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芳 李 響 于惠舒
(沈陽工業大學 遼寧 沈陽 110870)
當代大學生中,“00后”已成為“主力軍”。他們思維活躍、知識面廣、價值追求多元化,具有鮮明的平等意識,崇尚個性張揚,追求自我實現。面對新的學生群體,傳統的說服和灌輸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適應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求。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體驗,肯定個體自身價值,挖掘個體自身潛能,激發個體內在力量,這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提供了理論基礎。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有利于從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和積極體驗出發,有效把握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動因,培養學生積極人格特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塞利格曼(Seligman)首次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概念。積極心理學是利用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美德和發展潛力的一種心理學思潮。[1]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體驗,強調人的價值,重視個體積極品質的培養。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積極的情緒和體驗。Fredrick認為,某些積極情緒,如高興、滿足、自豪、興奮等,能夠拓延人們瞬間的知行能力,增強人的個人資源;二是積極的人格特征。Hillson和Marie指出,積極的人格特征包括正性的利己特征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兩個獨立維度。積極的心理品質或人格力量可以緩解心理疾病,即通過識別和增強個體自身固有的積極心理品質,能夠有效對心理疾病進行預防,從而增進心理健康[2];三是積極的社會環境。積極心理學家認為,積極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有利于個體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問題化、消極化的視角看待學生,偏重對學生“問題”的關注,忽視對學生內在潛能的激發;偏重糾正學生的“問題”,忽視挖掘和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偏重批評與說教,忽視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3]這一教育理念往往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期待與自我效能,減少自我認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積極心理學以積極視角看待學生,致力于開發與培養人的優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論與理念,能夠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積極轉型,在關注學生問題、改正學生不足的同時,更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注重挖掘學生的個人優勢和積極品質。[4]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說教、批評教育、講座宣傳、理論宣講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學生被動接受,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然而,在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和方法,能夠激發人內在的潛意識結構,調動學生主體性。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可以通過團體訓練、素質拓展等形式開展。這能夠營造一個積極和諧的心理教育環境,提升學生參與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調動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促使學生內化知識、感悟情感、培育品質,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包含過硬的身體素質、較高的專業素養,而且包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完善的人格品質。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忽略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缺乏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等問題,對積極心理學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出了必然要求。在個體層面,積極心理學的融入更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升學生的主體價值,促進學生的積極品質培養,挖掘學生自身品格優勢與美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集體層面,積極的環境和氛圍能夠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的優勢,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高校“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實現。[4]
一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教育過程中應堅持以人為本,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人價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引導學生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二是積極教育理念。教育者要關注學生的積極品質、優勢與美德,引導學生充分肯定自身優勢,善于挖掘自身資源和潛能;采用積極視角看待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看到事情背后的正向動機,傳遞積極力量,激發學生自我改變的信心和動機;三是個性化教育理念。教育者要公平地看待和對待每名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理解學生差異性,包容學生的缺點與不足,善于發現學生優點與長處,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培養,做到因材施教,引導每名學生發揮自身優勢,成為社會有用之才。[5]
一是主體性原則。學生不僅是教育客體,也是積極認識和主動行為的主體,學生自覺地學習和自覺地踐履的過程,就是主體性發揮的過程。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教育者的單向灌輸,更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雙向互動。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二是實踐性原則。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重在實際生活中的實踐,而不能只限于相關知識的學習。因此,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更強調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方法、理念運用于實際生活,樹立積極心態,正面看待身邊的人事物,積極應對困境與挫折,在實踐中磨練積極心理品質;三是個性化原則。每個學生的認知特點、思維方式、心理特征、心理需求存在個體差異,在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采用個性化的教育方式,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構建“四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強化積極理念滲透,增強積極體驗浸潤,突出積極人格培養,重視積極組織構建,不斷在教育方法、教育載體、教育內容、教育環境等方面改革創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力量和美德,提倡發揮個人優勢,挖掘自身潛能,實現個人價值。將積極心理學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摒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學生缺陷與問題的做法,采用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于發揮學生主體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1.善用賞識教育,激發學生動力。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積極的優勢與美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欣賞的、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生,善于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的成長,幫助學生提升自我效能,發現自身優勢,樹立自信。每個人都有被尊重、被認可的心理需求,大學生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看到優秀學生的優勢,而且要善于發現“問題”學生積極、正向的一面。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抱著賞識的態度,這符合個體自尊向上的心理特性,能夠走入學生內心,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發展積極的行為方式,促進學生成長成才。[6]
2.引導合理歸因,調整學生認知。歸因是指個體對事件及其結果的原因做出具體的解釋和評價。積極心理學倡導個體對事件進行合理歸因、樂觀解釋,即把積極事件歸因于內在的、穩定的、普遍性的因素,而把挫折事件歸因于外部的、暫時的、特定性的因素,這有助于個體形成積極的認知方式,體驗積極的情緒情感。[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合理歸因,培養學生樂觀的解釋風格,使學生在面對挫折與困境時能夠快速恢復心理平衡,有效積極面對。
3.還可以通過語言鼓勵、積極心理暗示、行為支持等積極教育方法,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與力量,激發學生自身潛能,鼓勵學生自我挑戰,完善品質,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積極的情緒、情感能夠拓展個人資源,促進個體認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考慮學生心理需求和特點,加強教育實踐,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不斷創新和拓寬教育載體,增強教育的感染力,提升教育質量。
1.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一方面,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有效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自我覺察與自我探索,使學生由聽眾轉變為教學的參與者,從被動接受引向主動探究知識,達到學會自我成長的目的;[8]另一方面,積極開展主題教育、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課外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體會參與其中的樂趣、意義與價值,產生情感共鳴,提升思想境界。
2.堅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充分考慮00后學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需求,突出融媒體宣傳的時代性特點,堅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增強教育活動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一是做實、做精線下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真實感受、真切體驗,學有所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二是占領、充實線上教育陣地,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網絡陣地,弘揚正能量,營造積極氛圍,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積極的情感。
3.堅持個體咨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一方面,開展個體心理咨詢,針對學生在學習、交往、情緒情感、戀愛、擇業和適應等方面的問題,給予積極引導,挖掘學生解決自身問題的資源和優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人格完善;另一方面,針對學生共性的、發展性的問題,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讓學生在體驗式活動中探索自我,在感悟、分享、討論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和深刻的反思,促進自我成長,形成優良的心理品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學生需求,培養學生積極心態提出了具體要求。
1.培養積極的認知方式
積極心理學提倡個體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做出積極解釋,并從中獲得積極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培養學生積極的認知方式,引導學生善于發現消極事件背后的正向動機或正面意義,使學生形成對事件的重新認識和積極構建,找到前進的方向和動力。[7]比如,對于因考試失利而情緒低落的學生,在耐心傾聽、積極共情的基礎上,要引導其看到考試失利背后的意義,如這可以提醒自己反思在學習方法、努力程度、時間管理等方面是否需要改進和完善,幫助自己找到考試失利的原因,從而明確努力的方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挑戰。
2.塑造積極的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和彼得森(Peterson)認為積極心理品質擁有洞察力、善良、團結合作、充滿希望等特點,并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6種普適性的美德(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和精神卓越)和24種積極特質。[9]積極心理品質對個體認知、情感、行為方式具有重要影響,能夠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增強抗挫折能力,提升主觀幸福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特征,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和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挖掘學生積極品質,培養學生積極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積極心理學認為,環境影響個體的經驗獲得和成長,積極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對個體積極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高校構建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首先,堅持育人為本,整合學校各方面資源,樹立課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心理育人理念,營造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10]其次,建立一支具有積極教育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教育者作為積極心理學的踐行者,提升自身幸福感的同時,重視每一名學生,幫助學生挖掘自身積極因素,給予學生必要的支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教育主體與客體的對立關系,實現教育主客體積極的互動,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再次,構建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專業特點和心理需求,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吸引力強、參與度高的校園文化活動,增進學生積極情緒體驗,強化學生興趣和愛好,提升學生素質和積極人格;最后,高校應加強與社會、家庭的聯系,發揮社會資源的教育作用,完善與家庭的交流溝通機制,形成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合力。
綜上,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構建“四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有效地實踐該教育模式,并開展實證研究,不斷完善教育模式,是今后值得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