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都德作品中的祖國愛對黎烈文作品創作的影響"/>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程 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黎烈文(1904—1972),湖南湘潭人。筆名林取、六曾、亦曾、魏前、尊寒等[1]。少年在湖南湘潭讀書,20歲進上海商務印書館任職。后赴日本、法國留學,入地雄大學、巴黎大學研究院讀書,專修法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后歸國,任多個報刊的編輯,而后在臺灣地區三十多年,因為受到政治的牽連,所受到的傳訊、折磨。他沒有改變任何的想法,如一始終地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兢兢業業的奮斗一生。
在談論文學作品中祖國愛以前,首先要將祖國愛這個名詞研究清楚。法國文學家梭維斯特在屋頂間的哲學家中借著退伍的殘廢軍人勺孚爹的口說道:
“你也許從來沒有想過祖國是什么。那是環繞著你的一切,將你養育大的一切,你所喜愛的一切!你所看見的這片田野,這些房屋,這些樹木,這些在那邊笑著走過的少女,這邊是祖國!那些保護你的法律,那償付你的工作的面包,你所交談的言語,你從那些和自己共同生活的人與事物得來的快樂與悲哀,這便是祖國!你以前曾在那里看見過你母親的那小小的房間,她所留給你的回憶,她所長眠著的土地,這便是祖國!你到處看見它,到處呼吸著它!你去想象一下吧,我的孩子,你的權力與義務,你的情愛和你的需要,你的回憶和你的感激,把這一切集合在唯一的一個名稱下面,而這名稱便是祖國!”[2]
梭維斯特詳細解釋了祖國的意義,也解釋了什么是祖國愛。黎烈文在論文中寫到文學作品中表現的祖國愛有正反兩面:從正面歌頌祖國,描寫人們對于祖國的眷念,固然是表現祖國愛,而從反面抵抗一切加于祖國的侵犯,詛咒那些外來的破壞祖國的敵人,也是高度的祖國愛。
法國文學中的祖國愛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古老的歌頌祖國愛的屬法國文學的武勛之歌,即多頌英雄事跡的忠君愛國之作。法國本土在經歷了英軍的蹂躪、普奧聯軍的侵入,普法戰爭很多作家將這些事跡寫入了文學作品當中,激起了人民的同仇敵愾之心。而當中影響最大、最有成就的就是都德的作品。
黎烈文在1932年旅法留學歸來之后,任法國哈瓦斯通訊社上海分社的法文編輯。中國正遭日本的侵占,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卻無作為,對日本的侵略選擇一再的妥協就是為了避免沖突。黎烈文的青年時期經歷了五四運動,他是《新青年》《小說月報》的忠實讀者,每一期他都要細細品味,他熱愛著祖國,具有五四先進的思想,他留學歸來不管是創辦的還是主編的報刊,對無作為的國民政府進行批評,宣揚愛國和民主主義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他歸國創作的作品中也體現著祖國愛。黎烈文的文學創作是與他對法國文學的學習、閱讀、譯介和自覺接受分不開的,這在他的作品中有著明顯的體現。他的作品中有著很多法國文學家的余音,其中就有都德的身影。對于黎烈文與法國文學之間的關系研究,本文著重探討黎烈文與都德之間的聯系,論述都德在小說中表現祖國愛和營造氛圍這兩方面對黎烈文作品的影響。
在1870年,法國本土隨著普法戰爭的爆發,都德曾以志愿兵的身份參加戰爭,他對使法國受到挫敗、以此喪權辱國的戰爭,具有深刻的理解,他的短篇小說《星期一的故事》,大部分便是普法戰爭的事,同時也是法國人民的痛。都德在這本小說里發揮了他高度的祖國愛。
《最后一課》是《星期一故事》中的第一篇,黎烈文認為都德僅僅只借被割歸普魯士的亞爾薩斯省的一個鄉村小學以后不準再教法文的這一殘酷事實,喚起法國人的強烈的祖國愛。語言文字是立國之本,一旦土地割歸異族,從此不能使用自己的語文,這是最令人生亡國之悲并激起祖國受之情的。都德就運用這一事實從好幾方面描寫小學教師、小學生以及村中父老等人的祖國愛:首先,他寫小學生因為自己過去不曾好好用功學習法文,以后想要學習卻已沒有機會,覺得不勝悔恨。語言文字既等于祖國的代表,因而他對這即將和自己告別的祖國感到無限依戀。其次,他寫在這小學教了四十年的教師漢麥先生,在這快要和大家分手的關頭,語重心長地作了一番演說。他說法國文字是世界上最美、最清晰、最合理的邏輯文字。他要大家保存法文,永遠不要忘記。他說一個民族做了人家的奴隸,只要保存祖國的語言文字便還有翻身的日子。再次,都德寫村中一些重要的人物都來參加最后一課,他們面帶愁容地坐在最后幾排座位上,充分表現對于即將告別的祖國語言的留戀。尤其那位年老的赫叟,他帶來一冊古老的初級法文讀本,當老師教班上的幼年生練習拼音時,赫叟也帶上眼鏡跟著那些孩子學著拼讀字母,這情形實在令人深刻感動。最后,都德這篇小說字數不多,也不能算是刻意經營的,但因為他描寫的少數人物的感情的真摯,全篇洋溢著一片祖國愛,使人讀來不知不覺地引起滿腔的同情,不單是法國人,甚至對一切遭遇相似的民族,都是一篇具有影響力的作品[3]。
《柏林之圍》也見于《星期一的故事》中。這篇小說題名雖然是柏林之圍但實際寫得卻是巴黎之圍的故事。都德借著一位醫生的口述,講了一件巴黎被圍時的故事。黎烈文認為這篇小說里面的人物不超過三個人,情節非常單純,完全出自一位醫生之口,但在寫朱屋上校聞敗而暈倒,聞勝而痊愈,最后因親見普魯士兵進入巴黎而病死在臥床之上,一種無與倫比的強烈祖國愛,令人讀了實在深為感動!不過這篇小說有一個缺點:都德所寫的朱屋上校是拿破侖一世的舊部,他不免深深地刻著拿破侖的帝國主義思想,他不忍法軍戰敗,不愿見普軍攻占巴黎,這是出自他的愛國心,這是值得贊許的,可是另一方面,他卻又天天希望法軍在普魯士境內步步進展,最后攻克柏林,這是很明顯的帝國主義的侵略思想,這種思想是不對的,是不應該宣揚和鼓勵的,所以從內容方面來說,這篇《柏林之圍》沒有《最后一課》的意義純正,因為《最后一課》是單純的激發祖國愛,不含損害他人的思想。
《小間諜》寫的也是普法戰爭巴黎被圍時的一個故事。都德在這三五千字的短篇內,運用心理分析手法,寫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小斯當,因受另一個孩子的引誘,為了少數銀錢而出賣祖國,使祖國蒙受莫大的損傷,因此受到良心的責備,將一切經過向他父親告白。黎烈文認為都德在寫小斯當的受良心譴責是采用了修辭學上的累進法逐步發展,并沒有形成一種不合理的突發行為。小斯當本質上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他只是為了金錢才一時糊涂,受了壞伙伴的引誘,因此當他們出城去的時候,那壞伙伴以謊言欺騙哨兵,要求讓他們出城的時候,小斯當聽了便羞愧得頭都抬不起來。這是他第一次受良心的譴責,愧對祖國的戰士。后來當他們出了城,走進了義勇軍的大哨站,受到一個好心的老士官招待時,小斯當竟渾身發抖,作者說這不是因為寒冷,而是由于恐懼,由于羞恥……在此表明了小斯當沒有泯滅天良。在離開了義勇軍的大哨站,朝著普魯士陣地前進時,小斯當一直在勸周圍的孩子回去吧,他知道背棄祖國是不應該的。到了普魯士那邊,小斯當就發現一個年長而比較嚴肅的普魯士人,用著一種帶著憐愛和責備的眼光看著他,于是小斯當便感到有一只無形的手壓在他的心臟上防止心臟的跳動。為了逃避這種痛苦,他就喝起酒來。在這里更進一步地描寫了小斯當背叛祖國受著良心的譴責。等到平分了出賣祖國獲得的銀錢回家之后,夜間聽到大炮在響,聽到國民兵集合開上前線去增援,小斯當再也忍不住在他胸腔中愈來愈厲害的痛苦,只得將他出賣祖國的全部行為告訴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聽到以后,從壁上取下槍來,頭也不回地要去將他兒子賺來的賣國錢還給普魯士人。都德借著小斯當的悔恨和父親的果決,表現了他們父子兩人高度的祖國愛。
都德的作品并不和一般自然主義派的作品一樣僅僅表現丑惡而使人絕望的人生,他嘗試在悲戚的情調上加上快樂的氣氛,把眼淚與微笑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是極端引人同情和合乎人性的。而黎烈文的文學作品當中,也是讓人感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他的散文中抒發了他的真情實感,也同都德一樣,無論是心理描寫還是敘事的方法,黎烈文的作品也有著祖國愛的表現。
在黎烈文出國留學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異域風光,也感受到了來自弱國在強國留學學生隨時都能受到來自外國人帶來的心靈創傷,但他的字里行間都顯露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在《人頭稅貼》中,寫在法國留學時,每年都要交錢去領身份證明書,這身份證必須隨身攜帶,不然就會有想不到的麻煩,但去領這個身份證明的過程也是異常艱辛,得“一早起身,匆匆地吃過點心便往警察廳跑去,”排在一列長長望不了頭的隊伍后面。“好不容易進了頭門,進了內院,上了扶梯,一層,兩層,看看快要挨近辦事人的柜子了,”但是辦事的到了下班時間,黎烈文又只能帶著沒有吃過午飯的餓肚子和一雙站得酸痛的腿,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去。第二天他又得起得很早,重復前一天的流程。后來他才知道,每年一度的調換身份證明,實際上都是為了收取一筆人頭稅貼。他還記起:“在巴黎警察廳整天餓著肚皮排隊去繳人頭稅的外國人,都是一些衣衫襤褸的工人和商販。他們的言語非常難懂,好像都是文化落后的小國人民。我不單沒有在那里看到一個服飾高雅的英美紳士,連日本人都從來沒有遇著過。我想他們也許不要人頭稅,也許另有辦法,總之,是絕不至于像我們一樣苦惱的。”[4]在黎烈文的散文里敘述著外國人給留學生的優待,簡單明了,每當想起這些黎烈文都是深深的詛咒和憎惡。國家的弱小,使旅法留學的過程異常艱辛,他是多么希望國家能強盛起來。在《由上海到巴黎》的長篇散文中,黎烈文記錄中國人無端受辱的事跡更多。西貢的公園里,六個中國人在一張躺椅上歇腳,其中一人倚靠在椅背上,就被警察帶進公園事務所里,罰款四角,無論怎么辯解都沒用。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是一個中國人。如果是一個白種人,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說中國這也不好那也不好,而且從不稱為中國人(Chinese),口口聲聲叫著中國佬(China-man)。“不知他究竟憑什么資格和理由給我們侮辱?這種人間歧視,不正拆穿了那些平等、博愛的高論不過是謊言了嗎?”[5]接連幾個反問,黎烈文的滿腔憤慨,使他說道,從前在國內聽過許多人說中國人平等、博愛,比任何國人都要好,這話等于放屁。所以他寫下了:“中國人的恥辱是只有血才能洗凈的!今日中國的青年應當每人都有流血的勇氣,應當每人都有流血的決心,并且每人都應當預備多量的熱血去洗凈那沾在自己面上的臭屎!我們所受于外人的一切恥辱!啊啊,被侮辱了的中國人啊!我們應當一齊興起!我們應當睚眥必報!我們應當流血!報仇!”[6]當時多少在國外的留學生在種種不公平的對待下,發自內心的呼喚,希望祖國強盛起來啊。黎烈文的這段憤激的文字,也正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呼喚。因為熱愛著祖國,所以他痛斥賣國的行徑。當旅行的船倚靠在香港港灣,他坐著車把香港的大街小巷都游走過了,真心覺得這里風景極佳,一想到這樣的好地方已經讓給外國人了,他就覺得罪該萬死。黎烈文痛斥這一切,他的愛國情懷使他寫下如此極端的語言,留學歸來之后,他為祖國的文化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盡管自己生活得也很緊張,可熄滅不了他對祖國的愛,熄滅不了他翻譯和創作作品的火熱。黎烈文不是叛離祖國、出賣靈魂的人,他是有骨氣的中國人[7]。
在《逃兵》中,講述了因為軍閥的混戰,導致人民生活的非常困苦,人人自危,隨時都能受到生命的威脅。他惋惜,他痛恨,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敘述著人民遭受的苦難,他希望國家強大起來,人民站起來保衛自己的國家,在那黑暗的歲月里,他的文字是一盞明燈。他的作品本身就是對生活的細致解讀,著重敘述層面的真實,語言雖然樸實無華但情節確是波瀾起伏。
黎烈文作為中國人,對家庭兒女的教育和要求也是極為嚴苛,他在給女兒慰之的信里寫到:關于交男朋友的事,你告訴我們:“我不胡嫁外國人的。放心好了!”有了你這句話,我就真的放心了,你父親我是一個愛國者,我絕不愿意自己家庭骨肉之間,出現一些非我族類的混血兒。我年輕在外國時,也曾有過和外國小姐結婚的機會,但我懸崖勒馬了。我極以遇著冰媽媽和你母親為幸福,以得到你們兄妹姊弟為驕傲,因此我也希望你們若一和外國人發生超友誼的感情時,要懸崖勒馬[8]。黎烈文的心情和想法更能揭示出他的一顆愛國之心。
都德是現實主義的學者,而黎烈文的作品也帶著現實主義的味道。現實主義的三個特點:一是細節的真實性、二是形象的典型性、三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11]。細節的真實性指的是要有真實的細節描寫,用歷史的、具體的人生圖畫來反映社會生活。現實主義作品是以形象的現實性和具體性來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讀者觀眾如入其境。形象的典型性指的是通過典型的方法,對現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征。可以說,典型化是現實主義的核心,是區別于自然主義的標志。經過藝術加工,創造出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12]。
都德是法國現實主義小說家,他是著重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讓讀者感受到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真實感,他對人物所處的環境塑造,是通過作家自身所處的環境來塑造的,獨特環境里去塑造典型的人物,根據作品自身的場面和情節展現出都德自己的愛恨情仇,而不是借著人物的口去展現。從客觀的角度來判斷世間萬物,冷靜的挑選典型事物,再去作品中還原典型,展現真實。都德的真實就體現在讀者對作品進行閱讀之后,從人物背后、心理活動、所處環境去感受,這種真實就是精神層面。黎烈文展現的是一種敘述層面的真實,和都德一樣,黎烈文的文學創作都是來源于生活,通過自身環境來創造文學作品,他是從一種主觀的角度,把自己生活中典型的事件、人物,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在發表自己的言論,給讀者一種通過作品就能認識黎烈文本人的感覺。他的作品也都是帶著現實主義來創作,作品中也顯現著都德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