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同 艾則孜 新疆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
傳播儀式觀是傳播學者凱瑞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傳播的儀式觀并非直指訊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傳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傳遞,而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1]“傳播的儀式觀是詹姆斯·凱瑞重點強調并一貫堅持的觀點,他借鑒了杜威的傳播學思想。杜威的傳播思想強調交流是參與,即交流的主體一起參與一個共同的世界,而不是共享內在意識的秘密。”[2]《國家寶藏》通過節目傳播這一神圣儀式將觀眾聚合在一起,觀眾在儀式中共享信息對共同身份產生認同感。《國家寶藏》第三季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文博探索節目,節目主要通過邀請明星和素人嘉賓來分別演繹和講述文物的前世和今生的故事。以故事為載體、以情感為依托、以文化為主旨來演繹和傳播文物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儀式的過程即符號互動的過程,節目中的元素符號承擔互動的作用,使觀眾參與到這場儀式當中,觀眾被節目所營造的共同儀式氛圍和精神場域,使公眾以共同的身份聚合在一起產生文化認同感。
詹姆斯·凱瑞認為:“技術是我們思想、行動以及社會關系中的矛盾的真實縮影,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的闡釋。”[3]《國家寶藏》第三季核心舞臺立意為“方寸之間見古今”,以“國寶盒子”為舞臺中心概念。其舞臺是個活靈活現的場景和載體能夠營造出特定的儀式氛圍,簡單的立方體舞臺空間由LED燈光組成,構成立方體舞臺空間的四個垂直立面,都可以隨意的組合變換,同時可以與燈光的視覺效果的變化相結合,使觀眾進入身臨其境的場景。18組數控移動旋轉視頻墻、左右兩組開合屏使得舞臺能有更多方式的組合為舞臺場景的多樣性提供了更多的,燈光設計純粹,即能滿足塑造的前世人物能符合場景的要求,又要滿足觀眾對前世故事的賞析不受打擾。視覺設計上運用360°內外環屏。舞美設計追求極簡,用簡潔有效的空間結構呈現“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用簡潔的舞臺形式來承載舞臺節目所有的儀式和表演功能。用技術闡釋文化,節目運用現代科技制造出的場景構成儀式空間,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展現出其歷史的魅力。
《國家寶藏》第三季在節目流程的設置上,開始是以短片的形式來呈現國寶的信息,緊接著由001號講解員進行開場,并介紹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館長登場。在娛樂至死綜藝節目風潮之下,將九位博物館館長帶到節目現場的形式,一改往常綜藝節目的娛樂性增加了節目的嚴肅性,使得節目對國寶的解讀更具權威性。之后揭曉九座歷史文化遺產之一的國寶并由國寶守護人即明星嘉賓到實地尋寶,聽相關工作人員講解國寶的故事并在節目現場呈現和講解國寶信息,流程化使節目具有強烈的儀式感。接下來明星嘉賓采用舞臺劇的形式對國寶的“前世傳奇”進行演繹,演繹結束后由九位館長對國寶進行簡單介紹,再由明星嘉賓和素人嘉賓深度解讀國寶的“今生故事”,其中包含優秀的民族精神。約翰·費斯克認為,儀式是“組織化的象征活動與典禮活動,用以界定和表現特殊的時刻、事件或變化所包含的社會與文化意味”。[4]最后國寶守護人進行宣誓共同守護國寶,這是一個充滿神圣儀式感的過程是對文化傳承的形式體現是莊嚴的特殊時刻。同時,作為儀式見證者的觀眾從儀式觀的角度來看是象征性的存在,具有“在場”的意義。這些儀式化的流程是節目象征性的儀式過程,增深了共同的文化記憶文化情感也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在傳播儀式觀中,強調符號在儀式或歷史中的構建與使用,而文物恰恰是展現一個時代最好的符號,在古與古、古與今的連接中完成意義共享。”[5]文物是文化傳承的具體表現、是歷史的見證,《國家寶藏》第三季中通過講述文物的“前世傳奇”讓我們對古人的經驗與智慧得到切身的了解,每一件文物也代表了一個歷史時期。“凱瑞的傳播儀式觀認為人類是符號動物,個人和社會的實踐活動都是圍繞符號活動這個中心而開展的,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就是在進行符號互動。”[6]而人們和在實踐中創造出的符號--文物的互動也是我們社會生活本質的體現。
“傳播的儀式觀把傳播看作是創造、修改和轉變一個共享文化的過程,其核心則是將人們以團體或共同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禮。”[6]對文物的前世和今生不僅是介紹,還是對古代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史一個共享文化的過程;文物作為一種符號對我們認識歷史本來的面貌,提供了參考是歷史的見證,它不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財富。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是你中有我中有你的關系,兩者當中有共享的價值觀,也有一致認同的文化。
“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7]《國家寶藏》通過對文物前世傳奇的演繹讓文物說話,起到了儀式傳播具有的共享意義、凝聚情感、賦予身份和維系秩序等方面的功能。
“凱瑞認為,對文化的認知及認同在媒介儀式中相當重要,并強調這些文化價值需要通過詮釋環節實現共享。”[8]人們進行自身身份的確認需要通過參與到儀式當中,建立我們共同生活領域的秩序,從而達到維系社會的目的。《國家寶藏》通過演繹文物的前世傳奇和介紹文物的今生故事,來實現古與今的交流,呈現節目的文化價值。
《國家寶藏》每期都是通過短片的形式來介紹要守護的主角,如第三季第二期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館。從簡單的視頻介紹中能感受到兵馬俑的實況,兵強馬壯、軍紀嚴明,同時,秦兵馬俑也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標識。短短的視頻向我們展現了兩千兩百年前兵馬俑守護的信念,蘊含著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和仿佛看到了秦大一統的理想。開場向觀眾以視頻解說的形式傳遞,實現了價值的共享。
“在傳播的儀式觀中,情感對于共同儀意識的凝聚具有重要作用。”[9]情感在《國家寶藏》節目中處處可見。從001號講解員的開場到嘉賓對前世傳奇的演繹、今生故事的講解和現場觀眾的動容都傳遞出情感的力量。楊紫唐裝演繹文成公主的故事,借為吐蕃傳授造紙技術表達出了唐蕃一心的情感,同時也演繹出在吐蕃傳播技術工匠的思鄉之情。文成公主今生故事的嘉賓張廷芳,被譽為“當代的文成公主”,對促進自西藏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編寫漢語拼音、漢文、藏文三對照教材,大大提高了藏族學生漢語言能力。丈夫次旺俊美被譽為“當代的松贊干布”,倆人共同籌備建立西藏大學提高西藏的教育水平。次旺俊美退休后也投身到《貝葉經》的搶救和保護工作當中,為國家和事業奉獻一生。通過張廷芳夫妻的故事也能體會到當年文成公主的經歷,理解到什么是偉大。
觀眾聽到文成公主前世今生的故事,也能夠感受到先輩們為了民族團結所做的貢獻。同時與現代藏漢血脈深情相得益彰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情感與共識能讓觀眾產生對家國的認同感從而使得我們更加團結緊密。
傳播的儀式觀認為,人們的身份確認可以通過儀式的參與來確認,從而建立公共秩序的秩序,進而維系社會。《國家寶藏》通過對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演繹和介紹,使文物有了靈魂和溫度,觀眾也能從中感受到文物傳達的文化的魅力。
讓文物活起來,適當使用一定的技術來讓觀眾更能深切體會到文物的溫度。在介紹敦煌研究院收藏的《鹿王本生圖》時,運用3D技術將出生于1981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九色鹿具象化重回大屏幕,使其與嘉賓共同演繹文物的前世故事重現了部分觀眾對九色鹿的共同記憶,3D虛擬現實也能夠讓觀眾喚起對以往的記憶并加深印象。本季《國家寶藏》選擇歷史文化遺產是極具魅力的,遺址本身就是悠長而精彩的歷史,觀眾對文物的了解同時也能夠潛移默化的對遺址產生認同感,有利于節目對歷史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觀眾在接受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后,會通過自身的體驗來進行表達。同時,在經過儀式化傳播后,觀眾與嘉賓的身份開始匯集從而實現角色的認同,觀眾內心的情感也開始表達,觀眾們也能感受到中國上下五千年的變化,看到中華文化的傳承。在接受這個節目營造的儀式后,觀眾會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和感受到中華文化底蘊的深厚,這是觀眾產生的共鳴之處。
最后,《國家寶藏》通過對文物前世今生演繹的方式,將觀眾帶入到文化傳播的儀式當中,實現了文化的共同交流也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價值。
“傳播的功能不在于表層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變化,而在于深層的文化理念、意識形態的變化。作為‘儀式’的傳播最基本的作用在于確認。定期去教堂參加彌散儀式,是對基督教信仰的確認。”[10]而每周日觀看《國家寶藏》是對周末到來的確認,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借助現代科技技術進行內容表達,不管是從形式上、內容上、情感上、還是價值與意義上,節目將其一體化的進行了儀式化的傳播是對形式、內容、儀式等的確認。借助這場儀式觀眾會有共同的身份認同和情感的凝聚,同時也將我們的中華優秀的歷史文化更直觀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共享中華文明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