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王 迅,郭 孟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化學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當前,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迫切需求大量新型工科科技人才。為培養一大批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國家大力推動工程教育改革,高校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本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新模式應運而生。大類培養的新模式、本研貫通的培養方案以及多維度的教學改革對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從本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過程及方式出發,提出要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在學生教育中凸顯連續性、前瞻性及適應性,構建“N+1+1”的學生管理體系,創新本研一體化學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在“新工科”大背景下,本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滿足學生連續性培養、多樣化成長的需求,是加強拔尖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舉措。其目標是面向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培養基礎寬厚、專業精深、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本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自實施以來,主要依托校內外優質資源,打通各類學科基礎,實行大類培養。統籌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科研、實踐等活動,系統設計貫通本研的培養方案。組建精英教學團隊,強調問題導向,加強探究式、參與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改革。配置學術導師及學業導師指導學生開展學術研究及國際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以工科院校本研一體化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關于本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調查。共計發放問卷380份,回收有效問卷375份,有效回收率達98.68%。其中,男生共計230人,女生145人,學生涵蓋了大學本科一年級至三年級。調查結果顯示,82.67%的學生對本研一體化培養模式非常了解或比較了解,同時這些學生也明確本研一體化的培養目標,74.67%的學生對本研一體化培養模式總體評價較好及以上,同時有57.33%的學生表示如果再給一次選擇的機會,還會選擇進入本研一體化班。對于本研一體化模式下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82.67%的學生對當前模式下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滿意,不滿意的主要體現在學生管理方面。關于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誰發揮最主要作用的問題,64%的學生認為學生自身應主動作為。對于日常的管理工作,90.67%的學生認為本研一體化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更應側重于學風建設和習慣養成。另外,89.33%的學生認可班主任、學術導師在學生教育管理中發揮的作用。而對于提出的研究生參與本研一體化模式下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58.67%的學生認為研究生參與本科生教育管理,可以在學習科研、課程指導、實踐能力等方面提供顯著幫助。最后,對于當前的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制度不健全、監管力度不夠、創新不足等是學生反饋最多的問題。同時,學生還提出了科研與課程的時間分配不均、學生參與管理積極性不強等問題。
綜合以上調查研究,目前本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得到了多數學生的認可,并認為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應該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主動作為,積極配合相關工作。但是對于目前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應在管理制度、過程監督及創新性上下功夫,并對于研究生參與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所能做出的貢獻給予了肯定。
在前期查閱文獻、分析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通過走訪高校、分層次深度訪談、定期總結研討等方式積極探索本研一體化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教育以人為本,而施教的各個環節也主要依靠人去具體實施。因此,在人才培養新模式中,人的作用尤為重要,要充分發揮各個角色的主觀能動性與創新工作能力,分工配合,下好“一盤棋”,共同助力本研一體人才培養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作為領導者,應做好頂層設計,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的最新政策方針,把本科教育從“狹窄的專業化教育”中解放出來,切實推進大類培養、寬口徑專業教育、國際化培養等教育教學改革[1],統籌設計本科和研究生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制定配套齊全、規范合理的規章制度。作為執行者,應全面掌握本研一體化新模式下人才培養的定位、目標及培養過程,吃透政策文件精神,將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落細落實落地。作為監督實施者,應全面把握實施的整個過程,加強監督指導,定期總結分析,做好上傳下達,及時反饋問題、解決問題。而作為教育的主體,學生應加強自我教育管理意識,在總目標下設定各個階段的目標任務,并按照高標準、嚴要求執行計劃,過程中加強自我監督,并在不斷總結與反思中創新方式方法,更好地做好自我提升。
本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貫通本研的教育教學,且是一個長時段、創造性、綜合性的人才培養過程。基于這樣的考慮,在人才培養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注重教育的連續性、前瞻性及適應性。第一,強調教育的連續性。一是教學科研的連續性,在最初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就應突出連續性教育,讓學生及早地接觸科研實踐活動,保證能夠延續地開展。二是個人發展的連續性,提前做好長遠的規劃和設計,過程中加強引導,做好人才的深度延伸培養。第二,突出教育的前瞻性。本研一體化培養模式的目標是培養綜合性的創新人才,因此要加強前瞻性、創新性教育,加強問題導向,創造性地將探究的態度、參與的形式、討論的方法、創新的思維等要素深度融入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并通過科創沙龍、學術交流、國際聯培等形式,保證教育是與時俱進的,是開拓創新的。第三,做好教育的適應性。貫穿本研甚至本碩博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不少挑戰,遭遇很多困難。因此,更要加強學生的適應性教育,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
目前,本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生管理體系主要依托輔導員和班主任開展相關工作,并為學生配備了學術導師和學業導師,有著較為完備的管理體系與運行模式,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師,主要負責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及學風建設,做好日常監督和優良學風的營造。班主任由專業教師擔任,負責對學生的學業規劃及專業發展方向進行指導。學術導師主要在前兩年組織學生定期開展學術研討,鼓勵學生進行國際交流,營造學術氛圍。學業導師從第三年開始,對學生的學習、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進行全面指導,并做好后續的培養工作。但是,看似完備穩妥的管理體系,卻缺少了有機的聯合和有效的運作。因此,在問卷調查及查閱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N+1+1”學生管理體系。
在“N+1+1”學生管理體系中,輔導員、班主任、學術導師、學業導師等教師作為本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的N個護航者,負責學生全面的管理工作。引入研究生作為學生的導學師,發揮朋輩引領作用,成為溝通教師學生的橋梁,成為整個體系中發揮獨特作用的“1”。同時,注重發揮學生本人的主動性,做好潤滑劑,成為體系中最為重要的“1”,使得三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為學生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研究生參與本研一體化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較少,但效果較好。研究生通過在思想、學業、創業、就業和健康等各個方面發揮領航作用,發揮在本科教育管理過程中的同伴教導優勢[2]。同時,以其自身經驗,做好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其他的管理體系中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作用發揮,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作為潤滑劑更好地接受教師及研究生的指導和幫助,才能使得各方的聯合作用發揮到最大。
創新性地提出了“N+1+1”的學生管理體系,充分發揮教師的聯合作用,引入研究生發揮朋輩引領作用,同時強調學生本人的潤滑劑作用,使得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為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創新人才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