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 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文化體育中心
目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可見伴隨著時代與經濟發展步伐的是社會大眾對物質生活與文化精神的更高要求和追求,群眾文化建設也因此具有了獨特的意義和重要性。近年來,各地持續加大對群眾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更加注重群眾文化建設的質量和效益,在時代大背景下,為推動群眾文化的建設和文化強國建設作出了努力和貢獻。
群眾文化并非“群眾”與“文化”的一般意義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形式和類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概言之,群眾文化是以人民大眾的群體性活動為載體,以滿足群眾不斷提升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素養為目標,通過以自主參與為主要形式的集體性文化活動或現象。群眾文化與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動存在本質的區別,群眾文化更側重于群眾的自主參與以及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
因此,從文化現象的視角看,群眾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在人類社會文化發展長河中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娛樂與溝通功能、儀式與團結功能、認同與符號功能。從文化建設的視角看,尤其是從中國特色文化建設的視角看,群眾文化又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與其他文化形態的聯系中,比如群眾文化是社會主要核心價值觀、發展精英文化的基礎,為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空間和市場,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載體和舞臺??蚣軋D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文化現象和文化建設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分析
娛樂與溝通功能是群眾文化最基本的社會功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尤其是進入信息化時代后,機器生產和“互聯網+”與生產模式的結合讓社會群眾的休閑時間越來越多,并逐漸以智能產品為媒介與外界社會對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漸被網絡所替代,虛擬性質的群眾文化活動在網絡被頻繁展開。而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的慢節奏田園生活也被市場經濟進程打亂,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反而使得傳統人情社會的交流出現屏障。本質上,群眾文化活動具有集體性、聚集性的特點,在活動過程中能有效拉近群眾之間的好感和距離,加深群眾間的交流與溝通。比如2019年觀湖文化體育中心承辦的“觀湖杯”系列足球賽,歷時10天32場的激烈角逐終于落下帷幕,本次足球賽不僅體現了各隊伍團結友愛、積極進取的精神,還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從交流里獲得快樂,進一步加強團結交流的新篇章。
人類社會若以群體形式看,受群體整體的利益或習俗驅使,各種儀式,比如群眾舉行的節日儀式、宗教黨派舉行的宗教祭典儀式、國家組織舉行的政治性儀式等,都需要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加持。若以社會個體形式看,每個社會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經歷的每個重大階段都貫穿著民族文化活動,比如成人儀式、婚嫁儀式等。群眾文化活動在各種儀式中既承擔著娛人娛己的目的,又代表著獨特的文化含義,突出顯示儀式的莊嚴感和嚴肅性。而群眾文化活動的展開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增強活動參與者間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凝聚力。比如,2021年1月正值疫情時期,為讓留深過年的市民群眾感受到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觀湖文化體育中心承辦了“寫春聯”活動,由書法家寫好春聯后再統一派發給留深過年的市民群眾,本次活動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寫成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通過紅紙和精湛的書法藝術,既表達了群眾的新年愿望,讓群眾感受到新春佳節的喜慶和儀式感,又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和對書法藝術的鑒賞。
群體認同觀念包括集體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等,隨著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我國社會群眾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觀念逐漸強化并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新疆棉事件、孟晚舟事件等發生后,更進一步加深了群眾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認同感。而隨著社會同質化趨勢愈發明顯,社會群眾也在諸多方面體現群體的差異性,加強群體認同感,這也間接導致不同的民族和地區都比較重視文化形象,這一點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表現尤為突出。各個地區和各個民族的群體性文化活動在風格、藝術類型和文化特色上都大有不同,比如,2020年6月,觀湖文化體育中心承辦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美術作品邀請展活動,本次展覽包括油畫、水彩畫、國畫等不同的繪畫形式,從城市變遷、特區發展等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對比,展示了藝術家眼中的深圳變遷和發展,同時以不同歷史階段和發展特征將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進行全面展示,呈現了革命者和建設者敢為人先的精神。這次展覽活動充分體現了群眾文化活動的認同功能,具有鮮明的地區文化特色。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我國的主導文化,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①。主導文化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總引導,必須為全國各族人民所掌握,這就需要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利用廣闊的群眾基礎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巧妙地將主導文化價值進行灌輸,因此,從這一層面來看,群眾文化是主導文化的基礎所在。比如,2020年6月,《偉大征程·時代畫卷》美術作品邀請展由觀湖文化體育中心承辦舉行,展覽了共七十余幅美術作品,其中《最美逆行者》《特區建設者系列》《延安魂》《薪火長征路》《紅軍不怕遠征難》等藝術作品充分展示了革命先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抒寫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偉大實踐,這次邀請展的成功舉行,將主導文化完美地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讓群眾通過大美丹青來深入了解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旨和內涵。
群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是普及性質的文化,而后者是升華性質的文化。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各地區在文化教育、生產制造等領域逐漸加大投入,精英文化由此開始惠及社會大眾,成為常態化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精英文化與群眾文化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發展的關系,由于兩者在性質上的差異,導致群眾文化更多地被認為是精英文化的基礎,精英文化的發展和大眾化普及需要奠定群眾文化基礎。比如,2018年12月,觀湖文化體育中心承辦了《初識中國茶》的茶文化培訓,邀請了在茶藝上頗有造詣的老師以茶的種類為切入點,對中國茶文化、茶葉品評技法以及藝術操作手段等一系列內容進行了講解,本次培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深入精英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在群眾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領略茶道精神,培養和打造優雅的氣質,提升高雅品位。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文化產業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相關技術的完善、影視平臺的持續建設以及媒體資源的不斷豐富,使得文化產業市場得到了充實發展和較大提升。此外,我國網絡文學產業等產品矩陣也憑借“互聯網+”戰略走向了更成熟的發展階段。而在高質量發展的大環境下,實現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優化文化市場,一般來說,文化市場的主體是具有一定文化鑒賞能力和文化消費觀念的社會群眾,而培養社會群眾的文化鑒賞能力和消費觀念又依賴于群眾文化建設的縱深推進??梢?,群眾文化建設為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空間和市場。比如,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的深圳上圍藝術村現存百年碉樓4座,客家老屋近50座,極具當地特色,并非當下一般地方史專家所定義的“典型客家圍屋”。這一藝術村在龍華區一屆三次黨代會上被提出打造成特色文化示范村,而目前,上圍當代藝術館已舉辦了龍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文化美術作品展、“抗擊疫情·致敬英雄”美術作品展等各項群眾文化活動,這些文化活動意味著圍繞上圍藝術村會逐漸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產業,是群眾文化活動帶動產業鏈發展的典型實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息息相關,而這實質上可認為是群眾文化或者民間文化的發展問題。只有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非遺文化的獨一無二性,才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認同感來傳承非遺文化,甚至于,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存在,或者曾經存在于群眾文化活動中,并被社會群眾所普遍接受。2020年7月,“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文化美術作品展成功舉辦,本次作品展在真實性與藝術性上雙管齊下,既反映了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形式和風格特征,又通過藝術映射效果激發了當代年輕人對客家非遺文化“根”和“魂”的認知與理解,從而在根本上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奠定基礎。
不論是從文化現象角度還是文化建設層面,群眾文化建設都有不可小覷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建設要圍繞其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所在,打造和建設優良的群眾文化基礎,為發揮文化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奠定基礎。
注釋
① 資料來源于http://www.93ty.com/20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