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瑤 湖北文理學院
短視頻已從粗放發展階段進入平穩階段,Vlog成為刺激短視頻發展的新形式進入受眾的視野,相較于短視頻,Vlog更強的個人屬性,使其擁有較大的社交潛能。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Vlog用戶規模為3.68億人,預計到2021年,用戶規模達4.88億人[1]。被視作下一個風口的Vlog經歷粗放式發展后,被各大主流媒體重視,全國兩會及地方兩會報道中,不少主流媒體用Vlog的形式報道新聞,如奧運會期間新華網推出欄目《高導的奧運Vlog》,兩會期間新華社的《張揚兩會Vlog》、央視的Vlog欄目《大國外交最前線》等。
借助Vlog的形式,主流媒體有效地緩解了渠道失靈、信息觸達率低等問題,例如#兩會VLOG#微博話題的閱讀量到達5.7億,討論達到13萬次,原創人數達2436人。為進一步提升新聞在年青受眾群體中的傳播效果,不斷升級主流媒體報道新聞的專業素養,本文將以傳播效果為切入點,重點研究當前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中運用Vlog的方式,以期明確Vlog在傳播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并對“Vlog+新聞”創新不足進行反思。
1.生活化選題角度
一方面,在傳統重大新聞的報道中,媒體多聚焦于關于國計民生的硬新聞,選題多關乎宏觀層面,強調新聞的權威性與嚴肅性。近些年,主流媒體意識到在傳播內容、新聞選題方面已與當代青年觀眾的信息需求和文化審美產生錯位,開始利用社交媒體、動畫、直播、H5等形式報道新聞,然而“舊酒裝新瓶”的方式并不能解決錯位問題,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的選題角度使得新聞與觀眾間始終存在著巨大的情感距離[1]。Vlog通常讓受眾以制作者的第一視角接收內容,當其運用于新聞的報道中,可以通過記者的帶入生活化的話題,消解時政內容的嚴肅性,例如新華社策劃的系列欄目《張揚兩會Vlog》中以記者在兩會采訪活動中需要用到的設備作為選題,通過“開箱”這一生活化的切入點展開敘事,激發受眾的好奇心(見表1)。

表1 Bilibili《張揚兩會Vlog》相關數據
另一方面,Vlog的選題更適合拍著花絮、幕后等內容,作為對新聞熱點的補充。它關注“副話題新聞”,即圍繞熱點展開的、核心主題以外延伸而來的熱點周邊新聞。Vlog出鏡記者通過報道新聞現場幕后的故事、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悟等,不但能夠吸引年輕受眾的關注,并且能夠達到補充、豐富重大新聞報道內容及細節的效果[2]。
2.社交化傳播目的
從“傳者本位”思維出發生產的傳統新聞,依托權威信息來源和固有渠道觸達受眾,傳播目的的中心在于新聞內容的傳達;而運用Vlog形式生產的新聞側重于故事化敘事,通過與受眾對話、分享的形式,讓觀點更容易為受眾所接受。由于內容上的選取更偏向生活化、幕后化,創作者通過感性地記錄與互動,給受眾一種窺探了隱藏在媒介機構內部新聞加工流程的滿足感,同時更加利于新聞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例如《張揚兩會Vlog》關于在2021年全國兩會的系列報道中,關于會前準備幕后揭秘和大會堂采訪揭秘的兩期Vlog不論是播放量、點贊數、分享數和彈幕數都是該系列節目中最多的兩期。可見,改變以往新聞報道的“傳者本位”,尊重并滿足觀眾互動和討論的欲望,是吸引受眾的重要因素。
1.人格化為新聞“去魅”
在傳統的重大新聞現場報道中,真實人格被掩蓋在職業角色之下,出鏡記者的言行經過專業素養的修飾,形成受眾眼中客觀、權威、專業的形象,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職業要求,產生了記者與受眾間的距離感。而在Vlog中,記者的敘事策略發生巨大改變——聚焦敘事賦予出鏡記者人格化表達空間。在Vlog新聞中,記者可以將自己的個性與新聞職業角色結合,通過自由活潑,輕松明快的敘事風格,日常的生活化的語態分享所見所聞,傳受關系平等化。例如,在《張揚兩會Vlog》第三期中《初春的兩會回來啦!》中,出鏡記者張揚在拍攝出發采訪前,插入如何快速做出卷發造型的鏡頭,讓觀眾對于兩會新聞生產、傳播有更加生活化地認識,拉近新聞與受眾的距離。以Vlog形式報道新聞與央視推出《直播說聯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通過人格化敘事的方式為嚴肅新聞“去魅”,以彌合其與年輕受眾的距離,提升傳播效果。
2.多元化場景滿足受眾期待
根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達9.27億。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人的延伸”,移動媒介手機在為受眾提供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受眾的認知模式和行為習慣,尤其指作為“網絡土著”出生的年輕人,他們偏向移動化、碎片化、個性化的傳播方式和內容。Vlog的傳播方式能夠更好地與出境記者、周邊環境相結合,在敘述過程中呈現多元化場景、個性化傳播內容。例如在康輝的第一支Vlog中,被網友置頂的一條評論“第一次見中央廣播電視臺,原來是這樣的”獲得9.6萬個贊,視頻中出現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產生共鳴,進而擴大傳播面,為更多受眾所見。
1.品牌化傳播
主流媒體采用Vlog形式生產、傳播新聞,通常固定某一出鏡記者推出系列視頻,以塑造Vlog品牌系列視頻。例如央視圍繞習近平主席赴巴西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一次會晤及訪問希臘的外交事件,推出六期Vlog視頻,每期都以康輝作為固出鏡記者出鏡。這種系列化、固定化、品牌化的Vlog欄目不僅能提升新聞的傳播效果,還能有效地改善受眾心中主流媒體的刻板印象。通過系列Vlog的形式,用接近年輕人的方式重塑品牌,積極探索新的傳播形式,打破話題壁壘,是推動傳統品牌在新媒體時代的升級發展的一個創新路徑。
2.動性增強
交互性是當代所有傳播媒介都強調的屬性之一。較之受眾留言由官方回復的互動方式而言,Vlog的互動更具有真實感和帶入感,還能產生類似網友觀看直播時“云互動”的共鳴。在報道新聞時,Vlog中的出鏡記者大多采用兩種方式進行互動。第一,記者根據觀眾評論,選取關注度高的話題進行拍攝,或對觀眾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觀眾發現自己的評論得到回應時,極有可能再次引發其互動熱情,增強用戶黏性;同時,還可能吸引新的用戶關注。例如在央視推出的《康輝的Vlog》中,康輝積極與網友互動,采用網友的建議使用自拍桿拍攝Vlog,糾正“Vlog”的發音等[3]。第二,記者間進行互動。如一位記者可以對另一位記者Vlog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包含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的回應。記者間的話題聯動,有利于進一步拓展話題影響力。
Vlog是社交化與視頻化等關系性傳播深度發展的樣式,特別適用于當下內容過剩、信息超載的傳播環境,滿足用戶對“正在發生什么”的視聽需求,是全媒體報道中的輕騎兵。然而,在“Vlog+新聞”被廣泛應用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及時克服、糾正出現的新問題。
在使用Vlog報道新聞時,應注意把控信息傳遞與吸引注意的平衡性,雖然Vlog軟表達的方式能夠幫助新聞獲得更多的注意力,但是就新聞報道而言,傳遞信息是核心目的。為了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Vlog新聞會融入趣味元素或與出鏡記者個人相關內容,而非客觀、公正的事實主體。當受眾對于趣味性元素、出鏡記者個人或報道新聞的新興形式的關注大于對新聞所傳播的信息或事件本身的關注時,即使被更多人看到,其傳播效果也不好。
由于Vlog本身特性的限制及對于其運用的刻板印象,主流媒體制作Vlog 的選題角度存在同質化現象。以兩會新聞報道為例,當前關于兩會的Vlog報道大多集中在以下三類:報道會場實況,如《張揚兩會Vlog:在“代表通道”上傾聽暖心故事 感受奮進旋律》;兩會代表個人采訪,如《張揚兩會Vlog:在記者會上,我提了一問》;采訪活動幕后工作,如齊魯晚報推出的《京魯連線背后故事:認真工作的他們還有這樣的一面》等。考慮到其人格化敘事的特點,可以挖掘出境記者個性特色,打造Vlog欄目的個性化風格,例如《張揚兩會Vlog》中,有如何高效做好出鏡記者造型、我眼中的外長記者會上的27次問答等主題,這些新聞的主題放大了記者的個人魅力,塑造更加個性的欄目形象,從而增強重大新聞報道欄目的粉絲黏性。
新媒體的傳播離不開互聯網,在大數據、AI等技術的加持下,重大新聞報道想要通過Vlog擴大傳播力、影響力和引導力,本質是需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互聯,即記者編輯與受眾、受眾給予受眾之間的聯系。在新華網制作的《張揚兩會Vlog:跟我去人民大會堂報道人大開幕會》中,作者小羊在鮮花舍在視頻下留言“我又來了”,該留下有80條網友評論,諸如“姐姐,我等你到四點”“羊姐姐好溫柔”“明天見面嗎”等評論,作者并未對評論進行回復。說明該欄目的粉絲在關注新聞報道內容的同時,試圖通過與主持人的互動強化認同,但是視頻作者并沒有與粉絲互動,加強聯系、強化認同。Vlog的人格化敘事賦予重大新聞報道社交屬性,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重視維護社群關系,提升受眾粘性,采用充分發揮社交屬性對新聞傳播效果的正效應。
Vlog給當下新聞報道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除了具有碎片化信息、移動化傳播優勢之外,Vlog與短視頻相比具有人格化敘事、多元化場景和故事性表達等優勢。與傳統視頻新聞相比,Vlog新聞不僅實現了新聞報道的傳播內容、話語風格、傳播方式的創新,提升新聞的傳播效果,還為年輕受眾觀看新聞報道提供新的視角,讓更多年輕受眾能夠關注到關乎國計民生的信息。
作為新興的傳播形式,Vlog在與新聞融合的過程中,并非十全十美,出現內容大于形式、新聞內容同質化、未充分驅動社群影響力等問題,值得新聞從業人員的重視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