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每個區段都自成體系,有相互競爭,經過巴氏理論分析整體廊道處于發展階段。格局單一,探索旅游空間競爭和空間合作關系的問題研究不多。
二是廊道區段層面處于初級階段,無論是從旅游整體設施還是主題公園等競爭性娛樂項目都處于初級階段。
三是中俄跨境旅游城鎮層面——以黑河口岸對俄方布拉格維申斯克(簡稱布市)為例分析
黑河在廊道資源條件方面,景區交通狀況、內部節點可達性、資源種類方面狀況一般。黑河市在鐵路運輸方面以普通列車為主,沒有高鐵,公路運輸不方便,雖然增加自駕游內容,但是旅游基本設施不完善。季節發展明顯失衡,冬季缺乏旅游產品。黑河冬季寒冷,基礎設施不健全,缺乏像冰雪大世界、雪鄉、冰燈等冬季旅游基礎設施,競爭性旅游產品開發不夠,競爭力薄弱。區域社會條件居民旅游消費水平不高,在于布市跨境旅游方面主要在布市消費,黑河的消費主要是生活用品,旅游產品附加值不高,沒有核心競爭力。現存客源市場潛力缺失,根據黑河市有關資料調查,在2017 年10 月公布的對黑河市具有代表性的四家A 級景區調查分析顯示,游客年齡集中在31 至59 歲,旅游目的地設施、競爭性旅游產品對游客的吸引力不高。
布拉格維申斯克市(簡稱布市)處于遠東地區的經濟邊緣地帶,在旅游基礎設施投入上,俄政府注重投資農業生產,在競爭性旅游產品投入上也非常少。布市服務于旅游地基礎設施老化嚴重,旅游大巴年代久遠,旅游用餐環境質量有待提高,公共場所缺乏中文標識,以及引導性的中國文字,公共場所溝通困難。購物設施不完善,還需換取盧布。兩市跨境也存在著通過收手續復雜,形式單一。
綜上所述,黑河市與布市在景區交通狀況、內部節點可達性、資源種類、游憩使用價值、交通優化潛力等各項衡量旅游產品價值指標上,都處于巴氏理論的發展階段。
旅游地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由旅游資源的品質來決定。旅游地形成吸引力的關鍵就是要形成特色,突出文化。所以,旅游地的開發規劃就更應該注重保持旅游產品的文化性。發展階段,要不斷提升旅游地的吸引要素,促進新的旅游資源的形成。還要不斷促進旅游地發展要素體系的形成,確保旅游地的可持續性發展。
中俄跨境廊道跨越中國三個省,十幾個市,為了提升旅游地吸引力可以探索旅游空間競爭和空間合作關系。可以探索以琿春-哈桑羅先、黑河-布拉格維申斯克、綏芬河-波格拉尼奇三個區域為軸點的旅游競合模式。隨著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新型的旅游區域關系的關鍵,已經發展到以合作為主競爭為輔的即競爭又合作的模式。三個區域旅游資源豐富性和差異性并存。可以將空間競爭轉為區域合作在共性中尋找個性,尋求共同發展。三個區域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平不同,有的地區還不完善,可以通過區域性競爭與合作促進各地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促進廊道的連通、旅游保障條件的提高。
資源網絡系統是廊道旅游系統的一個重要子系統。把需求和投入相結合,其中分析目標顧客群的類型偏好,游客的出行時間空間結合各節點進行分析。通過公交車站點、服務節點、緩沖景觀節點,實現功能性節點的優化,服務于游客的需求,同時在競爭性旅游產品項目的打造上下功夫提出“森林浴場”“主題公園”“風情表演”等旅游地投入,服務于游客需求。并至力于打造人行路徑、車行路徑,通過旅游地的路徑投入提升旅游地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