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研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
中國廣播劇產生在20世紀30年代,最早的劇作《恐怖的回憶》(1933,上海廣播電臺播出)距今已有90年的歷史。在90年的歷程中,電子信息技術、傳播媒介不斷發展,廣播劇也隨之起伏。2019年是中國廣播(音頻)發展頗為重要的轉折與突圍的年份。在政策導向、行業改革、5G新技術等多個維度的影響下,整個廣播生態面臨著新視野、新戰略、新布局的全面改革之路。尤其需要積極探索媒體融合,凸顯廣播在輿論傳播中的傳播力、影響力以及公信力。如今,融媒體環境給廣播劇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制作主體與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創作實踐中,廣播劇創作應當積極轉型,適應新的生長空間。
截至2021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10.07億。較2020年12月新增手機網民2092萬,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6%,與2020年12月基本持平?!盎ヂ摼W時代”逐漸轉變為“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手機、iPad、智能音響等便攜設備收聽廣播。事實上,利用移動智能設備收聽廣播確實有一定的優勢,既打破了傳統收聽的區域限制,也附帶有較強的互動性。
如今,移動音頻進入了高速發展期,音頻業務獲得了受眾和投資商的關注,不少軟件開發團隊設計了各有特色的APP,如喜馬拉雅、荔枝FM、貓耳FM等。這些APP大多都兼具錄、播、聽、看、下載等功能,是復合式的新式平臺。這為廣播劇的制作與運營帶來了挑戰和機遇。起初,不少非專業人士開始創作廣播劇,呈現出作品良莠不齊的現象,為此,音頻平臺開始將UGC和PGC結合,形成PUGC內容生產模式。在此基礎上,為了孵化優質內容,提升專業度,不少平臺也投入基金,扶植優秀主播,為廣播劇制作的質量作出了保障。在發展過程中,廣播劇的商業價值也被進一步發掘,一方面廣播劇本身、廣告投放、知識付費、打賞等都成了盈利來源。另一方面,不少平臺也利用廣播劇的內容與帶貨相聯系,形成新的營銷模式。
在融媒體環境下,廣播劇不僅要搭建好自身的平臺,還要充分利用其他平臺,實現“三微一端”的聯動效果。如利用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增加廣播劇作品在聽眾以及潛在聽眾生活中的曝光率,增加有關作品的話題討論,為廣播劇作品帶來更多的流量和聽眾群體,并且使聽眾群體有更高的黏度和穩定性。在此基礎上,將廣播劇變成集圖像、文字、音頻為一身的融媒產品,“酷我暢聽”開發出音視頻融合的廣播劇,在音頻基礎上增設漫畫式的場景特效和角色對話框效果,還提供實時彈幕互動功能,提升用戶體驗。新華網、新華社河北分社、河北省網信辦、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聯合推出的系列廣播劇《白洋淀故事》就以“漫畫+廣播劇形式”,每一期穿插幾幅符合主題的漫畫,增添趣味性和動態美感。再如,浙江省各媒體平臺共同打造的大型活動《最美浙江人》通過晚會、網頁推送等配合微廣播劇《最美浙江人》同期播出發布,在廣播劇作品播放時,同時推送廣播劇作品中提到的“最美浙江人”主人公的真實形象照片視頻等。相關簡介文字也與微廣播劇作品內容對應,以此來調動聽眾的想象力,使主人公的形象深入人心。
主流媒體也在加快音頻平臺建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云聽”成為首個國家級5G聲音聚合分發平臺,截至2021年3月4日,“云聽”用戶規模超3000萬,日活躍用戶超100萬。北京廣播“聽聽FM”、上海廣播“阿基米德”、湖南廣播“芒果動聽”、廣東廣播“粵聽”、江蘇廣播“大藍鯨”等定位“本土化、地域化、垂直化”“小而美”,面向本地聽眾,依托本地優勢資源,著力發揮區域音頻網絡媒體作用。
此外,廣播劇還可以同傳統電視媒體融合,以真人秀《朋友請聽好》為例,這是一檔用聲音互動的陪伴類節目,它將電視綜藝節目與廣播的結合,實現了廣播節目的可視化,并利用藝人、主持人來帶動收視。一方面,廣播節目給電視綜藝節目帶來新型節目題材,另一方面,電視的播出渠道以及明星效應給廣播節目帶來了高曝光度,做到互通互融、相倚為強。
碎片化是一種日趨興盛的廣播節目制播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將內容做成一個個短小單元。與其他體量較大的藝術形式(小說、電視劇、舞臺劇等)相比,微廣播劇體量比較小,是廣播劇類型中最適應碎片化需求的,受眾在了解信息和藝術欣賞時快捷又方便。這種低成本、高傳播量的劇型是融媒時代下廣播劇制作的必然選項。
另外,傳統廣播劇具備的應對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作用,微廣播劇以“短小精悍”更為突出。2003年非典時期,因隔離影響,全國各地各項工作受限,在舉國上下與非典斗爭的時期,廣播劇工作人員就曾制作、播出抗擊非典的廣播劇,鼓勵各地抗擊非典的決心。2020年初,新冠肆虐?!耙咔榫褪敲睢保瑥V播劇人也緊急行動,在100天里全國廣播劇人以實際行動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擔當,主動作為,行動迅速,匯“劇”力量,同心戰“疫”,創作了500多部(集)廣播劇和微廣播劇。
微廣播劇由于“篇幅短小、傳播速度快、制作成本低”,各類媒體也積極制作用以防疫宣傳。如,上海廣播的系列廣播劇《特殊客房》,故事發生在一個集中隔離點,用快遞小哥、將迎來新生命的年輕夫婦等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展現了人間溫暖與抗擊疫情的必勝信念;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云聽的《在家門口過年》,故事根據真實新聞素材改編,湖北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部聽后加緊錄制了武漢話版,用廣播劇人的速度與熱情演繹醫護工作者的艱辛與熱血。當今社會瞬息萬變,微廣播劇更可以利用自身的制作優勢,以最短的時間創作出優秀作品反映社會事件。
廣播劇有很多“別名”,曾被稱為“播音話劇”“播音劇”“無線電視戲劇”。不管怎樣稱呼它,都沒有離開三個因素,一是“劇”,二是“聲音”,三是“廣播”,實際上這三點大致點明了這種特定藝術的性質。同時,這也是在制作廣播劇中要堅守的底線。
首先,廣播劇能反映社會風貌、展示人民生活,用藝術對話現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傳方針政策與傳頌經典故事的教育功能。因此,廣播劇通常帶有一種史家的眼光,將創作題材與現實生活關聯。例如:抗日戰爭爆發時,大批以愛國抗日、現實批判為主題的廣播劇開始涌現,《守住我們的家鄉》《最后的一課》《以身許國》《逃難》等優秀的廣播劇作品伴隨著中國人民奮起抗。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廣播劇更可以利用自身制作方面的優勢,以最短的時間創作出優秀作品來反映社會事件。延續至今,融媒體時代下的廣播劇也非常注重對現實事件的還原與改編,充分體現了紀實題材在廣播劇創作中的重要性。新聞故事、新聞人物、突發社會事件等都可以作為創作題材。例如:安徽廣播電視臺“中國夢”主題為題材的廣播劇作品《大陵村的故事》、湖北省廣播電臺原創的《好人好報》等都讓人們更加了解了身邊實事與英雄模范,并且拉近廣播劇與聽眾之間的距離。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到延安去》的“奮勇救國”、《大涼山》的“脫貧攻堅”、《安妮的花?!返摹爸饓粜聲r代”,都是中國人的信仰。
其次,“聲音最足以傳情,最足以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如悲痛的哭泣、朗朗的笑聲、小鳥的鳴唱、霹靂的雷鳴都會引起人們感情上、心理上的反應。”在一系列可視的藝術形式中,比如電影、電視劇、舞臺劇等,對于人物的了解是通過角色的表情、動作、衣著、語言等共同完成的。而了解廣播劇中角色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性格等特點,只能依靠聽其角色對于語言的情感表達來給聽眾描繪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而這就需要聲音演員不僅要理解劇本內涵,充分體會角色,還要能把握好語言的情感表達??刂普Z言的情感內涵以及節奏,甚至是一些感嘆詞,都會對人物的刻畫有不同的影響。所以在言語表達中應當注重角色信念,要有角色的想象力。
優秀廣播劇作品《好大一棵樟子松》曾經獲得全國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該劇講述了具有無私奉獻精神和大愛胸懷的董福財。其扮演者長平在創作時,堅定信念,把自己當作是董福財,仿佛劇中人物發生的一切就是自身的經歷,有一種融入靈魂之感。最終呈現出來的廣播劇則充滿了泥土氣息、鮮活生動。系列廣播劇《別夢依稀·1959》中的人物也同樣豐滿鮮活,特殊的是,這部作品在忠于原著立意、基調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調整了排練順序和言語表達的風格。創作者更是注重角色的革命理想,為聽眾呈現了具有家國情懷的人間佳話。
最后,數字技術是品質保障。在制作過程中所使用的音效要根據劇情而變化才能更有層次感和真實感,不應使用千篇一律的“罐頭音效”。融媒體時代出現了很多網絡共享平臺,網絡聲音庫中涵蓋了廣播劇大部分所需要的聲音素材,大大增加了廣播劇制作的效率,也提升了質量。